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食物与情绪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忧伤还是欢乐,比如康奈尔大学实用经济管理部门的市场营销学教授布瑞·维斯克和同事们设计的一系列与食物有关的实验。
参与这个实验的,是某座写字楼里的38位行政助理。这些行政助理被研究人员分为两组。对于第一组,研究人员给她们播放了电影《情归阿拉巴马》,这是一部轻松搞笑的电影;对于第二组,研究人员播放的是充满悲伤气息的《爱情故事》。而对于每一组的每一个行政助理,研究人员都为她们各自提供了一大份新鲜出炉的黄油咸爆米花和一大份无籽葡萄作为看电影的小吃。
待影片结束之后,研究人员回收了两组行政人员吃剩的小吃。统计后发现,第二组的人比第一组的人多吃了36%的爆米花;而对于两种食物来说,第一组的人吃了更多的葡萄,第二组的人吃了更多的爆米花。
由此,研究人员推断,人在悲伤时喜欢可口的、能带来即时欢快感的非营养食品;而在高兴时,却喜欢用有营养价值的方便食物来将这种快乐延续下去。之后,研究人员又做了进一步的关于爆米花食用量的研究。
首先,他们将志愿者分成两组,并为第一组提供有关爆米花的营养信息,为第二组不提供;然后让所有志愿者完成几项任务要求,其中包括一些与食用爆米花毫不相关的任务,比如描述四种让他们高兴和悲伤的食物及阅读剧情轻松愉悦和悲伤的短篇故事;最后,他们请这些志愿者在愉悦或悲伤的心情下享用爆米花。
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心情愉快者和第二组的心情愉快者所吃爆米花的数量相差无几;第二组中,悲伤者比愉悦者多吃了一倍的爆米花;而在第一组中,悲伤者比愉悦者吃的爆米花要少。
据此,研究人员推断,人们在开心时对于方便食品的食用量不会因相关营养信息的了解而有所减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在伤心时会吃下比平时更多的方便食品,但是若了解了食品的营养信息,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食用量。
可见,人们在情绪的带动下享用食物时,大多是不理智的,除非事先看到营养信息。就算明白“零食没有营养,吃多了会长胖”,人们还是习惯在忧伤的时候吃东西,哪怕吃得很少,也不会不吃。似乎吃的时候就能让他们忘记这种忧伤。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咀嚼零食的时候,忧伤的感觉的确暂时消失了,但也只是暂时。一旦停止吃喝,忧伤的感觉就会再次袭来,甚至比上次还要猛烈。原来,忧伤从未离去,不管你吃下多少东西。
所以,当消极情绪来临时,我们不能期望食物来当“救世主”,事实上它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脱离“苦海”,而方法就是“直面忧伤,直面痛苦,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让我们忧伤、痛苦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要“逃避”。这时,我们应该记住英国心理学家莱宁的一句话——生活会有数不清的痛苦,也许我们唯一能避免的痛苦就是企图避免痛苦之苦。换句话说,“逃避”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如果我们在消极情绪来临时选择逃避,那么我们就是在给自己的情绪“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