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6日)
目前,全省民营企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发展快、成绩大、问题多、差距也不小。因此,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陕西民营企业要往何处去,立不立得久,做不做得强,这是所有陕西民营企业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浙江视察民营企业时,对民营企业的质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即衡量民营企业强不强、长不长就要看它是否真正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这就从根本上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第一,要往思想的深处走,把创业者由胆略型变成思想者的思考型。民营企业家必须是创业者同时又是思想者,既拥有激情又保持理性。过去我们靠胆子,现在还要靠脑子。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不是宏观调控时期对于民营企业的特殊要求,而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一个清醒的企业家都应该懂得,有序的是最快的,适应的是最好的,和谐的是最优的,守信的是最久的,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经行不通,靠无序竞争挖第一桶金也已不现实。我们要懂得如何科学地赚钱和持续地尽社会责任,企业技术上的飞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思想上的飞跃。
第二,要往市场经济的平处走,把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型变成混合型。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应该在市场经济体制统一的、平整的轨道上运行。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市场环境的不平整性,二是市场主体的不平等性。市场环境不平整保护了恶意竞争。为什么浙江生产劣质奶粉的企业被打跑了在外地照样能够生存?就是因为市场环境的不平整性让不良企业有藏身之处。市场主体的不平等限制了公平竞争。国有企业出身名门,部门企业出身权门,外资企业出身洋门,而民营企业出身寒门。有好多事情外企可以做中企不可以做,国企可以做民企不可以做。为什么中国的自然人不可以与外国人合资,而外国的自然人可以与中国的任何一个层面合作?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要做清除区域割据地方壁垒的努力,民营企业也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必须摆脱家族之束缚,全面确立社会化的定位。要把民营企业的资产看成是社会资产,要把民营企业的责任看成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尽社会责任为社会贡献的民营企业才是真正的统一大市场的主体。二是在企业的产权结构上要进行混合型的创新。产权清晰不等于产权单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单一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越来越少,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为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开辟了殊途同归的前景。
第三,要往知识经济的高处走,把资本积累的实物型变成实物和知识双重积累的复合型。陕西有不少民营企业积累了三五百万资产,就认为原始积累完成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国有句老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竹”就代表文化、代表知识、代表伦理道德。陕西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实物资产的积累以后,必须继续努力积累无形的、自主的知识产权。我们应该明白,在市场价值链的分配比例中,价值越来越流向始端和终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附加,而中间段的制造则成了两端的打工仔。金花制药、东盛药业、步长集团的生物医药合成技术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能够真正自立门户。有不少企业家还没有真正从原始发展阶段走出来,放弃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的机会和权利,去仿制,去冒牌,去贴花,去傍名牌。要知道仿人家仿得越像,离开自我就越远。真正的企业家就应该创造一个不同凡响的自我,有自己独门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品牌,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永远站在市场经济的最高处。
第四,要往外向经济的远处走,把发展机制的内源型变成内源、外源的共生型。陕西的民营企业要走出去,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决定的,也是全国各地优势互补联合互动的趋势决定的。陕西苹果今年产量达600多万吨,其中出口150万吨,创汇达1亿美元(包括鲜果和浓缩果汁),涉农人口250多万人,如果自产自销,每人可以分得170公斤。这种自产粮食自己吃,自酿白酒自己喝,自织布匹自己穿,自制膏药自己贴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区域经济必须转变为一体化经济,内源型经济必须转变为内源与外源互动的经济,陕西人走出去是市场覆盖,是产业转移,是资源配置。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构筑外源型经济的新平台。陕西的产业转移已经有序展开,一些民营企业(华圣果业、中富苹果)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方式,如基地在外——市场在外——合成在内的模式;如基地在内——市场在外——研发在外的模式;如商务在外——总部在外——集散在内的模式。总之,以求得市场、研发、生产的最佳组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