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厉以宁从总量与结构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国经济失衡的可能性,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滞胀理论”。并指出“滞胀”的解决涉及到微观机制的改革。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实践与理论上的重新反思,厉以宁从根本上否认了“兰格模式”。真要改革,就必须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不动企业制度而放价格,只会放出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的结果。
然而在1985~1986年之际,以价格改革为中心是决策层与学术界的主导观点,厉以宁并不信这些,他在1986年5月的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所导致,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只能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这一著名论断。尔后,又比较了价格改革与所有制改革之间的十大区别,主张价格改革暂缓,率先进行企业制度改革。至此,厉以宁大体上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见解,并且一如往常地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决不随势流转。1988年5月,经济学界有人主张“闯价格关”,冒风险实行“价格放开”,厉以宁却在人大常委会上的几次发言及同报刊记者的交谈中提出两个问题:(1)价格放开,几千亿存款出笼怎么办?(2)价格放开,企业如何消除涨价压力?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价格不宜放开。后来,8~9月的群众抢购迫使决策层改变了改革步骤,证明了厉以宁的感觉是准确的。事后,厉以宁将此上升为理论:“宣传放开价格,等于是改变了人们的预期,而预期的改变是可以使政府政策完全失效的。”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范尔霖先生,并向其赠送了一份小礼物——两个月前在上海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刚刚上市的新中国第一份股票。许多新闻媒体对此予以极大的关注,称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中国推行股份制的一个信号。
改革开放的成功使邓小平成为人民拥戴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的曲折则使厉以宁的经济思想逐步得到承认。1988年厉以宁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此,厉以宁每两个月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厅和人民代表共商国策。在厉以宁的生活中,人大的工作大约占去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七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几年中加快经济立法步伐,厉以宁作为经济学家有了更大的发言权。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厉以宁的许多经济思想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一种参照——把搞活大中型企业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同时努力转换政府职能,寻求新经济秩序之下的调节规范……这一切正是厉以宁所期待的,他从不希望自己的经济学说成为象牙塔里的学术被束之高阁,而是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经世致用的学问,追求纯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经济发展的契合。
事实上,即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将政治与经济研究挂钩的遗风也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学界为了某一种观点受到政治批判的事例时常发生。在这段时期,厉以宁因为第一个明确提出按传统解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有局限性等观点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责难,也曾因为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等观点而承担了较大风险。但是,无论政治“气候”怎样变化,厉以宁始终保持着学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的尊严。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老师陈岱孙先生曾说过,以厉以宁的勇气、才智和勤奋,如果停留在一个固定的领域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一定可以取得比现在更大的成果,享有更高的荣誉。但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迫切的使命感使他总是想到祖国的需要,于是放弃了个人扩大成果、著书立说的机会,把主要精力用于观察和把握国际学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旦他发现国内经济科学在某一领域落后于国际的发展,便带领一批人冲上前沿,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一个领域完成了铺路工作,他又立即转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让后来人去扩大已有的成果。
尽管经济学被视为最政治化的一门社会科学,但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宁教授却丝毫没有政治家的派头。在理论研究上,他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保持沉默,但在大多数场合却能秉笔直书。在处理各项行政事务上,他也是出了名的敢于直言。有人评论厉以宁的个性兼有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的特点,对此厉以宁欣然颔首: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的结果。厉以宁把决定自己处事和治学特点的因素归结于两点:一是受到马列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另一是更为深远的动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所蕴涵的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理想。
如今的厉以宁教授已进入古稀之年,银发染白了双鬓,皱纹爬上了眼角,少见的高度近视镜的螺纹还在增加……然而厉以宁教授却还在不知疲倦地孜孜以求,把目光紧紧盯在经济学的前沿,其热情和斗志丝毫不减当年。为了祖国的繁荣和经济学的进步,他还将一如既往地殚精竭虑,以其不息的奋斗实践自己的理想:经世济民是一种抱负、一种境界、一种荣誉……
充满爱心的平凡教师
厉以宁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之际,认为自己的口才笨拙不适于教书,希望去做研究工作。但历史却将他推上了中国一流大学的讲台。如今厉以宁是一位强学博览、循循善诱、备受欢迎的教授。当中央电视台及众多报社记者不约而同地问及他最感自豪的是什么的时候,厉以宁以最典型的模范教师的口吻说:“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我的学生能成为一方之材,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每一位名师教学授业都有自己的风格,所谓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如果要概括一下厉以宁的讲学风格的话,那么用清新、严谨和平易来形容是最好不过的了。教学态度更是不必说,一个在学术上有了如此造诣的经济大家,却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备课、讲授,毫无名人的架子,在物欲横流、名利至上的今天实在是太难得了。
厉以宁指导过的学生都非常熟悉这样的情景:老师下课归来,汗流满面,头上冒着腾腾热气,师母帮他换下被汗水浸透的内衣,衣领上已经印上了一层白碱……学生们此时总会想:老师不只是在讲课,而是用他的心血和生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未知的窗口。为了自己的学生,厉以宁不知放弃了多少出国访问、讲学的机会。同时,厉以宁在校内、北京市和国家担任了数十个公职,政务繁忙,又要从事科研工作,但他从未影响到教学工作。即使是外出开会,回来后他也要把缺的课补上。厉以宁不懈耕耘、孜孜以求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校内教学。由于厉以宁的研究领域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前沿,他时时都会收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来信,他们中间有刚刚步入经济学殿堂的科技工作者、大学教师,有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大学生、中学生,还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工人、自学青年……信中所论及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请教经济学领域疑难问题的,有询问生产中技术关键的,有索取科研资料的,有请求点拨报考大学的……对于这些信件,厉以宁教授均亲自过目,有的亲自作答,有的请秘书答复。
如今,厉以宁教授已经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数以百计的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骨干、硕士生和博士生,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每每回首人生,厉以宁却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不过是大时代里的小角色。……说我是一个经济学家或词作家,还差得很远;作为一个学问家,更不够格……总的说来,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努力体现自我人生价值和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五四’精神的培养下走上人生道路。我在这个世界上活了70年了,眼看就要进火葬场了,可以自我告慰的是,在上帝给我铺设的坑坑洼洼的生活道路上,我总算活得还像一个人……我平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还比较端正。”厉以宁这段人生告白充满了调侃意味,却折射出一位教师伟大的人性光辉。
做一名教师,把课讲好、传授知识也许并不困难,但要从做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感染和启发,就未必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了。厉以宁作为一名教师,其授课水平自是有口皆碑,但更令人感佩的是其“身教”;令学生们受益终生是其通过自身经历和感受总结出的如诗般的人生哲理。
厉以宁青年时代有一个座右铭: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能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厉以宁的学生们也将这段话贴在自己的课桌前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没有说教,没有训诫,就是这样朴素清新的语言令学生们无限感动。
厉以宁就是这样教学生做人的,他从不直接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也从不对你进行八股式的思想教育,而往往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比喻,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
有一次,一个学生向厉以宁讨教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厉以宁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顺手递给他桌上的一颗花生:“看看这颗花生有什么特点?”学生愕然。“用力捏捏它。”厉以宁提示道。学生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留下花生仁。“再搓搓它。”厉以宁说道。毫无疑问,红色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这次你再捏捏看。”厉以宁笑着说。学生用力捏,却无法再破坏它。“再搓搓看。”厉以宁又提示了一下。自然,结果还是一样的,什么也搓不下来。这时,厉以宁才缓缓地说出谜底:“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坚强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或许有如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伟大的品格也往往体现在日常小事中。
有一年临近开学报到的时候,厉以宁来中关村公共汽车站,刚好看到一位姑娘下车,手里提着很重的行李。显然,她是到北大报到的。
北京大学距离车站大约一里地的样子,姑娘找到一位搬运工,希望他能帮忙把行李搬到北大学生宿舍,并答应给他一元钱——这是她口袋里仅有的零钱了。搬运工颇为不屑地看了她一眼就拒绝了。姑娘很是尴尬,只好拖着行李费力地向前走。这时一身普通装束的厉以宁来到姑娘身边,答应帮她把行李提到北大宿舍去。厉以宁提起行李,和姑娘边走边聊,他的普通与平易让姑娘倍觉亲切。
来到北大宿舍之后,厉以宁接受了一元钱的报酬,并再三道谢,但临走也没有让姑娘知道他是谁。到了第二天,当姑娘见到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昨天帮他运行李并接受一元钱“小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厉以宁!此时她的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惊讶、懊悔、疑惑……但更多的则是无限的感动。
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大教授经历的一件小事,然而却让我们感动良久,学到许多。真正伟大的人从不摆架子,总是平易近人。在他们心中,只要服务于人,无论看上去多么低下,都不是可耻的事情;只要他能帮助人,无论什么事情,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尊严。
伟大的学者,平凡的教师,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气质却相当完美的契合在厉以宁身上。学生们对外从来不必吹嘘自己的导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学成归来时,他们也从不必例行公事一样来拜见导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学生们心中,都永远只有一个可亲可敬的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