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而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则更侧重于问答上。要想让孩子积极地回答你的问题,你就得讲究提问的方式。而要想与孩子进行更深的沟通,你就得想办法让孩子主动向你提问。如此,亲子间的沟通便会在融洽的问答中达到最佳效果。
父母请注意,提问不是责备孩子的工具
为人父母者每天都会把几十个问题抛给孩子:今天,你想吃什么?我们周末去哪里?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我们之所以会不停地提问,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获取“我们充分尊重你的意见”的信号。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即使是跟孩子说话,孩子也不会好好地回答,只有采取责骂的方式,孩子才会听话。
莉莉小时候,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经常会将家里的东西弄坏。
有一次,在帮妈妈洗碗的时候,莉莉手一滑,一不小心把一摞碗掉在了地上。妈妈听见声音,赶了过来,当她看到满地碎片的时候,便厉声地责骂了莉莉一顿:“洗个碗都不小心!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你做什么?”
本来看到自己打碎了碗,莉莉的心里就很害怕,妈妈不但没有进行安慰,反而还一味地责骂,莉莉很不服气,就对妈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因病住了医院。妈妈在医院住了两个星期,可是莉莉从来都没有去医院看过她。而且,在妈妈出院之后,她甚至还住到了奶奶家。
看到莉莉将自己的碗打碎了,妈妈很生气。本来简单地提问几句就可以,可是莉莉的妈妈却对莉莉进行了严厉的责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引起孩子的不满。
父母在向孩子提问的时候,经常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果这种情况长久存在,对亲子关系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出现冲突和敌对局面。
现在,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这样的报道,比如:父母说了一句过头的话,孩子感到绝望了,自暴自弃;父母说了一些过火的责骂,孩子便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甚至,还有因为某件事情举刀杀死父母的悲剧。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根本就不理会。孩子既不会和父母顶嘴,也不会表示出反抗,就是不听话。你骂你的,他做他的!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越变越不听话。
有时候,父母本身情绪就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动肝火,有时候责骂的语气还会很重,甚至还会说出一些侮辱性的词,比如蠢货、傻蛋等。这样做,不仅会大大损害孩子的尊严,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孩子就会不思进取,对自己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被责罚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公平的对待,蒙上冤屈,就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并会对世界产生敌视,甚至会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如何提问孩子其实也是一门学问。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一旦形成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虽然孩子在受到父母责骂之后,很多时候会伤心、懊恼,可是,几乎没有哪个父母是能够了解孩子的心情的。
孩子有话可说,讲述的欲望就会增加。孩子讲述得越多,越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有益的问话,不但能激发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能附带上他(她)自己的见解,还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每天被大人问个不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日常问话中,很多时候都将提问当成了责备的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杜绝这种局面的产生呢?
1.在合适的时间给孩子提问题
孩子由于年龄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的。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好不要向孩子提问题。因为,只有时机合适,孩子才能听进去。
那么,该如何把握提问题的时机呢?
下午放学一回到家,琪琪便将书包重重地甩到了客厅的沙发上,一头钻进了书房。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发现家里的酱油没有了,于是便喊琪琪去买酱油。
琪琪不高兴地去了,可是,回来的时候,却买回来一瓶醋。
“怎么搞的?都上初中了,怎么连酱油和醋都分不清楚。”妈妈一眼便看到了琪琪手中的东西,有点生气了,因为她急着做饭。
“买就买了,怎么了?”琪琪气不打一处来。
“我说的话都不听了!”妈妈又摆起了家长的架势。
琪琪也不甘示弱,和妈妈一句接一句地顶起来……
琪琪放学回来后,本来心情就不好,这时候,正好碰上妈妈让她去买酱油。恍恍惚惚的琪琪,怎么会不犯错误呢?孩子犯了错误,本来父母帮着指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琪琪还在气头上,所以,对于妈妈的问话,也就抵触起来。
这个故事中,妈妈和女儿之所以会产生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妈妈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最好不要向孩子提问题,更不要细问孩子在学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挨了老师的批评,也不要针对这件事情,和孩子展开讨论,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敏感期,稍有不慎,就会爆发起“战争”。
2.切忌正话反说
场景一:
晚饭做好了,隆隆才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看见儿子衣冠不整的样子,妈妈问:“惹祸了!是不是又打架了?”
隆隆愤愤地说:“我没打!是别人先推的我!”
场景二:
早上,吃早饭的时候,爸爸看了看杨洋,说:“怎么又没刷牙?”
杨洋不开心地丢开碗筷,背起书包走了。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明白你的态度,可以直接说:“你不可以打架!”或者说:“我们现在去刷牙。”把正话反着说,会有嘲讽的意味,让孩子反感,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提问变成正话反说。
3.不要提难以做出判断的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是适合孩子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提出的问题至少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因为,让孩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只能让孩子徒生不安,让孩子感到困惑。
为了丰富儿子的生活,妈妈打算给儿子报个音乐辅导班。
妈妈决定按照儿子的意愿,让儿子自己做出选择,便问:“儿子,你喜欢什么乐器?你觉得哪种好听,我们就报哪个班。”
儿子仔细想了想,可是,还是没有决定下来。
妈妈生气了:“真没出息,我和你爸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却不会做选择?”
儿子也生气了,扭头便走了,甩给妈妈一句:“我再也不学了!”
由于年龄小,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也就不能对妈妈的问题进行回答。故事中的儿子可能知道具体的乐器是什么样子,但是,他却不知道哪种音乐适合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不要向孩子提这些对他们来说难以做出判断的问题。如果孩子每天都处在这样问题的连番“轰炸”下,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
太多问题是不信任的代名词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于凭直觉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了什么异样,便会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发问。一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问孩子“是不是逃学去网吧了”;一看到孩子上网,就问“你是不是又在浏览不健康网站了”;一看到孩子和异性同学交往,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早恋了”……
其实,过多的提问,在孩子们看来则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这些提问只能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反感。
17岁生日那天,爸爸送给女儿姜珊一部手机,姜珊非常高兴。可是,随之而来,麻烦也开始了。
送给女儿手机之后,第二天,爸爸就后悔了。因为他发现,自从女儿有了手机之后,就很少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了。由于女儿接打电话都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们就很难弄清女儿在和什么人交往了。而且,很多电话都是在女儿学习的时间打过来的,爸爸知道,这一定会对女儿的学习产生影响。
为了弄清楚女儿收到了哪些电话和短信,夫妻俩每天都要趁女儿不在时翻看女儿的电话记录和收到的短信息,一旦发现“可疑”的短信,他们就会马上进行调查。有一次,他们竟然还给发信息者打了电话,询问对方是谁,为什么要发这样的短信给女儿,并且还警告对方不要再发了。
这种教育果然很有效果,没用多长时间,就再也没有人发这样的短信了。正当夫妻俩为自己的努力感到欣慰的时候,女儿受不了了。
一天下午,女儿进门就把手机摔到了地上,愤怒地说:“你们调查我干什么!真是无聊!现在班里所有的同学都笑话我,你们称心如意了吧!”
由于特定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他们的行动不会再像小孩子那样,凡事都要向父母主动汇报。由于他们爱自作主张,父母对他们的想法便少了一些了解,于是就开始敏感起来。
孩子最怕别人不信任自己,其中,父母的信任和肯定是他们最重视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怀疑,他们就会产生受挫的感觉,心理脆弱的孩子还会因为父母的怀疑和神经过敏而对父母感到失望,从而变得郁郁寡欢。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学的。作为父母,与其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如给他(她)一份希望。如果父母换一种态度,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到达成功的顶点。获得父母信任的孩子,会觉得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这种力量虽然是无形的,却可以在精神上给孩子无穷的安慰。
少向孩子提问题,就是对孩子的信任。虽然孩子们可能还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她)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视”。这样做,往往可以激励孩子为他(她)的目标付诸努力。
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句话,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整天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
1.坦然面对孩子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他们最亲密的依靠。如果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看到孩子在行为上有了什么异常,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根据孩子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
父母要放宽心,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孩子的各种情况。对于孩子在学业上、技能上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千万不要整天喋喋不休地唠叨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正在上高二的夏姜喜欢上了班上一位漂亮的女同学,由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顾女同学上,他自己的功课落下了一大截。
夏姜的父母十分担心,但他们并没有把儿子叫过来训斥一顿了事,而是决定找一个合适的机会郑重其事地和儿子谈一谈。
一天晚上,夏姜很晚才回家,父亲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夏姜直言不讳地说:“女同学生病了,我去照顾她了。”
听了儿子的回答,父亲便让他在沙发上坐下来。然后,漫不经心地说:“你们准备结婚吗?”夏姜认真地点点头。
父亲接着问:“好!你做好准备了吗?比如礼服和婚纱、钻戒、房子、汽车。这要花好多好多钱。你现在有多少积蓄?”
夏姜吃惊地望着父亲,显然他没有想到父亲会这么说。父亲接着说:“现在,你还是个学生,始终都在花钱,没有什么积蓄。如果想娶到这位漂亮的女孩,你最少得奋斗十年。”
“十年?太长了吧?”夏姜沮丧地说。
“如果你想尽快和这位漂亮的女孩结婚,从今天起就得努力学习,尽快得到结婚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明白吗,儿子?”父亲关怀地说。
夏姜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点点头。从此以后,夏姜学习十分用功,再没因为“恋爱”而耽误学习。
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本来就十分敏感,如果父母整天疑神疑鬼,就会加重孩子的敏感心理,让孩子心理失衡。而如果父母本着相信孩子的态度,以宽容心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但可以避免孩子犯错误,还有助于孩子自身心理的调节,达到身心的平衡。
2.和孩子开诚布公地交谈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会误导我们的孩子。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理会,一切单凭孩子自己去做,是不现实的。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正确对孩子实施引导呢?正确的做法是:开成布公地和孩子进行坦率的交谈。看看下面的这位家长是如何做的:
星期天,李先生去超市购物,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和一位女孩子逛超市。看着两个人亲密的一幕,李先生知道儿子恋爱了。
第二天,李先生特意给自己和儿子请了一天假,带着儿子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一天。
在这一天中,他们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李先生告诉儿子:“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和你现在一样,也有过内心的激动和感情上的冲动……”
儿子看到父亲不仅没有骂自己,还和自己说起了他年轻的岁月,很惊讶。
父亲接着说:“看到你能和异性建立深厚的感情,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儿子长大了。但是,我希望你不仅仅是身体成熟,更希望你的心理和思想也是成熟的。我希望你能对自己和别人负责,不会因为冲动做出伤害别人的事。”
不管孩子做出怎样的行为,父母都要以开诚布公的态度,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正面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使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