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宽容表现为“三不”,即“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念学生之旧错”。当然宽容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宽容的核心,应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原则,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之目的。学生偶有违纪、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学生一旦犯错误,教师就一味地训斥、责怪,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充满怨恨,甚至明日张胆地与老师作对。这样不仅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反而还容易使学生从老师身上学会了责怪,对学生德行的养成也极为不利。
宽容应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基础。教师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而学生得到信任和责任,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不断也提高自身的修养。所以只要敞开宽容的胸怀,宽容的魅力就会显现,教师也就无须费多大的口舌和周折,只以人格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
女学生杨某,高一时迟到旷课是常事,调皮捣蛋全校有名,老师拿她简直是没办法。高二时分到我班,因为我早已闻其“大名”,所以开学之初我就找她谈话,了解了一下她的思想和家庭情况,并约定:“第一,我俩之间建立思想交流通讯簿,定期交流思想,要真诚、实事求是;第二,我对你的每一种错误原谅3次,如出现第4次则写出3000字的说明书;第三,我决不揭你过去之短,并决不当众批评你。”她听后惊讶地说:“老师,真的吗?不过这好像不仅是对我的,还是对你的吧?”我说:“对呀,是咱俩要共同遵守的。”此后,通讯簿就成了我与她之间交流思想的最好工具,也成了我帮助她改正错误的最好阵地。我的提醒、暗示、建议,她都十分注意,同一错误包括迟到旷课也从没出现过第3次。半年后,该生从思想到日常行为都有了根本的转变。她曾对其母亲说:“以前的老师只知道责怪、批评。现在我们老师如此宽容大度,所以每当我犯错误时,我都感到对他有深深的愧疚。我一定要好好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否则我真是对不起他!”
宽容是一种信任。一天,一个学生家长向老师汇报说他的孩子新买的球拍被偷了,要求老师在班级里好好查一查,把小偷揪出来,好好教育教育。老师听了并没有立即展开调查,而是请同学们讨论该如何找这副球拍,结果有个孩子说应该把全班同学的书包、抽屉都搜一遍,对此,同学们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此时老师及时引导,让同学们开个辩论会,结果通过辩论,师生一致认为还是不搜的好,说那个拿了球拍的同学一定是另有苦衷,他看同学们今天这么诚心诚意地帮他,一定很感动,一定会把球拍还回来的。果然第二天球拍真的回来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与宽容保护了那个拿球拍孩子的自尊心,也拯救了孩子的心灵。如果老师大张旗鼓地在班级展开轰轰烈烈的调查,并且让那个孩子公开亮相的话,那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
宽容是一种激励。曾看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次单元测验后,老师对同学们说:“这次测验,你们知道谁进步最大吗?告诉你们,是小雨同学!他考了60分啊!”顿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60分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件耻辱的事,但对平时“臭名远扬”的小雨来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半信半疑地集中到小雨的身上。此时小雨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有一些隐秘的喜悦流露出来。可是当试卷发下去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个同学检举说小雨的分数算错了,其实他只有55分。此时全班同学悄无声息,小雨也出奇地平静,显出了常有的那种波澜不惊、“视死如归”的模样。此时老师已有了主意,只见她清了清嗓子,大声说:“老师确实是粗心大意,多算给小雨5分,但是今天我不想收回这5分,我愿意借给他5分,因为我相信,凭他最近的表现,他有一天会加倍偿还这5分的!”就是这5分使小雨像变了个人似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他在给老师的信中说:“敬爱的老师,谢谢你曾经借给我5分,也许您早已把那微不足道的5分忘了,但它对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十分珍贵、终身难忘的。”
这个《借给他5分》的故事足以说明宽容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
宽容是一种仁慈。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学拼音时翘舌音总是发不准,老师没有批评呵斥,而是送给孩子一粒草莓糖,并且说只要吃了这粒草莓糖,再照着老师教的发音方法练练,就会读准翘舌音了。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快乐、骄傲,多么的深信不疑。一粒寻常的草莓糖消除了孩子的焦虑、恐惧心理,帮助孩子树立了学好拼音的信心。我们应该从这粒草莓糖得到启示:赠给学生“温情草莓糖”,让学生品尝“温情草莓糖”新鲜而甜美的滋味,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超越自我。这就是宽容的魅力,它似一缕仁慈的阳光,照亮了孩子的心灵。
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忍耐,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宽容的内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而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就能学会去宽恕包容别人,就会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就会懂得宽容原来是消除怨恨、责怪和愤怒的良药,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融洽同学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一种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
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重要教育方式,其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人的思想改变,让人的灵魂得以重生,也能让教师的威信得以提升。
发自内心的情感,比知识更有感召力
总感觉自己在学生心中没有威信,在管理学生方面很无奈。遇到调皮的学生,就算自己再严厉,他还是会在座位上顽皮嬉笑……
像这样的教师并不在少数,比如下面这位:
陈娟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越来越厌恶这个被大家称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经常深深被一种失败感吞噬。
陈娟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学校,走进教室开始和学生们“作斗争”:收作业,批改作业。因为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做作业,或做得潦草,陈娟就得要他们补做,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她就打电话给他们的父母。
批改作业,在陈娟看来也是个烦人的事。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看,等她批完的时候,已经有些肝火旺盛了,再数数本子,怎么还缺几本?就忍不住把声音提高几个分贝,当场训斥。就这样,一天中的第一场仗打完了,时间基本上是八点半。
回到办公室后赶紧备课,接着是上课。上课时带着学生在语文世界中遨游,有时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可是上课时总有几个学生不认真听讲,怎么办?表扬其他同学有时根本起不到暗示他们的作用,只好直接点名。可有时候一次两次的点名对他们也无效了……
那么,作为教师,遇到上述情况,该如何处理才有利于建立威信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哈里?温斯顿被誉为“钻石之王”,他创立的哈里?温斯顿公司,是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珠宝连锁店的。在他的众多传奇中,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一次,温斯顿邀请一位荷兰富商到纽约看钻石。双方见面后,温斯顿让公司的一位专家为富商介绍一颗昂贵的钻石。专家详细地讲解了钻石一流的质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艺以及各种珠宝鉴定指数……富商听了,只是点头。专家介绍结束后,他站起身说:“谢谢你,这确实是颗很棒的钻石,但不是我想要的。
一直坐在后面的温斯顿上前拦住富商:“让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这颗钻石,可以吗?”客人再次坐下。
温斯顿从专家手中接过那颗钻石,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抒发了自己对这颗钻石的热爱:它在阳光下是多么璀璨夺目,它是多么晶莹剔透,它的美是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寥寥数语竟打动了荷兰富商,他马上说:“请把它卖给我。”
后来,一位助手问温斯顿:“为什么顾客已经拒绝了专家,可您几句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他了解自己卖的每颗钻石,而我热爱自己卖的每颗钻石。”
由此可见,发自内心的信心和情感,比知识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对教师也是一样,只有真正用心去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冰心在为《应当尊敬的人》一书作序时写到:“从我的人生经验中,除了父母之外,一生自幼至老,在学识的成长上,人格的修养上,都是受益于老师的教诲,时至今日,每逢在生活中有情绪上的波动或工作上的挫折时,我总能从回忆中的某一位教师的充满慈爱的教诲中得到安慰。我深深感到爱是教育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列为当教师的首要条件。孔子说:“教不倦,仁也。”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孔子对学生的关爱,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学生敬佩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教人得法。孔子有病,学生焦急万分,服侍在旁;孔子死后,学生守丧三年,决心继承其遗志,传播他的学说。
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不停地拉。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声音的折磨,每每向小女孩求饶。女孩最后跑到一片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叹声。老妇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来这儿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连连称赞:“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早已不是“锯床腿”了。
女孩后来才知道,树林中那位慈祥的老妇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可见,器乐教授用心良苦,她装耳聋与其说是她的经验,不如说是一种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其实,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如此,不必过多地说教,而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多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对学生的正确行为和进步表现都及时肯定,待之以诚,晓之以理,示之以行。
因此,对调皮的学生就更要给予满腔热情地爱,决不能一味地指责、训斥,而是要多用爱去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滋润他们的心灵。
维护威信不能“高高在上”,要蹲下身来
师生之间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但一直以来,老师习惯予以站着的姿势与学生交谈,俯下头去看学生,势必让学生昂起头来看老师,这样师生之间自然就产生了形同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了这样的距离,教师就会觉得读不懂学生,学生也往往不能理解教师。所以很多时候,老师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想象格格不入,于是就埋怨、责怪学生。
其实,距离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老师要蹲下身来看学生”,蹲下来,你和学生一般高,就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学生,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威信。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课前,贾老师把课文《惊弓之鸟》中的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在了黑板上。课正上着,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原来他的注意力跑到了贾老师的板书上,“老师,你写的‘它’错了,下面的一撇出头了。”贾老师一看,果真这样,就表扬这个孩子“真细心”,然后把所有的“它”都改了过来。
课继续进行,岂知这个孩子被表扬后,更来劲地给贾老师“挑刺”。当孩子第四次“挑刺”时,下面的听课老师都觉得这孩子“鸡蛋里挑骨头”,太过分了,手写体哪能跟课本上的楷体一模一样啊!你一次次打断老师上课,怎么就不懂得尊敬老师啊!众怒难平之际,贾老师却不愠不怒,继续谦虚地接受了意见,末了还善意地提醒男孩应该认真听课。
后来,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前几个学生说得都一般。这时,那个挑刺的男孩又举起了手,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贾老师“不怕出丑”,还是请他起来,结果孩子要求“我来说”,他说的还真比其他人好。贾老师大大地表扬一番后,也童心未泯跟孩子较起了劲:“现在好了,我也可以给你挑刺了,你说错了一个字……”说得这孩子心服口服,连连点头。下面的老师笑了,都没料到关键时候,还是这男孩“出彩”了一把。
孩子四次挑刺,全出于好奇和认真。教师如不“蹲下身来”,肯定看不到这一点,很可能认为这孩子是故意冒犯自己,不给教师面子,即使宽容了第一次,也难以容忍第三次、第四次。贾老师能“蹲下身来”,能“忍常人之难忍”,将“挑刺风波”演绎成课堂的一大亮点,最后赢得的不仅是这孩子对自己的尊重,更主要的是使所有的孩子(包括这男孩)都懂得了什么是平等,知道了如何不“唯师”,如何与老师一起创造快乐的课堂生活。
老师闻道在先、阅历丰富,学生年纪小、阅历浅、思想简单,但是大家是平等的。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谈话、见解,而不能摆出惟我独尊的模样。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蹲下来与学生交谈,学生才能无所顾忌,真正向老师敞开心扉;要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一起看世界。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孩子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孩子一种信任感。当然,无论是让学生坐下来,还是老师蹲下来,都只是形式而已,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教师如何蹲下身来看学生呢?
一、转变角色,关注每一位学生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教师形成了自己是绝对权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教学过程中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更不能面对全体学生,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共生、合作、互动的关系,致使学生学无兴趣、厌学逃学,中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甚至严重失衡事件频繁发生。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完全是一种平等关系,学校生活成为发展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主动的建构者、积极的参与者。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的心灵。
二、蹲下身来,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