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黑龙江
中华大地进入到经济初步复苏的年代。
爸爸当时的工资是每月59元人民币,妈妈是每月43元人民币。爸爸出国有功,涨了一级半工资。我上小学时,家里已经买了日本进口的17寸日立彩电,还有电冰箱。
刚刚晋升教授并当了科主任的爸爸,本来被群众推举为下一届院长。从群众的选票反映,爸爸票数是遥遥领先的。但需要和市卫生局的领导好好沟通,这一点爸爸忽略了,还以为专业精通,工作勤奋,群众关系好,就可以胜任业务院长,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
那种社会关系学中微妙的裙带关系,如何察言观色,揣摩领导意图,利用逢年过节,请客送礼。这些事儿,爸爸心里早就明白,但他却宁可不当官儿,也不愿意作一个趋炎附势的人。
爸爸性格随和,知识丰富,爱好大自然,喜欢游山玩水。
相比之下,妈妈似乎在人际关系方面似乎比爸爸略胜一筹。虽然早已放弃了业务,但妈妈的院长办公室主任当得如鱼得水。
妈妈除了性格坚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还有那种要尽量团结所有人的处事原则。不但院里领导经常到家里和妈妈一起打麻将,尝到妈妈烧的可口饭菜,连院里看门儿的大爷也喝上了妈妈送的老白干。
每年,有些叔叔阿姨为了争一个全院先进工作者的名额,吵到面红耳赤。只要妈妈被评上了,他们就都安静了,没有异议了。可见妈妈的人缘之好。
1984年,北京
我上初中二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爸妈脸上神情异样而严肃,我预感到家里可能有大事发生,原来是最大的喜讯-爸爸落实政策可以调回北京了。我们全家在离开“祖国的心脏”14年后,终于又能回到我们想念的家乡。
宣广二伯一家带着奶奶早在3年前就调回了北京。
宣盛四叔一家半年前也从新疆调回了。
听说我们要回来了,奶奶特意派二伯和四叔一起到火车站接了我们一家。
亲人团聚,热腾腾的饭菜,聊不完的话,还有不知是激动还是感慨的泪水!
1987年-
我上高中二年级。
家长们各个望子成龙,哪怕是请课外辅导老师,无论是花多少钱,一定要让孩子进重点校,考名牌大学。
很多次看到那些落榜同学的家长,互相倾诉他们多么含辛茹苦。而不争气的孩子却辜负了家长的期望。对学习成绩的过高期盼导致了大多数孩子成为只有成绩却没有能力的学习机器!
我本身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但分文理科的时候,爸爸一定要我跟良俞姐姐一样选理科,希望将来都像爸爸当医生!他语重心长地说:“当医生最稳妥,有一技之长,而且越老越有用!”
可我知道理科根本不是我的长项,没办法,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以前学习毫不费力的我第一次感到了学习的压力。枯燥的物理和化学,让我失去了少女时代甜美的梦幻,只有灰色的青春期。
这时候,在医学院读大三的姐姐,忽然变得特爱美爱打扮,周末回家比较晚。有时嘴里还哼着香港流行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上海滩】。
不久,就听到了妈妈对她的严厉训斥:“不许你再和他来往,否则别进这个家门!”
原来,姐姐有了男朋友,是她大学同学,两人已偷偷谈了一年恋爱,刚刚跟爸妈挑明。
男生家在福建农村,虽然他学习好,又是学生会主席,但他父亲很早过世了,有3个未成年的弟弟,家庭负担很重。
男生对姐姐说毕业后一定要回福建老家,还要带走姐姐。
妈妈是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别人带走知心的大女儿。爸爸虽然不说话,但我知道他肯定是和妈妈同一立场。
勇敢的男生曾来到家里找妈妈谈判。我还从来没见过平日里溺爱我们的妈妈发那么大的火呢!
妈妈列举出几条他们不适合的原因,最后一条就是绝不允许姐姐去福建。
男生说:“如果她非要跟我走呢?”
妈妈坚定地回答:“你试试吧,没我的同意你能牵走我的女儿?”
男生灰溜溜地走了。
姐姐经过妈妈和爸爸联合阵线的说服教育,向男生提出了分手。姐姐的初恋化为了泡影。
这件事对我心理成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当时我只有15岁,正是少女非常敏感的怀春年华,我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油然而生。
接着邻里七大姑八大姨开始没完没了地给姐姐介绍对象,这个局长的儿子,那个书记的外甥,简直要踏破了我们家的门槛儿。每周末姐姐的相亲活动是我们全家的中心话题。
开始姐姐可能因为和妈妈赌气,来的几个男生,她没一个看上的。有时晚上刚和男生看了场电影,第二天马上挑人家这儿不好,那儿不好的,总之浑身都是毛病。
后来,总算和一位老家浙江的工程师相处了3个月,还一起去了趟上海。可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姐姐就提出分手,说男生不会来事儿,还对她动手动脚。
妈妈为姐姐的事儿差点操碎了心。
1989年-
我刚上大学。
姐姐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男生颜值高,两人又都是学医的,有共同语言。爸妈好像也很满意。不久,两人喜结连理。我终于有了姐夫。
妈妈对姐姐的恋爱管了很多,但也许正是因为姐姐对妈妈在初恋问题上的抱怨,使妈妈不再过问我的恋爱。妈妈说:“你喜欢谁是你的事,我们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