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经常接受家长的礼物,久而久之,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觉——教师是要“东西”的,教师的品德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高尚。一些表现差的学生可能会更加无所顾忌,可能会有意给教师难堪,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一扫而光。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是春蚕,教师只有奉献,没有索取。但是当这个光环消失,学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此瞧不起自己曾经崇拜的教师。那么,我们教师今后还怎样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呢?
第二,如果学生知道教师经常接受家长的礼物,会在部分学生中形成攀比,最后发展为人人反感,导致整个班级集体风气的恶化,学习成绩下滑。
从古到今的教育大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尊”源于“道”,“信”源于“法”。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他们的从众心理特别突出,学不健康的东西很容易。一些学生喜欢吃最好的、看最靓的、穿最酷的、玩最刺激的,再加上好奇心重,他们会去猜测谁给老师的礼物最重,最好,不但形成同学之间的攀比,还给了调皮学生说东道西的话柄,给了不明真相的学生添油加醋的材料,影响了整个班集体的风气。
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是目前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案例作者仅仅是说一说他的心里话,提醒教师能够科学地、恰当地处理目前这些敏感问题,摆正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家长和学生能够理解教师,信任教师,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但作为教师自身就必须认真对待,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强化自己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争作专家型教师,建立起崇高的威信。
1.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
尽管社会上对教师有许多不良的印象,目前消极的印象莫过于“眼镜蛇”了。然而这一印象是来自教师的自我批评或自嘲,还是公众不满的情绪的一种表达,还难以断定。但是,从整体上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对教师的整体印象还是积极的。我国有着尊师的悠久历史传统。在古代,自荀况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以来,教师一直受到尊重。
教师的社会形象总是与社会对文化的态度相联系。当一个社会中,文化的作用被否定时,教师的地位和形象就下降。我国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形象与“臭老九”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降到极低,此时教师是谈不上自尊的。
在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中政府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中国共产党第二、三代领导人把“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作为目标。到目前,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但是,教师职业总体上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职业。在这样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用陈旧的价值观念去看待这一职业,在业内,难免显得不知自爱,在业外,至少也显得若非狂妄便是无知。
在国家、政府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印象来自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教师地位的提高、待遇的提高也意味着对教师责任和要求的提高。因此,如果说社会对教师产生了如“眼镜蛇”之类的不良印象,那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公众对教师群体的印象来自对个体教师特点的概括。虽然这种概括并不科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本身的某些特点。
2.廉洁从教
在商品经济社会,教师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途径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本也无可厚非,但正如古人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的收入,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工资,其次是所在学校给予的各种津贴,还有一部分可能是通过为社会提供各种有关的服务而得到的合法收入。一个教师,如果搞起拦路抢劫或者诈骗的勾当,显然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目前这方面的报道也有,但总体上看,并不多。而且,一旦有了这样的行为,并被发现,就很快受到法律的惩治,被逐出教师队伍。因此,这样的人并不会对教师形象造成实质性的危害,社会和公众也不会把这样的人看成是教师的主流。
真正给教师的社会形象造成危害的,是教师“创收”的某些手段。这些手段花样繁多,但影响最坏的主要有两种。一是补课。课堂上不讲,课后让学生到自己家里给学生“补课”的事,近几年来在许多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行业潜规则”。这大多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城市中学,特别是高中,更为突出。在农村中学,不太多见。原因很简单,农民手中没有多少钱,拦住了路,也抢不到钱。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社会不予激烈抨击,那反而就不正常了。
除了补课,还有其他更富“人情味”的途径,那就是收礼,严格地说,是索要礼物。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或者给予特殊的照顾,送点礼物给老师也算是合乎情理;对于教师来说,“却之不恭”,“笑纳”似乎也没有什么。但是,问题是,送了礼的学生就得到了特殊照顾,没有送礼,或者送不起礼的学生呢?这样来看,教师“收礼”绝非一种被动行为,多少有点索取的味道,因为其中的潜规则是根据“礼”来对待学生。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上好课,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责,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客观评价,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与这些责任和义务相称的权利是国家提供的工资。如果要说教师职业的道德的“底线”,这就是最后的底线。超越了底线,就不知自爱了。要想得到社会的尊重,就更不可能了。
3.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和风格
教师要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必须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争取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纵观那些富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无不具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在世人眼中,他们也是专家型的教师。但是,对他们而言,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本身不是他们追求的根本目标,而是为了获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在追求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专家型”教师的称号,也不是他们自封的,而是社会公认的。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家。教育家不仅是社会公认的,而且是历史公认的。无数当代的“名人”也许会随着历史变迁而销声匿迹,特别是图得虚名之徒,在世的显赫无法逃避历史的审判,但是,真正的教育家,历时愈久,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最终入圣者之列。如孔子,生前曾“如丧家之犬”,死后历经数千年仍被奉为“万世师表”。人是必死的,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的个人价值,将随着个体的消亡而灰飞烟灭。然而,真正有利于社会的事业和功绩将万世流芳。教育家,应该是我们的理想。
让学生信服
我们先来看一位李姓班主任写的文章:
我对“信服”的解释是“信任加服从”。做一个让学生信服的班主任,就必须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让学生认同我们的观点,认同我们的行为。
1.向学生宣传解释班级管理制度
任何法律、法规必须先向公民宣传条文的内容,说明立法的依据和目的,才能顺利实施。
(1)让故事说话
我面对的是初中生,大多在家娇生惯养、爱看动画片、知识面不广,因此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向他们说教。我讲了一个《农夫的稻谷》的故事。有一个农夫得到了一种特别优异的稻谷的种子,大家都来向他讨要,可是农夫拒绝了大家的请求。到了收割的季节,农夫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稻谷居然跟邻居的一样。原来,风把好稻子和普通稻子的花粉混在了一起,所以村子里的稻子变成一样了。后来,这个农夫把自己的优异种子分给了邻居,这样,大家都收获了丰收。学生们很容易从故事中悟出,良好环境中的个人进步是最大的,而这种良好的环境是由分享、互助造就的。
(2)以情动人
我们的班主任都知道用“情”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
如:对某些总受漠视的学生,如果我们特别关照他,他会感激涕零,发奋读书,这时我们可以持续关照他。而当他又开始违纪时,我们就可以适当疏远他,并且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惩罚,对他再次违纪的愤怒。这时,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主动向你道歉。只有让学生时时感到你的关心,你的存在,让他们觉得做得不好有可能失去你的友好,他们才会体会师生情感的酸甜苦辣。只有品尝了酸甜苦辣的情感,学生才会被“情”打动和感化。
(3)以理服人
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衡量事物的好坏、善恶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事情的要害,就不会让学生认同,他们就会与我们理论:假若我们说服不了他们,他们就会反感,继而反抗。所以,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分析,找出关键所在。比如,每个学校都有打架事件发生。说教没有抓住事情的关键,学生就没有认同。学生去打架,绝大多数是心理不平衡,认为受了别人欺侮,在同学面前失去了面子,必须挽回这个面子。我常给学生讲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然后问学生:“韩信厉害,还是市井无赖厉害?”回答是“韩信”。我又问:“如果韩信杀了无赖,历史上还有韩信吗?”回答是“没有”。然后我说:“韩信没有杀无赖,是因为他认为他的命比无赖的值钱。如果你认为你比对手强,你就不要与他打。打架没有赢家,不打才是赢家。”这样,学生的心理疏通了,握紧的拳头也就放下了。所以学生打架时,一般我问三个问题:“谁赢了?还想打吗?现在怎么办?”学生一般回答:一个同学不曾赢,一个同学未曾输;不想再打;握手言和。我觉得学生基本认同了我的这种处理办法。
2.让家长认同我们的教育方法
如果家长认同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就会帮助宣扬我们的教育方法,帮助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那如何让家长认同我们的教育方法呢?如果想在一个学期内把成绩提高,然后得到家长的认同,这是不切实际的,学知识不可能有暴发户。我们必须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我们自己做父母,如果我们的孩子说出一句关心我们的话语,可以让我们开心三天,甜蜜三天,更不用说做一件让我们高兴的事了,学生的家长又何尝不是这样。一般情况学生打架都有理由:“他骂了我”,“他碰到了我,又不道歉”,等等。如果我们从打架有害、打伤人就得赔钱、你打了别人别人就会打你等等去说服,收效甚微。学生反而会认为别人打了我,我就要打别人。基于这种考虑,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同,七年级时,我让学生每次回家说一句关心父母的话,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那时,我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家长高兴地告诉我:“我的孩子一到适存中学就懂事了。”这就是家长对我教育方法的认同。八年级时,我又让学生与父母谈一次心,并交一篇心得给我,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父母。这种做法使家长非常高兴,当天就有两个家长打电话来感谢我。
说实在的,我班学生成绩并不拔尖,可家长从不责问我,相信我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认为把孩子交给我放心。既然这样,他们肯定要求孩子严格按我的要求做,我的班主任工作还会难做吗?
3.把“苦”事变“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