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传播思想、阐明道理、表达感情的工具。古语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感情培育友谊的桥梁。同样一句话,说得温和文雅使人愉悦并获得美的享受;粗鲁高傲使人厌恶并引起反感。因此,语言是心灵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窥视出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每位教师时时刻刻要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语言来教育每一个学生,要向下一代传播知识。因此,一位教师要想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重,除了要有良好的师德、较高的教学水平外,还必须用形象、生动、深刻、凝练、优雅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不仅能受到教育,获得知识,还能提高修养,增进师生情谊。但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些班主任缺乏语言表达的艺术,不理解谈话的重要作用,没掌握说话艺术。因此往往陷入下列几种语言表达的误区,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
一、冷嘲热讽讥笑挖苦
大量的事实说明,教师的思想、情操、志趣可以从他的说话中体现出来,师生情感不少是从语言的交流中建立起来的。同样一件事,几句得体的礼貌用语和富有情感的话可使冰消雪融,温暖人心受到鼓舞;而不讲道理的冷潮热讽甚至骂人的话会使师生矛盾激化,甚至可能导致教育失败。比如:
我校一位初一学生从小喜欢数学,头脑反应灵敏,善于提问,每次考试成绩均在90分以上,本是可以培养的好学生。但是从初二起,该班换了一位教数学的班主任,他把该生经常提问的优点视为“挑剔”、“好高”,因此,在一次课堂上竟然对着全班50多位同学的面批评他:“你这位未来的数学家怎么连这样的问题也要问?”一个仅14岁的少年怎能受得了这种嘲讽?于是,就从这节课开始,这位学生开始与班主任发生矛盾,从此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一颗好的苗子就这样夭折了。
有时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缺点不是通过个别谈心,更不会用和气、文雅、准确的语言实事求是地进行教育,而是语气生硬、盛气凌人、声色俱厉地批评学生;习惯用贬义词或用命令式的无主句,使同学们长期在粗野的语言中接受教育,不仅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从反面养成了学生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有些班主任对于缺点较多或智力不佳、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用“死都不改”、“你头脑像猪一样笨”、“你再学三年也白搭”……等等讥笑挖苦的语句。这些话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他们由与老师对立而发展成厌学、逃学甚至告别校园浪迹社会。
二、主次不清繁冗啰嗦
人们常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多内容是对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的起码要求。特别在当前提倡时间效益观点的形势下,更要求老师的语言要概括简洁,把主要观点画龙点睛地说出来。同学知道的或不重要的则不说或少说,点到即可,同学不知道的或重要的则多说或详讲,说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详略得体。这样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性,必然有很好的点化、启迪作用。而时下不少教师和班主任在讲课和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分对象场合、不论重点和一般,一个人繁冗啰嗦地讲了一节课,把全部内容嚼烂喂给学生,使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一知半解,上课时从右边耳朵听进去,下课便从左耳朵出来,一点印象没留。不少教师在上班会课时,老是把一些老生常谈的没有多少新意的话再三重复,使学生听了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有些班主任在进行班风、班集体、道德等内容的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喜欢东扯西拉,使学生掌握不了主旨,不知道老师在这节班会课中所讲的主要内容。这种讲话有点像海蜇皮,看起来一大片,但是放到开水里一烫,排除了水分,就缩得只剩下一点点。这也是当前学生不愿上班会课的原因之一。
三、照本宣科语调平庸
“言为心声”教育学生贵在真情实意。加里宁说过:“如果你要使自己的语言感动别人,那么就应当在其中注入自己的感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激励人。一位教师只有对生活充满执著的爱,他在讲课或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才能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藏在心窝里的沸腾感情即时化为声音,脱口而出,此时的语言一定是慷慨激昂,措词必然会抑扬顿挫,让班上所有的学生能为老师娓娓动听、富有感情的演讲式的论述而折服,引起兴趣,取得共鸣。而目前一些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上班会课时,总是按照提纲、课本或参考资料照本宣科,语调平庸。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总是拿着报纸整篇整段地念,用一种冷冰冰的、和尚念经式的语调默诵着。光有声音,没有感情,起不了传情达意的作用,必然削弱感染力,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四、严肃有余幽默不足
当今的学生能获得的信息多,兴趣广泛,如电影、电视、电脑,名目繁多的报刊、小说,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表现幽默和讽刺内容的相声、小品等,均使他们陶醉。特别是某些中外电视、优秀文学作品,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幽默而富有哲理的对白,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和知识上的满足。若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及讲课的过程中能汲取以上内容之精华,从而妙语如珠,寓说理于幽默,寓庄严于诙谐,这种语言艺术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教育内容会耐人寻味、沁人心脾,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而时下不少教师一踏上讲台,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用枯燥无味、平铺直叙、责贬过多的语言讲授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与知识,最终弄得学生听而生厌,甚至反感。一些教师热情虽高,可与学生的关系总有那么点“夹生”,其原因之一便是用生硬的近乎成年人的语言与他们谈心,既无幽默感,也缺乏心灵之间互相了解和互相接近的语句。
有位女学生因两次高考失利感到灰心,她分别写了两封信给她的两位班主任,信中露出“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的想法,并感叹“青春在哪里?路在何方?”。第一位班主任接到信后找她,仅用“你智力不行,不必再考,另找其他职业”的话打发她走,使这位学生非常失望,而第二位班主任即用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诗句及中外名人多次受挫才成功的事迹鼓励她继续再考,同时把诙谐、含蓄的一首诗“春在心中,路就在脚下”朗诵给她听,这位学生听后非常感动,在她失望的心中又扬起了希望的风帆,第二年终于考取了大学。
“幽默者的心是热的”,一句诙谐而含有哲理的话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几种语言表达方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很好的口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讲话的场合,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语言艺术水平,养成独特语言风格,同时要逐步改掉学生不欢迎的一些习惯口头语,让我们的语言艺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得尽善尽美,凭借语言的魅力,化真理、知识为春雨,浇开璀璨的教育之花,育出累累的精神硕果,同时也树立起自己的强大威信。
不断积累实践智慧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理当是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并且探究了每一方面实现的途径。
1.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
从教育主导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从教育评价看,它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基于形成性评价的终结性评价。
2.教师对当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
教师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教师树立在教育情境中反思的意识。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
3.教师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
在目的维度方面,教师要消解认知主义,注重学生在德、智、体和知、情、行方面的共生共长。在关系维度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中发展互动意义的师生关系。
那么,教师该如何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智慧呢?
1.主题式教研活动
主题式教研活动是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形式,它是教师凭借扎根于自主教学实践和多项有目的、有计划、有诊断、有指导、有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而获得实践性智慧展开的课例分析、研究活动。它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轴心,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问题的梳理,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经过一定的理性加工转化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课题,然后经教研组加以集中、归纳和整理,形成教师活动的主题,最后在主题的统领下,教师自身和教研组一起加以探讨、研究,通过观摩、思考、设计、反思、实践和多元评价等步骤,借助质性研究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主题教研的开展关键:从实践中反思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既要提出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浓烈的问题意识,又要以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细化研讨主题,即将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教学问题来学习、培训和研究;还要有详细的活动准备和策划,既突出主题又内容丰富,如研讨课、学生访谈调查、教师交流等,体现参与式教研的特点。
2.善用启发策略
教师只要从日常教学生活中提炼出有效的教学启发策略,就能不断在动态教学过程中“收获”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师总是在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常去追问“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等问题,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一位教师教学初一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时,在课堂上故意神秘地向学生说:“将自己的年龄乘以2加7,再把结果乘以3减21,将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在3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学生踊跃举手,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