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光听不说
当孩子有了情绪,向父母倾诉的时候,千万不要光听不说,而应该安静下来,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给予孩子简短的回应。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遥遥是个“小不点”,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小脸,大家都喜欢她。每次放学回到家里之后,她不是亲亲爸爸,就是抱抱妈妈。
今天,爸爸一回来,妈妈就向他讲起关于女儿的事情来:“今天,我一回到家,遥遥就跟我说家里有‘绿色心情’,反复说了好几次。”
听了妈妈的讲述,爸爸一笑了之。正说着,遥遥跑到了爸爸的面前,她搂着爸爸的腿说:“我家有‘绿色心情’!”说完,就跑开了。
爸爸和妈妈彼此看了看,大笑起来,继续说着话。过了一会儿,遥遥又跑来了,说了同样的一句话。这时,引起了爸爸的注意,女儿今天这是怎么了?
爸爸把遥遥叫了过来:“谁给你买‘绿色心情’了?”
女儿嘻嘻一笑:“爷爷!”
“你喜欢‘绿色心情’吗?”爸爸问。
“电视里有广告。”遥遥答非所问地回了一句。
“那你明天把‘绿色心情’带给老师,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好吗?”
“好!”听了爸爸的话,遥遥愉快地跑开了。这次以后,她再也没有跑来报告。
生活中,如果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一般都会给予及时的声音回应,可是,对孩子某些声音的回应却比较少。比如:分享快乐的声音、交流爱的声音、亲近你的声音……
回应孩子的声音,可以尊重保护孩子的热情,在听孩子述说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做个好听众,还要及时做出回应。
2.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听
甜甜今年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老师们也都很喜欢她。星期天,小姨带小表弟壮壮来家里玩。
看到甜甜正在看动画片,壮壮便跟着一起看起来。可是,刚看了一会儿,甜甜便拿起遥控器换到了自己喜欢的节目上。壮壮很喜欢看动画片,看到甜甜变换了频道,壮壮觉得满腹的委屈。
开饭了,大家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饭。忽然,甜甜叫了起来:“踢我干什么?我的裤子被你弄脏了。”甜甜的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责怪,并向壮壮踢了一脚。原来壮壮不小心在桌下踢了甜甜一下。
小姨带着壮壮走了之后,甜甜的妈妈叫来女儿:“今天,你犯了几个错误?”
甜甜痛快地回答说:“两个!不就是没有让壮壮看动画片、吃饭的时候踢了壮壮吗!”
“喔!”妈妈生气了。
“凭什么,只能看他喜欢的频道,我就不想让他看!他踢了我,我为什么就不能还击?我都跟你说过了,不要让我和壮壮吃饭的时候挨在一起,你非要那么做!”甜甜大叫着。
听了甜甜的话,妈妈想了想:“是啊!”女儿是和自己提过,她想看《小兵张嘎》;自己不想和壮壮挨着坐……都怪自己没有听孩子的话。
也许,文中的情景在很多人家中都上演过。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自己进行良好的沟通,那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在听。
为了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注意,当孩子开口向父母讲话时,父母不仅要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仔细地听。而且还要通过“嗯……”“是……”“这么回事……”等简短的词语来回应他的感受。
3.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告诉孩子
在和子女的沟通中,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对他们的所想、所感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反应,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告诉孩子。
睡觉之前,杜晓红和老公来到女儿的屋里,他们发现女儿的褥子有点靠外了,便决定帮她向里拉一拉。女儿积极配合。
女儿迅速地上了床——双层床的上铺。杜晓红发出了口令:“一二三、拉!”当大家随着口令一起拉的时候,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原来,由于用力过猛,女儿的头撞到天花板了。
女儿捂着头哭起来,老公伸出大手把女儿从上铺抱下来。他一只手扶着女儿,另一只手捂着女儿的头顶,轻轻地安抚着:“是不是特别疼,没事的,一会儿就好了……”
杜晓红赶紧拿了毛巾帮女儿擦泪。女儿的哭声慢慢降低了,疼痛也慢慢减少了,她开始与爸爸妈妈交流:“爸爸,你说这样一撞会不会影响到我的智力。”
“不会的,放心吧。”爸爸回答说。
“哦。”女儿放心了。最后,女儿的情绪恢复到了正常。
这里,杜晓红的老公虽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是他安慰女儿的语言却让孩子心里感到特别安全,同时也使孩子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4.尝试着确认孩子的感受
初中毕业后,周鹏鹏考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但他的分数进不了快班。爸爸很着急,就想托朋友,把他编入外县班。因为,在外县班,儿子可以进入所谓的“快班”。
周鹏鹏听了爸爸的建议,觉得又惊讶、又生气:“怎么能去外县班呢?”
爸爸说:“喔!”
周鹏鹏本来就对住校和进入一所新学校比较担心,更别说是去外县班了:“在外县班不仅没有认识的同学,而且大家的生活习惯、共同语言等都不同。就算外县班成绩好又怎么样,如果生活得不开心,不是也会影响学习吗?”
爸爸说:“也是!”
周鹏鹏继续说:“选择学校觉得是否快乐是重要的,不能只考虑我的成绩,要想想我的感受。”
爸爸听了儿子的抱怨,说:“是啊!”
现在,周鹏鹏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这所最好的学校,虽然不是在快班,但他决定要努力学习,积极赶超!
爸爸打算将儿子送到其他学校去学习,为了看看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便事先了解了儿子的感受。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如果爸爸擅作主张,瞒着周鹏鹏选择了外县班,周鹏鹏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一定会认为是爸爸完全无视他的选择权。这对于正常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不利的。
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妨替孩子说出来
当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困惑或者痛苦的时候,如果匆匆地给出评价和意见,或者毫无保留地说出“真是太笨了”的话。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将孩子的感受说出来。
一次,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亮亮的爸爸拿来螺丝刀要进行修理。亮亮看到了,争着抢着跟爸爸要螺丝刀,硬要自己修。爸爸就让着他,给他玩了一会儿。
为了快点把事情做完,爸爸便和亮亮商量:“儿子,爸爸先用,用完了再给你玩,好不好?”
亮亮不同意,爸爸就强行从他手里将螺丝刀拿了过来。亮亮生气了,伤心地哭了很久。最后,跑到厨房,一边哭一边望着妈妈。当时,妈妈正在收拾厨房,便用语言来安慰了一下:“儿子,是不是爸爸没有经你同意拿走了螺丝刀,你很生气?”
正在哭的儿子,马上停下来,看着她说:“是。”
看见儿子安静下来,妈妈接着说:“爸爸要修电视机,你就要把螺丝刀让给爸爸先用,等爸爸用完一定会还给你的。”
亮亮停止了哭声,转身去找爸爸,耐心地看着爸爸修起电视机来……
孩子们一般都会这样,如果看到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们就会很伤心。亮亮妈知道这一点,主动将孩子的感受说了出来。如果不和亮亮谈话,还不知道他要哭到什么时候呢!
在孩子生气、伤心或高兴的时候,适当地说出孩子的感受,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肯定。尤其是当孩子处在执拗期的时候,更不能和他硬碰硬。
为了增进亲子关系,最好采用这种方法,主动将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解决问题。如果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并向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孩子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过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的经历。在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感到安慰了。同样,对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情绪,要少批评、多关心,少说教、多交流,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获得心理的康复。
那么,如何才能将孩子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呢?
1.帮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很多时候,并不善于用口头语言去解决问题。当他们遇到委屈或受到欺负的时候,很需要找个人来倾诉。这时候,如果不帮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心里的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可能会将矛盾激化,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呢?
明明今年5岁,读幼儿园,平时挺乖的,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别人。有一天早上,做早操的时候。前排队伍中的莹莹,做着做着,突然转过头来,往明明的上衣上吐了一口口水。明明没有说什么,继续做早操。
过了一会儿,莹莹又回过头来,又往明明的上衣上吐了一口口水,明明还是没有说什么,依然继续做早操。过了不久,莹莹第三次往明明的上衣上吐了一口口水。这次,明明二话不说,狠狠地抓住莹莹的衣服用力摇晃起来。莹莹哭了。
老师看到后,严厉地批评了明明,但明明一句话都不说。老师将明明带到办公室,给明明的妈妈打了电话,要求妈妈回去好好管教。
下午回到家里之后,明明等着妈妈的批评,可是,明明的妈妈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坐下来和儿子聊开了。通过儿子的讲述,明明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本来这件事情不是由你发起的,所以,老师批评你,你是不是觉得很难受?”明明妈说出了儿子的感受。
听了妈妈的话,儿子一下子就哭了:“本来事情就不怨我,是莹莹先往我的衣服上吐口水的……”
看到儿子哭了,妈妈没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需要宣泄一下。等儿子平静下来,她接着说:“可是,这件事情中,你也有错!你怎么能推莹莹呢?”
这时候,明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还说,明天要给莹莹道歉。
明明的妈妈在发现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了矛盾的时候,没有大声地呵斥,也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淘气、不听话,而是让孩子把打闹的经过说出来,主动说出了孩子的感受。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在这个案例中,如果那位老师能够像这位母亲一样,让孩子将感受说出来,孩子也就不会这么生气了。
2.主动帮孩子组织语言
主动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帮孩子很好地表达他(她)的想法。我们看看下面故事中的爸爸是如何主动将儿子的感受说出来的。
儿子刚满4岁,读幼儿园小班。一天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时间很晚了儿子都不肯去睡觉,一直在客厅玩玩具。
妈妈知道,要是在平时,这个时候儿子都会很自觉地去睡觉的。可是,今天催了几次,他都不肯去睡,嘴里还在说:“下雨,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