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的作者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其意是告诉我们饮食养生的基本方法——细嚼慢咽。关于这一点,明朝的郑瑄在《昨非庵日纂》中也提到:“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也就是说,细嚼慢咽才会让食物变成营养被身体吸收,而狼吞虎咽虽然多吃了食物,却因来不及被肠胃的消化液分解而被排出体外。
在美国,人们习惯吃营养胶囊或者锭状片剂,因为它们是由科研人员从食物中萃取精华来制成的。人们以为,这种营养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可以被身体充分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然而,美国的下水道工人证明这只是一种幻想,他们每季都要从下水道中清出数十万磅的维生素锭剂。也就是说,这些营养物不但没有被身体吸收,还被身体排出了体外。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这种营养胶囊或锭状片剂需要40分钟~4小时的时间才能被消化完毕;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或病人,常常会由于体内消化酶的分泌不足而无法吸收它的营养,甚至还没吸收就被当成废物排出体外。
后来,保健品公司就开始将这些保健品设计成“粉剂”。食用时,只需要将粉剂用适量的水冲泡,就能将营养物质还原成液体。这样,营养物质就可以直接渗透进小肠。据研究证明,如果在空腹时喝入这种营养粉剂泡成的营养液,人体就可以在5分钟之内吸收95%的营养物质。当然,这种保健品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在食物被放入嘴里后,先从口腔经咀嚼且加入适量的唾液初步处理后进入胃部,然后经胃酸的溶解再送入小肠。在小肠内,已经被细化的食物经胆汁和各种消化酶被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呈电解性的液体状态,另一部分仍是固体的状态。其中,液体的部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小肠壁被小肠吸收,而固体的部份则流向随后的大肠。在大肠里,原固体中的液体会被进一步吸收干净,而剩余的固体残渣则被排出体外。
可见,在整个过程中,食物只有转化成液体才能被人体吸收。而我们所吃下去的食物基本上都是固体的,如果不加咀嚼,直接咽下去,是很难被身体吸收的。而细嚼慢咽就可以将食物磨碎,使食物到达小肠时尽可能地变成液态,让身体尽可能地吸收其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实验证明,吃同样的食物,细嚼者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量分别为85%和83%,而粗吞者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量只有72%和71%。
除了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之外,细嚼慢咽还有利于保持体型和减肥。
日本狮王齿科卫生研究所和东京齿科大学曾合作进行过一个肥胖和吃饭速度关系的研究,参与者是东京的340位20~60岁的男女职员。结果显示,40%的人吃饭速度过快,15%的人吃饭速度过慢,而45%的人吃饭速度不快也不慢。这些人的体重是,吃饭速度快的人的平均BMI值是23.5,吃饭速度不快不慢的人的平均BMI值是22.4,吃饭速度慢的人的平均BMI值是21.6.
之后,研究人员又对9位20~50岁的男子进行了吃饭速度和满腹感关系的调查。首先,研究人员让这些男子刻意地增加每分钟的咀嚼次数,从而将他们吃饭时间的平均值延长到33.7分钟(正常情况下是17.2分钟)。结果发现,他们的食量从平时的693克减少到528克。
虽然只有几十克的差别,但是一日三餐坚持下来,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就会让我们避免大量的热量,那么,不管是减轻体重还是保持体形,都会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