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963000000020

第20章 “向帕夫利克看齐!”

帕夫利克是位俄国少年的名字,姓莫罗佐夫。帕夫利克·莫罗佐夫是何许人呢,恐怕中国读者没人知道。但在俄国和现已独立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中,六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帕夫利克·莫罗佐夫。他们可能不知道苏联伟大的作家、画家、作曲家和科学家等杰出人物,可能不知道列宁和斯大林之外的党政要人,但一定知道帕夫利克·莫罗佐夫。因为这些国家六十岁以上的人都参加过少先队,戴过红领巾。他们入队的时候,必须在莫罗佐夫的铜像、水泥像或石膏像前宣誓(铜像不多,水泥像不少,很多城市都有,石膏像则每所中学校都有),给他戴上红领巾,然后齐声高唱队歌,队歌中有句歌词便是“向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看齐”。少先队每次活动的时候唱队歌,也要唱“向帕夫罗夫·莫罗佐夫看齐”,所以他们从小便记住了他的名字。

苏联对莫罗佐夫的宣传超过对任何人的宣传,甚至超过对斯大林的宣传。不知有多少街道、学校、图书馆、集体农庄、轮船和飞机以莫罗佐夫的名字命名,有多少作家为他树碑立传,多少诗人为他唱赞歌,多少画家为他作画;就连明信片、邮票和火柴盒上都印着他的头像,连斯大林也没有享受过如此的殊荣。我就没听说过火柴盒上印斯大林头像的事。一九五二年我在苏联《星火》画报上看到过一幅画:一位少先队员站在屋子当中,昂首挺胸,面对仰倒在椅子上的白胡子老头,老头左边坐着一位左手托腮的中年男人。这幅油画是一九五二年全苏美展获奖作品,画家是切布拉科夫,收入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我不明白画的意思,便去问苏联老师。她告诉我,少先队员是苏联少年英雄帕夫利克·莫罗佐夫,农业集体化时告发父亲,左手托腮的是他父亲,白胡子老头是他祖父。我记住了帕夫利克·莫罗佐夫是告发老子的少年英雄。

帕夫利克生在乌拉尔格拉西莫夫卡村,村子位于原始林区,居民多数是沙皇时代从白俄罗斯迁移过来的农民。这里地广人稀,只要辛勤劳动,要开垦多少耕地就能开垦多少。莫罗佐夫一家有三个壮劳力,帕夫利克的祖父谢尔盖、叔父伊万和父亲特罗菲姆。伊万和特罗菲姆后来各自成家,在农业集体化之前,大家日子过得不错。但他们没有文化,不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想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特罗菲姆娶塔季扬娜为妻,帕夫利克是他们的头一个孩子。一九三二年,乌拉尔农业集体化的那年,帕夫利克十二岁,进入村里刚开办的小学,告发了父亲特罗菲姆。特罗菲姆内战时期参加过红军,为捍卫苏维埃政权流过血。复员后三次被选为村苏维埃主席,在村子里人缘很好。帕夫利克因告发父亲成了英雄。记载帕夫利克英雄事迹的书多如牛毛,但内容大致相同:帕夫利克这年春天向苏联政治保安局,即后来的克格勃,告发父亲,说父亲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告发三四天后特罗菲姆被捕,消失在极北地区的劳改营中。后来帕夫利克和他八岁的弟弟费佳被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杀死在森林中,帕夫利克被宣布为英雄。从此苏联儿童便在课堂上学习帕夫利克英勇的斗争精神,学习他的榜样,也向苏维埃政权告发家里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如果他们变成敌人的话。

真实的情况是帕夫利克的父母闹翻了。邻居们说塔季扬娜是邋遢女人,屋里脏得下不了脚,她从不打扫。特罗菲姆受不了,打了她几回,但她仍然不改。特罗菲姆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跟别的女人过去了。这在那时农村里是极其平常的事。父亲离家后,喂马养牛,清除牛棚马圈,准备过冬的劈柴等活都落在帕夫利克肩上。母亲帮不上忙,弟弟们年纪又太小。没有父亲帕夫利克无法应付。帕夫利克的母亲想,只有用惩罚手段吓唬特罗菲姆,他才会回心转意。六十年后,当年的乡村女教师卡宾娜回忆道:“母亲怂恿儿子告密。她是个愚昧的女人,整天惹丈夫生气,结果丈夫把她抛弃了。她唆使儿子告密,她想,特罗菲姆一害怕就会回家。”帕夫利克的小学同学说得更干脆:“特罗菲姆不离家出走,帕夫利克便不会告密,也不会被杀害,也就成不了英雄。可当时不能这样写。”

帕夫利克告发父亲什么呢?乌克兰和库班农业集体化后,大批“富农”流放到西伯利亚和乌拉尔,也有人流放到格拉西莫夫卡。这里紧靠西伯利亚,气候异常寒冷,冬天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南方人受不了,他们想离开,返回故土或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但没有村苏维埃证件寸步难行。作为村苏维埃主席的特罗菲姆便偷偷给他们开证件,帮他们离开。这批“富农”是被武装人员赶出家门,什么东西都没带出便被押解到这里。很多人倒毙在路上。把他们赶到原始林区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这些“富农”都是勤劳农民,种田能手。他们可能贪婪,但绝不是懒汉。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雇工,但不会亏待雇工。他们知道,如果亏待雇工,雇工便不好好干活,吃亏的还是自己。他们生活得比懒汉们好便成了“富农”。特罗菲姆这样做违背了苏维埃政权的政策,势必受到惩处。但帕夫利克和费佳为什么又被杀害了呢?是谁杀害了这两个孩子?

区苏维埃派法官来到格拉西莫夫卡村,未经调查便在村里召开公审大会,审判帕夫利克的祖父、祖母和舅舅,宣判他们是杀人凶手,并对他们立即执行枪决。审判声势浩大,向全区直播。那时直播是在各村安装大喇叭,让各村的人都能听到法官宣读的判决辞。接着从中央《少先队真理报》到州、区报纸大量报道这次公审大会。法官说,帕夫利克带着弟弟费佳到森林采浆果,祖父和堂兄丹尼尔在森林里把他们杀死。我看过部分审讯记录,祖父和堂兄都否认杀死帕夫利克兄弟。祖母根本没到过树林。审讯并没提到舅舅,不知为何舅舅顶替了堂兄。帕夫利克住在祖父母家,他们把他养大,对他有感情,下不了狠心亲手杀死自己的孙子。舅舅是帕夫利克的教父,很喜欢外甥,怎么会杀他呢。他们肯定不满意帕夫利克告发父亲的行为,可能会骂他,打他,但不会杀他。那么谁杀的呢?为什么要杀呢?我从材料中找不到可信的凶手。俄国有位专门研究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学者德卢尼科夫,研究了十四年,仍找不到凶手,但断定凶手不是被处决的那三个人。他提出凶手是“执行者”,即为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把儿子告发老子的审讯宣传得耸人听闻,必须把儿子杀死,然后把他变成英雄,所以必须有个执行者。这人是谁并不重要,就像帕夫利克是不是少先队员并不重要一样。女教师卡宾娜和其他当地居民后来都说,一九三二年偏僻的原始林区还没有建立少先队,帕夫利克不是少先队员,但这并不妨碍舆论工具根据来自上面的指示,把顽劣少年变成优秀少先队员。

斯大林所推行的农业集体化,遭到农民的顽强抵抗,他们不交粮食,不加入集体农庄。苏维埃政权需要粮食出口、供应城市居民和养活军队。但经过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苏联粮食的产量远远低于沙皇时代的一九一三年。斯大林认为地方领导人推行农业集体化不得力,派他的亲信到各地督战:莫洛托夫——乌克兰,卡冈诺维奇——高加索和库班,苏斯洛夫——乌拉尔。格拉西莫夫卡位于乌拉尔,是农业集体化进展最慢的地区,不要说“全面集体化”,连“片面”也达不到。农民就是不交出他们赖以为生的口粮(根本没有余粮)。格拉西莫夫卡处于原始林中,农民藏匿的粮食征粮队很难找到。向农民施加暴力,他们不开口仍找不到粮食。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必须从家庭突破,而儿童正是突破口。这不知是多年控制苏联意识形态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创议,还是斯大林的英明决策。

“‘儿子反对老子’的社会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俄国学者德卢尼科夫写道,“对政权有利,不但如此,这种实践还是必不可少的。革命后十五年(从帕夫利克告密的一九三二年算起)家庭仍然是抗拒布尔什维克掠夺、捍卫自己的“细胞”,农村家庭尤其如此。儿子——告密者从内部破坏家庭,使家庭丧失抗拒能力。帕夫利克的例子帮助政权恐吓那些藏匿粮食并确信家人和孩子不会告密的人。家庭必须变成国家的基层组织,服从国家并受它监督。消灭私有财产和毁坏家庭成为斯大林时代唯一的过程。格拉西莫夫卡的审讯只是全民族悲剧的一个插曲。”

国家实行工业化和扩建军队都需要粮食,但粮食匮乏。人民不满的情绪直线上涨。布哈林在秘密报告中写道:集体化完全失败,农庄散伙,农民挨饿,国家越来越贫困。斯大林受到指责。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反击政敌对他的攻击,果断采取四项措施:一,找到廉价的、无偿的实现工业化的劳动力,这就是被划为富农和被加上各种其他反革命罪名的人,强迫他们修建运河、海港、水电站和铁路;二,不惜任何代价夺取粮食,不管农民死活。据统计,农业集体化期间,农民死亡的数字为六百万至两千两百万;三,坚决镇压不满情绪;四,把责任推给布哈林等人,让他们为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饥饿承担责任。

从一九三二年起,苏联宣传机构为了毁坏农村家庭,扫清农业集体化的障碍,铺天盖地地宣传告密小英雄帕夫利克,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政策。不仅儿童受到教育,大人也受到影响。新政策规定,揭发藏匿粮食的富农,揭发者获得被没收富农财产的百分之二十五。于是没有财产的农民也学帕夫利克的样,把告密当成一种致富的捷径,踊跃揭发富农。但过于积极的农民,一连揭发四个富农,便获得百分之百的富农财产,自己也变成富农,只好去充实劳动大军了。

在莫斯科召开的共青团中央委员会议上,联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波斯特舍夫代表斯大林发言:“帕夫利克应当成为苏联所有儿童的光辉榜样。”宣传帕夫利克的指示从上面传达下来:“为所有儿童剧院编写戏剧脚本、拍摄影片”,“印刷歌颂英雄少先队员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书籍和宣传画”。《少先队真理报》报道,苏联全体少先队员捐钱购买“帕夫利克·莫罗佐夫号飞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高尔基一马当先,响应党的号召,在帕夫利克遇害地建立的纪念碑上写道:“对他的怀念不应消失。”

一九三四年八月苏联作家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召开前,帕夫利克传记的第一个作者索洛明把自己的作品《在富农巢穴中》寄给高尔基和其他几位作家。只有高尔基立即回了信,批评他的书写得肤浅、拙劣,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高尔基写道:“如果写得巧妙,表现出莫罗佐夫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少先队员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英雄行为对少先队员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教育意义。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明白,如果亲属变成人民的敌人,那他就不是亲属了,只是敌人,没有宽恕他的任何理由。”高尔基接着写道:“读者读完这本书会说,这是瞎编的,并且编得不高明。罕见的材料糟蹋了,就像用金子做鸡圈门把手一样……”一个月后,中央各大报刊载了高尔基写的文章,果然比索洛明高明得多。我摘录其中的一段:“与破坏分子——杂草和小偷小摸人的斗争,教会孩子们与两条腿的大家伙们斗争。这里我要提到少先队员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功绩,这个孩子明白,有血缘关系的人,完全能够成为精神上的敌人,而对这种人决不能宽恕。”

斯大林用高尔基的嘴宣布,现在主要的任务是监视和揭发家庭中的破坏分子——两条腿的大家伙,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到孩子身上。现今苏联的头号英雄已经不是为农业集体化而斗争的小英雄,而是家庭的告密者。“对他的怀念不应消失,”高尔基声称,“应当为这位小英雄建立纪念碑,我坚信纪念碑必将建成。”高尔基的信心未必来源于自身,因为决定在莫斯科中心建立纪念碑的人不是他。原先准备建立在红场入口处,后来不知为何改建在了较为偏僻的街区。

苏联作家协会代表大会期间,再次提出莫罗佐夫的问题。高尔基提醒作家们注意:“新人的成长特别鲜明地表现在孩子们身上。”作家马尔夏克作完儿童文学的副报告之后,由少先队员向作家们致辞。我看到过一篇速记稿,是一位叫阿拉的女孩子代表西伯利亚儿童的致辞:“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说得对,应当给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竖立纪念碑。我们,少先队员们,一定要做到。我们相信,全国都会支持我们。值得为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竖立纪念碑。你们在世界任何地方能找到国家为孩子竖立的纪念碑吗?我们这里有几千个这样的纪念碑。”有几千个因告密而被杀害的少先队员?小姑娘大概夸大了数字。《共青团真理报》报道,作家们当场捐款,高尔基带头捐了五百卢布,作协主席团成员跟着捐款,接下来便是作家们了。报纸没有报道其他作家各自捐了多少卢布。

作家们(文艺工作者)开始各显神通,用各种体裁讴歌告密小英雄。作品太多了,我只举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为例。爱森斯坦一九二五年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是苏联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九二九年被美国全国电影评议会选为“世界电影佳作”的第三名。这位大导演决心表现帕夫利克的英雄事迹,一时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他终于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那里找到灵感,把《猎人笔记》中的《白净草原》作为展开故事的背景。屠格涅夫不是写了五个孩子吗?其中有两个还叫帕维尔和费佳呢。要表现帕夫利克如何英勇,就得表现富农如何凶狠。要表现富农凶狠,还得表现他们的对立面对他们如何残酷镇压。征粮队带着武装人员到处搜寻富农藏匿的粮食,掀翻屋顶,挖开坟墓,把家里翻个底朝天。不懂政治的艺术家把农业集体化表现得血腥味太重了,违背了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宣传政策。电影拍好后审查机构没有通过,爱森斯坦本人受到严厉的批判,从此一蹶不振。后来他又拍摄过几部历史题材的影片,但始终未能重获斯大林的欢心。

把帕夫利克制造成告密英雄完全是斯大林的计谋。告密行为从儿童培养起,他们长大成人后,告密便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为个人利益诬告他人是一种卑鄙的行为,在哪个社会都为正派人所不齿。人应当保持独立人格,有正义感、荣誉感、同情心,懂得尊重隐私权。但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这些道德观连一点影儿都没有。布尔什维克政权把人类这些高尚品德统统归入资产阶级道德或封建社会道德的范畴。认为人道主义、平等和博爱都是资本主义虚假的宣传,苏联不需要这些骗人的把戏。斯大林要建立苏联的新道德,一种同以往完全不同的道德。苏联政权公开提倡告密,把告密视为光荣的行为,尽管很多人仍坚持全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不肯接受这种做法。苏联提倡告密是革命的需要,政权的需要。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镇压,人民处于极度惊恐之中,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人民对政权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这种不满情绪压下去。要了解人民的情绪,仅靠克格勃等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全体人民动员起来,一起揭发具有不满情绪的人。为此苏联建立了强大的情报网。每个单位都设有情报员,情报员与克格勃人员单线联系。每个情报员负责监视几个人,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等到克格勃人员找他汇报情况时,便直接把记录材料交出去。情报员自己不能主动找克格勃人员,这些监视别人的人自己也被别人监视。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加林娜·维什涅夫斯卡娅是享誉全球的苏联大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一九八九年她和丈夫回国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欢迎他们的盛大场面。她也曾被克格勃招募为情报员,不定期地向克格勃大尉报告大剧院几位演员的言行。加林娜对此十分厌恶,但每次大尉叫她,她又不敢不去。她报告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因此受到大尉的批评,认为她的报告没有价值。加林娜痛苦万分,却无法摆脱大尉。一九五五年赫鲁晓夫带布尔加宁和米高扬到南斯拉夫“负荆请罪”,改善苏南关系。为了调剂气氛,还带了个歌舞团,加林娜被选入歌舞团,认识了布尔加宁。布尔加宁当时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又是一个六十岁的老鳏夫。他对加林娜一见钟情,从贝尔格莱德追到莫斯科。一次布尔加宁请加林娜吃饭,加林娜正准备动身,大尉来找她,要她报告最近的情况。加林娜忍无可忍,对大尉说了一句:“您给我走开,别再纠缠我!”说完转身就走。加林娜离开大尉后害怕了,在苏联谁敢让克格勃大尉走开?其后果不堪设想。加林娜见到布尔加宁后,告诉他对克格勃大尉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布尔加宁把“别再纠缠我”理解成大尉追求她,醋劲大发,马上叫副官给克格勃主席谢罗夫拨电话。电话接通后,布尔加宁对着听筒把谢罗夫痛骂了一顿,让大尉马上从加林娜身边滚开。大尉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加林娜不用再做情报员了。布尔加宁是苏联领导人当中最有文化修养的人,如果后来成了加林娜丈夫的大提琴家斯拉瓦不出现,加林娜可能嫁给布尔加宁。后因加林娜和斯拉瓦与作家索尔仁尼琴关系密切,被迫流亡国外。从加林娜的例子可以看出苏联情报网撒得多大,但加林娜摆脱克格勃的方式是极为罕见的,谁能像她那样摆脱克格勃?很多人一生都摆脱不了克格勃的“纠缠”。并不是所有人都憎恨告密,因为告密是升官发财的捷径,报复的有效手段。在正常的社会里,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合法的财富。但苏联情况不同,除尖端科技部门外,再怎么努力劳动生活也仍然贫穷。现实迫使人们走上邪路。苏联是官本位社会,当了官便有了一切。很多人是通过告密当官的,即使主要不是靠告密爬上去的,也一定告过密。告密者未必把告密看作光彩的事,但在实际利益驱使下,照样告密不误,因为现实中有滋生告密的肥沃土壤。

一九八九年我到莫斯科的时候,告密小英雄已失去往昔的光彩。我请一位俄国朋友带我去看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纪念碑,他不屑地说:“那有什么好看的,早该拆了。”我只好独自前往,很快便找到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铜像。铜像竖立在圆水泥墩上,手里举着一面迎风招展的铜旗,周围没见到一个少先队员。我走到水泥墩前,上面刻着一九三二年九月某日遇害的字样,日子记不清了。以后我又到过莫斯科几次,没再去看帕夫利克的铜像。一九九一年铜像被拆除。

今天俄罗斯已没人再提帕夫利克,大概也没人再告密了,因为失去了滋生告密的土壤。没人需要告密,因此也就没人告密了。

同类推荐
  • 慢慢爱,不慌张

    慢慢爱,不慌张

    《慢慢爱,不慌张》是由散文,书信和摄影组成的作品集。Su在二十八岁之前的生长轨迹,同每个人身边认识的某某某并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在刚满二十八岁的那个夏天,他选择离开家乡,开始了一个人在海外的生活。书中收录的三十篇文章,是对于这样选择的一个解答,亦是在漫长旅途中写给童年,朋友,亲情和爱情的一封封信。
  • 我的舞台我的家

    我的舞台我的家

    这是一位资深文学组织工作者自叙一甲子文学生涯的纪实散文集。本书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感情真挚,文风质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纪实佳作。本书从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和事。从书中你可以清晰听到作者在文学舞台跑龙套尝到的酸甜苦辣,和在文坛风风雨雨中的独特遭际、命运。你也可以真切了解作者所熟悉、敬重的文坛前辈、名家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文学的真知灼见。书中收入的有关作家协会重要文学活动、文学组织工作、儿童文学工作的演讲、访谈、述评、报道等,有助于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作协的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文苑精品:似水年华

    文苑精品:似水年华

    文苑精品荟萃中外美文,辑录了一篇篇经典、精彩、有趣、有益的文字,纯粹、清新、智慧,法人深省,感人至深,充满生活情趣,宣扬理性哲思,解读平凡中的意趣与智慧。文苑精品坚持与读者同行,力求成为读者最需要、最具阅读价值、最令人感动的文章集粹。文苑精品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做到真正的深刻感动,恒久铭记!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石评梅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石评梅作品集

    深夜梦回的枕上,我常闻到一种飘浮的清香,不是冷艳的梅香,不是清馨的兰香,不是金炉里的檀香,更不是野外雨后的草香。不知它来自何处,去至何方?它们伴着皎月游云而来,随着冷风凄雨而来,无可比拟,凄迷辗转之中,认它为一缕愁丝,认它为几束恋感,是这般悲壮而缠绵。世界既这般空寂,何必追求物象的因果。
  •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

    《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在“非典”十周年之际,由当年战斗在一线的40多位医护工作者讲述难忘的2003年春天的真实经历,记录心底的记忆、记录这十年间医患关系的变化、记录十年来公共卫生学的重大改革。
热门推荐
  • 我是老大听我的

    我是老大听我的

    一个是无名帮派的女老大,专门劫富济贫;一个是将军府纨绔的世家子弟,看似弱不经风。一场被奸人设置的陷阱将两人绑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的欢喜互怼,却渐渐怼出了情愫。奸人一计未得逞,对他俩新生恨意,一场惊天的复仇袭来,他们的命运又该如何?
  • 我是真的快乐过

    我是真的快乐过

    孤单寂寞,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过。那时候年少轻狂,不懂什么是爱,更不懂什么是所谓的孤独。总以为一个人就是孤独寂寞的。直到后来身边有了那么一个人,在一起很久了,突然发现每每在自己生病痛苦难受的时候,他总不在,而自己明明可以打扰他,却始终不愿意拿起手机拨出那个熟烂于心的号码。
  • 聊斋异版之红莲

    聊斋异版之红莲

    听说那个宅院曾经的主人是一富商,却在二十年前,全家几户人口连带家丁全在一夜之间失踪。在地的知县府还派了大批的捕头进那个宅院里进行搜索查证,离谱的是那些捕头却一个都没出来过,有人不信邪,非要进去探究,最终还是一个结果。
  • 猎鹰罗盘

    猎鹰罗盘

    本书由梦里所见的情景,怀念燕双鹰大大,而改编,希望大大们,支持燕双鹰。
  • 世修成魂

    世修成魂

    时代的王座,轻步近道之路岂能及?活在当世下,谁又能给谁一次选择?篷山之外不可望,险阻重重向上登。一时代一故事,一大陆一世魂。善恶的一场交织,光暗的一回拍档。在充满奇迹的世魂大陆,沐易寒凭借自己的努力,努力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谁知因缘际会,无心世事的他,卷入了大陆势力的纷争洪流,奇迹、诡计、权谋、争夺,不断在他的人生历程上演……当血日并现于苍穹,劫难在时代的挽歌中孕成,又一次千年劫难即将降临大陆,谁会是拯救大陆的救世主?且看沐易寒,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大陆之巅峰,依一己之力,成就【境界】的故事!
  • 我为春来

    我为春来

    等作品.....完结........先凑字数
  • 边伯贤之独宠替身

    边伯贤之独宠替身

    “不好意思,我不是以一个替身的的身份……”她还未说完,他将她搂紧在怀里道:“不是替身,而是想珍惜,我不要在放开你的手。”
  • 某不科学的修炼日常

    某不科学的修炼日常

    我叫张三山,一个敷衍的名字当我开始了自己的修炼之路后,我一定让这个名字响彻全宇宙!但是谁能先借我两百块帮我回家,日后必有重谢!哎哎,大姐,别走啊,我真的不是骗子!
  • 终极魔能师

    终极魔能师

    霍星穿越了,只不过这年头没系统的穿越靠谱嘛?他很纠结这个问题……————————————————各位大佬,o(╥﹏╥)o跪求票
  • 乱来的超能力

    乱来的超能力

    十五年前,一颗神秘陨石无声坠落。十五年后,小镇少年白稚逐渐发现自己身体的与众不同,普普通通的生活被乱来的超能力搅得一塌糊涂。各种匪夷所思的怪事接踵而至,他就像那引力场一般令群星汇聚。在这看似平静的地球上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且看白稚如何从校园走向世界,又是如何一步步揭露自己扑朔迷离的身世……广袤宇宙,繁星满天,你的命星是哪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