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顾。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惟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如此评价宋代诗人刘子翚:“刘子翚却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并非只在道学家里充个诗人。”意思是说刘诗人诗道并擅,各显风流,其诗《南溪》既可当作游山玩水之作来欣赏,又可当作天地大道来品读。
从山水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读到一种风光,一种情趣,一种自然的神奇魅力。你看,作为理学大师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同样也是一个诗意灵动,意兴飞扬的诗人,他兴致一来,心情大好,就到南溪去游玩。一路前行,移步换景,步步回头,难舍难分,万分眷恋。何以如此?诗人看到了溪水出山,不紧不慢,潺潺向前;诗人看到了溪水流逝,绵绵不尽,源源不断;诗人还看到,山环水绕,山水相映,风光迷人。诗人还听到山溪叮咚,嘤嘤成韵,好一曲天籁之音,胜过人间几多管弦丝竹。
南溪之水清明透亮,纤尘不染,照亮了诗人的心目;南水之水汩汩流淌,活泼灵动,激活了诗人的缕缕情思;南溪之水远离尘嚣,洗涤诗人心中的尘念;南溪之水不紧不慢,奏响了生活的节奏;南溪之水欢快向前,唱出了心灵的快乐。诗人一路走,一路欣赏,陶醉在如诗如画、如音如乐的山水之中。
从天地道理层面来看,诗人身为理学家,拜山水为师,潜心悟道,读懂了山水,读懂了人生。他用这首形象鲜活、意趣灵动的小诗,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世间万物,变化永恒,一如溪水,随时随地,动荡欢歌;人间万象,一成不变,一如溪水声响依旧,万古如斯。变与不变,辩证统一,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西哲有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又云“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均是强调事物的变动不居,瞬息万变,差异万分,难以把握。于溪水而言,时时刻刻都在流淌,今天的溪水不同于昨天的溪水,此刻的溪水不同于彼时的溪水,此段溪水亦不同于彼段溪水,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可是,不管何时何地,溪水始终是溪水,根本性质不变。于树叶而论,肌理筋脉,千差万别,不可能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差异与变化是永恒的,可是,它们都是树叶,根本性质是一样的,永恒不变的。一溪流水、一片树叶都蕴含着天地大道。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其代表作《赤壁赋》中亦有阐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进而诗人发出感慨,万物各属其主,各安其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明白了变与不变,看透了人生的得与失,活在山水风光里,拥有天地大道,苏子活得很潇洒,很旷达。刘诗人读一溪流水,读出了变与不变的统一,读出了万古流转的沧桑正道,读出了包容万象的博大气度。
当然,站在理学家的角度上,还可以悟出许多人生真谛。“悠悠出山水”,隐喻人生闲适自由,不紧不慢,有滋有味。“浩浩无停驻”,隐喻人生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力量不可战胜,辛弃疾不是也有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嘛。“万古流不去”,隐喻人生执着一念,矢志不渝。凡此种种,缤纷多彩。形象的画面,灵动的意象,开阔你的眼界,撞击你的心灵,让你领悟人生真谛。
如此看来,刘子翚游山玩水,读溪听声,流连风光,而又超越风光,痴迷山水而又超拔山水,完全可以说,诗人是在读山水精神,山水气韵。南溪,流淌的是叮咚泉水,是透明风光,更是一脉灵动,一溪智慧,一腔哲理。
先向水边看白云
访中洲
姚镛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我相信这样一种观点,看一个人的品位就看他交结的朋友,看一个朋友的情趣,就看他住处的环境。朋友影响朋友,心灵感染心灵,志趣相投,同声相应才能成为朋友。环境折射人格,人格投影环境,天人合一,人物交融才能成为家园。读宋代太守兼诗人姚镛的诗歌《访中洲》,笔者深受感染,神思遥远,感慨良多。
题目是“访中洲”,很有意思,诗人前去拜访的这位朋友不是住在深山古寺,不是住在山涯水畔,也不是住在山涧沟谷,而是隐居在水中沙洲之上,翠竹丛生之中,四面环水,沙洲苍翠,一个清静绝俗,人迹罕至的地方。对方是一个清高孤傲,风神卓异的朋友,一位远离尘俗,志趣清雅的隐士。诗歌题目暗示了主人的性情和形象。
诗人的拜访也是随心随性,不事先预约,不择选时日,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和朋友聊什么就聊什么,一切自自然然,顺顺当当。这次碰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一般人也许会等待雨停天晴再去,或是另择时日,心中讨厌天不凑巧,破坏美事。可是诗人姚镛不一样,他依然我行我素,兴致勃勃,冒雨前行,来到沙洲之上,叩响翠竹掩映下的柴门,等待朋友的迎接。
不远处,荷花绽放,朵朵芬芳。清香伴着微风,飘散开来,沁入诗人的衣衫。诗人闻到了属于沙洲之上的清香,属于朋友独有的气息,身心愉悦,心旷神怡。久违了,朋友!久违了,荷香!诗人整天陷身官场,忙于事务,耳濡目染,乌烟瘴气,千百个不乐意、不舒畅,可是没办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今天,拜访朋友,水绕沙洲之上,翠竹掩映之下,荷花绽放之际,清风细雨之中,诗人闻到了久违的清香,久违的气息,别提心里多高兴!
注意诗中两个意象“竹”和“荷”。竹乃坚劲挺拔的人格象征,荷乃清洁不俗的情操写照。翠竹森森,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千竹成林,修直坚挺,刚正不阿;中通外直,节节高升,谦逊有度;冰清玉洁,纤尘不染,一派素静。凡此种种,人见人爱,人歌人咏。
苏子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姚镛这位朋友就住在竹林丛中,整天与竹为伴,观竹影婆娑,听竹风萧萧,品竹韵悠悠,几多清雅,几多纯粹!荷花点缀,朵朵红艳,芳香缕缕,全是高洁之物,全是美好风光。
周敦颐《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亭亭静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诗人写朋友住处的荷花,既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又清雅绝俗,清心怡神;荷犹如此,人又如何呢?不需明示,读者自然可以体会主人的高洁志趣。诗人找朋友干什么呢?自然是咏风弄月,谈诗论文。肖伯纳说:“朋友之间,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各自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流以后,你我各有两种思想。”陶渊明亦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中外文人,看法相通,心心相印,朋友之间就是这样分享情思,交流创作,探讨疑难,化解困惑,精神充实,心灵愉悦啊。李白呼唤杜甫:“何时一杯酒,重与细论文。”白居易呼唤朋友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贾岛于大街上推敲诗作,冲撞了京兆尹韩愈大人的马队,韩大人了解事情原委之后,化怒为笑,二人结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同样道理,姚镛诗中写到与朋友相逢论诗,探疑释惑,自然也是乐在其中,妙趣无穷。他们不谈官场升迁,不谈名利纷争,不谈权力金钱,只谈诗文歌赋,只谈流水青山,自铸高格,自显风雅,其雅其韵远非世俗之人所能理解,更别说认同和接受了。
可是,今天不凑巧,也许是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白云朵朵,飘拂蓝天,倒映水中,太美丽,太灵动了,也太迷人了,朋友邀诗人,暂且不去探讨诗文歌赋,我们出去走走,到水边去看看那些倒映水中的白云吧。白云高洁飘逸,自由自在,白云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白云变幻多姿,空灵洒脱。云姿云态,云光云影,无不烘托出诗人和朋友心怀高洁,超然物外的情趣。晋代诗人陶弘景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山中没有高官厚禄,山中没有玉宇琼楼,山中没有歌舞丝竹,山中没有金银财宝,尘世之中,万众追求的名利之物,山中一概没有。但是,山中有白云,有自由,有高洁不俗的情趣。这个东西,为我所有,不可拿来送给你,不可拿来送给世俗之人,山外和山中,本来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两个不同精神世界的人怎么可能走到一起呢?姚镛诗中的沙洲、水畔、白云朵朵,其实亦有这些丰富的象征意义。一场蒙蒙细雨激发了诗人的无穷兴致,一片苍苍竹林掩盖了朋友的柴门小屋,一池盛开的荷花点亮了诗人的明澈双眸,一阵浓郁的花香清爽了诗人的心灵,一朵飘逸的白云灿烂了诗人的心空。那一天的探访,诗人收获真情;那一天看云,诗人收获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