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日)
地处陕、川、甘、鄂、豫的秦岭和巴山地区(简称秦巴山区),是我国西部的主要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弱智病症的高发区。据1981年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对陕西南部(以下简称陕南)柞水县儿童的弱智患病状况进行调查,其弱智患病率为3.84%,包括边缘儿童为10.86%。后来又有一些包括儿童与成人在内的陕南局部山区调查表明,其弱智患病率高达8.25%。1987年,西安医科大学对整个陕南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确定整个陕南地区的弱智患病率为2.70%,按当时陕南人口推算,其弱智人约为24万。在1987年调查中,确定儿童的弱智患病率为2.78%,是当时全国儿童弱智平均患病率的2-3倍,是城市儿童弱智患病率的4-5倍。作为陕西省“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由西北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秦巴山区弱智人成因及综合防治研究课题组,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于2005年10月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于2006年11月通过了专家评审。课题组分别在宁强县、柞水县和安康市北部山区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儿童弱智率分别为2.87%、3.56%和3.17%。秦巴山区人群弱智患病率高的现象,在我国西部其他同类地区也同样存在。有调查显示,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份的贫困地区的弱智患病率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贫困地区弱智人口的大量存在,从根本上阻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贫困地区开展的社会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有弱智人的家庭都属于贫困户或特困户,这些家庭虽然长期得到政府的扶贫救助,但其自救能力很难提高,已成为当地扶贫攻坚工作中的老大难,正如当地干部所说:“一个弱智人可拖垮一个家庭,多个弱智人可拖累一个村组,许多弱智人可拖累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解决我国西部地区的弱智人群问题,是扶贫攻坚深入开展的一件大事,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贫困地区的弱智人群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由于对整个西部贫困地区弱智患病状况缺乏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各省区已有的一些局部调查采用的诊断标准和技术方法又缺乏统一性,因此对这一现状的严重性还认识不足。
二是西部贫困地区弱智人的成因既涉及生物医学因素,又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因而病因分析与病因诊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防治措施的研究,也需要按医学——心理——社会模式进行设计和探索,这就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充分结合,更需要科研活动与政府行为的充分结合。目前,这项工作除在秦巴山区有所开展外,在西部其他贫困地区尚未开展。
三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人员缺乏,缺少婴幼儿教育人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卫生资源与早期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
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关心弱势群体的形势下,我们倍感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弱智人问题的重要和紧迫。现就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弱智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科技部应把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弱智人问题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设立有关弱智诊断技术、弱智病因研究、弱智防治措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在贫困地区开展此类研究工作。
第二,把防治儿童弱智的工作纳入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之中,制定防治计划,并由当地基层政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加以落实。即:把适合于在贫困地区实施的防治儿童弱智的国内外已有的有效措施,经由专家指导,由贫困地区基层政府组织医疗卫生、计生和教育系统的基层人员予以实施。
第三,在贫困地区,定期开展对医疗卫生人员、妇幼保健人员、计生人员和幼儿教育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识别与防治儿童弱智的能力,提高贫困地区整体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幼儿教育水平。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和文化教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