(2007年3月)
汉江和丹江流域的秦巴山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两江现每年向北京、天津和华北等地区输水95亿立方米,远期输水120亿-130亿立方米,保护水源地的工作很重要,任务很艰巨。汉江、丹江发源于陕西秦岭南麓,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在陕西境内的流域面积6.27万平方公里,涉及汉中、安康、商洛、西安、宝鸡5市31县。从陕西出境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90.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8亿立方米的70%以上。
一
汉江、丹江流域的省份,从讲政治、讲奉献、服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积极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债”项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流域环境状况初步好转,但也存在一些刻不容缓需尽快解决的问题。
第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少、标准低、规模小、治理速度慢。汉丹江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投资少,仅有“长治工程”一个渠道,每年安排治理资金不足2000万元,且“长治工程”每平方公里投资仅6万元左右,标准很低。但就这样低标准的治理,国家给陕西省汉丹江流域每年安排的治理面积不到200平方公里。治理投资与急需治理的2.74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有很大的距离。
第二,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势头加剧。汉丹江陕西省境内流域面段现有矿山企业850家,年产矿石量在1441万吨以上,总产值近10亿元。由于矿山开发,近十年来土地、耕地、草地面积的破坏增加了数倍。其次是洪涝灾害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汉丹江流域每年5-9月份降水量相对集中,也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高峰期。据资料显示,19世纪平均5年一次灾害,20世纪50年代以后平均两年一次灾害,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灾害。洪涝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也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2002年发生的“6·8”特大洪灾,造成泥石俱下,植被及土层大面积毁坏,河水浑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
第三,水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汉中、安康、商洛3市是革命老区和国家贫困县集中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承担保护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重任后,首先面对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面临全面转型,传统的汉江工业走廊将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地方政府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势必影响到向京、津、华北地区的供水水质,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各项预定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水质不容乐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成为汉丹江主要污染源。据统计,目前汉丹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约为1.2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废污水占91%。根据汉江干流设置的9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有5个断面水质已经超标,占55.6%。汉江干流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4个断面超标,占80%。2005年汉江中段流域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4091万吨以上,是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两倍多,生活垃圾年产量50多万吨。由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每年有160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汉江,21万吨生活垃圾沿江倾倒,简易处理率只有60%。丹江流域情况也是如此,城市生活污水平均排放1195余万吨,占到年废水排放总量的61%,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丹江。这是汉丹江在流经城镇区段时,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五,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面源污染度。汉江位于秦巴山区,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暴雨频繁,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虽然陕西省秦巴山区面积仅占长江流域的4%,年输入长江泥沙却达1.2亿吨,占长江总输沙量的12%,而且水土流失的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调查分析,陕南地区坡耕地平均每年每亩流失表土1.5厘米,约流失土壤12万吨,相当每亩每年损失氮磷钾肥270公斤,土地肥力不断降低,迫使农民不断增加化肥使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相比,化肥使用量由每年9.8万吨增至17.1万吨,增加了1.8倍,单位面积使用量增加了3.1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威胁到陕南3市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存、生产,而且加剧了面源污染度,严重阻碍了陕南三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质。
二
保护和恢复汉丹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护南水北调工程优质水源的需要,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江泥沙,保护长江水源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创建更加安全发展环境的需要,同时也对维护该地区世界级自然遗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完善和尽快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环境建设规划》,将陕西汉丹江流域的5市31县(市、区)全部列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予以重点投资,并提高投资标准。力争使陕西在5-10年内,完成对2.7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全部治理。每年逐步减少6000万吨泥沙流入丹江口水库,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第二,采取国家投入和受水区筹集相结合的方式,从每调1立方米水中提取1元收入,建立陕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基金,扶持水源区的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发展绿色经济产业,解决因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后工矿企业治污补助、关停企业债务和员工安置。切实处理好水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善水源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三,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充分长期地发挥效益,将汉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作为受水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京、津、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之中,统一规划和全面部署。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长治工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应优先向水源区倾斜,支持水源区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加大对水源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金融扶植政策,帮助水源区恢复活力。像建设北京密云水库、引滦入津工程一样,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
第四,尽快建立汉丹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一个新兴课题,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议国家能够以汉丹江流域水源地生态补偿为对象,以专家为主体,组建专门的调研班子,全面系统地研究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让水源区受损者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保持自然生态永续利用。
第五,适度提高大中型水库水利工程水源地移民安置补偿政策标准,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有保障。实现移民的长治久安,构建水源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保持社会的祥和稳定。陕西省安康市有24万贫困人口,居住在水源保护区内高寒山地,建议国家每年安排搬迁5万人,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内全部迁入中低山区,并大力发展沼气,减少水源保护区的群众生活取暖对木材的依赖,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使水源保护区生态良性循环,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