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简单而言就是吃饭。不过这种饭与普通的饭不同,普通的饭只是为了应对饥饿或者食欲,而食补却是通过补充适合人体体质的食物来达到健脾益胃、增进食欲、恢复健康、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等目的。也就是说,食补,就是用食物代替药,让食物来发挥药的功能。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食物有用的话,那么还要药干嘛?”其实,食补不能完全代替药补,药补也不能完全代替食补。我们知道,药物主要用来治病,辅助功能是调养;而食物恰恰相反,主要功能是滋补调养,预防生病,辅助功能才是治病。因此,对于进补,古人传给我们的原则是“能食补就不要药补”。
食补的好处很多,但不能盲目进补,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轻则如“吃饭”,起不了保健作用,重则如“食毒”,危害身体的健康。
一位64岁的老人因胃出血做了一次手术之后,身子骨就大不如从前了。为了老人的健康,他的家人每天都会给他炖一些牛肉、羊肉或排骨等高营养的食物。但是,老人似乎辜负了众人的期望,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出现口干舌燥、失眠、便秘等症状,只好再去看医生。
医生经过诊断后,说这是“虚不受补”。原来,老人体质虚弱,吃了这些食物后先是出现了消化不良,进而影响了吸收机能,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气虚血弱;而气虚血弱又反过来影响了消化吸收机能……如此循环,就导致老人的身体越补越虚了。
可见,食补不可盲目,应因人而异。那么,什么人需要进补呢?当然是体质虚的人。
从中医理论上看,需要进补的体质主要有四种,即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患有”这些体质的人多是身体的某些功能减弱,并不一定生病,因而需要补。比如,气虚者,多表现为疲倦乏力、声音低沉、气短、易出汗、食欲不振等,可通过服用牛肉、兔肉、鸡肉、鸽蛋、山药、莲子、大枣、糯米、栗子、蘑菇等食物来补气;血虚者的表现主要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口唇与指甲苍白、心悸失眠等,可通过食用葡萄、龙眼肉、胡萝卜、鸡蛋、瘦肉、猪肝或鸡肝、菠菜等食物来补血;阴虚者的主要表现是身体消瘦、面部潮红、干咳、盗汗、手足心热、口渴咽干、大便秘结等,可通过多食生梨、百合、藕、金针菇、枸杞、荸荠、黑豆、银耳、豆腐、蜂王浆、蜂蜜、牛乳、羊乳、豆浆、甲鱼、白鸭肉、蛤蜊肉等食物来滋补;阳虚者的主要表现有胃寒肢冷、口淡不渴、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阳痿早泄等,可通过食用羊肉、狗肉、羊肾、鹿肉、麻雀肉、雀卵、虾、韭菜、胡桃肉食等食物来改善。
除此以外,食补还需“因时而变”。比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清淡,不宜食用油腻、油炒、煎炸的食物,而宜食用一些清淡、甘凉的食物,如甘蔗、荸荠、樱桃、橘子等,可以防止积热在里;在炎热的夏季,肤腠开泄,人易出汗,可以食用双花饮、绿豆汤、西瓜盅、冬瓜盅等清热、解暑利湿的食物,而不宜多吃生冷冰凉的食物,否则会伤脾胃;在天气干燥的秋季,应注意生津润燥,可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芝麻、牛奶、蜂蜜、银耳、百合、莲子、桂圆、红枣、核桃等;在寒冷的冬季,人的新陈代谢也相对缓慢,此时进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质虚弱者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可以在这个时候食用一些对自己有益的进补食物,而身体健康的人宜多食用一些有补阳功效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鹅肉、鸭肉、核桃、栗子、萝卜、核桃、白薯等。
总之,适当的饮食可以增强抵抗力、延年益寿;而过度或不足的饮食却会造成身体的营养失衡,引发疾病。而适当,即是指在适当的时节吃身体所需要且可以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