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简明从自己家里调了钱出来,这原先是家里过年准备购买明年的生产材料的钱。根据一般的规律,材料的价格年前会低一点,年后企业都要开工,需求旺盛的时候,价格会贵一点。所以一般企业主手头宽裕点的都会在年前备一部分材料。
手头不宽裕的也会贷款贷一点,因为材料的价格涨幅就能把利息省下来。
更紧张的客户,如果考虑到货款不容易结,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奖金,还要把材料商那边的账年前清了,那更要贷款,就算年前不清,年后不让你赊了,还是一样的。还不如诚信一点,年前清了,大家留一份情面过年,年后也好继续赊。
所以银行年底和年初都会比较忙。而实际上很多银行也喜欢在年初放款,一个原因是后来放款的整体规模也要受政府的调控,看经济情况发展的好坏,以及房价变化情况,因为后世,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当然,这主要是指四大行,最大主力还是他们。叶简明的山河城市信用社现在还是小虾米,没这么大的影响力,人家还不屑于调控你。
所以年初放,对整体的抢额度也是有好处的,很多朋友都可能遇到过,还款还了,银行说额度紧张,现在没办法重新放,要等多久云云,结果有一些企业就这样被搞死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银行的财务利润上的一个好处,就是年初放贷,就算计提拨备,该笔贷款还是能产生利润,而如果年底放的话,就要计提拨备费用。拨备就是对银行贷款损失减值准备的俗称。如果年底放款太多,拨备计提太多,会影响当年的经营利润。特别是经营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又会卡一卡四季度的放款,会拖到元旦以后放款。
这就和我们的企业把货物赊销出去,要考虑钱收不回来的情况,在财务上要计提坏账准备是一样的。
一般企业的坏账准备是5%,这个是根据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征来定的比例。但是有的企业,如一些经营不好的上市公司,为了不让自己的报表显示亏损,就有可能在计提上弄点手脚,如从原先的5%的比例变更为3%,理由也可以说是由于经营环境的好转云云。原先1个亿的应收账款,提500万的坏账准备,现在只提300万,又多出200万的利润。关键这是合法的,这两百万在关键时候可以把上市公司的壳又留好多年。
另外还有一个常规的做法可以变出利润的地方是固定资产折旧,原先是5年折旧的,现在变更为10年折旧,这样原先1000万的固定资产,每年摊销200万的折旧,而变更到10以后,每年只要摊销100万的费用,那么100万的利润就产生了。
而银行的拨备是会计审慎原则的体现,审慎原则要求,对可能的损失要计入成本,而可能的收益则不能计入收入,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保守性和可靠性。
那么银行的拨备比例呢,一般是季度计提,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这个只是最基本的一般计提准备,这个比例也可以视自己情况提高。
还有专项的计提准备是根据贷款质量来的,按季计提,有5级分类,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关注类的贷款2%,次级的25%,可疑50%,损失的100%,还有一些特殊计提。
最后总的要达到贷款余额的2.5%以上,而拨备覆盖率要达到150%。
因为这个制度,所以很多银行的下面支行,年末就不放贷,而去追不良贷款(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的统称)。因为钱收回来了,以前拨备的钱就是能作为利润计入。而如果是损失类的贷款那收回来多少,就可以产生多少利润。
如果100万的损失贷款,你要在年初放1000万元,利率还要是10%,才能算产生100万的收入,这还只是单纯的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减去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等费用。而你收回100万的损失贷款,原先拨备就会直接转化为100万的利润。对银行网点的利润指标考核是一个多大的促进。
在后世,浙省的建行,因为发放了一笔30亿元的贷款给一个集团公司,结果那个集团破产重组,成为建行史上最大风险事故,浙省建行领导被处理,连前任分行行长也被协助调查,那一年,建行员工的工资全部只发了原先水平的一半。大家怨声载道,这么大一笔贷款,显然和普通员工没什么大的关系,确也被牵连。
叶简明抽调了家里30万的钱与陈小黑完成了交易。从陈小黑的手里拿了15%的股权。至此,叶简明实际已经拥有山河城市信用社55%的股权,他自己明面上35%,双星公司代持20%。
而家里,由于被抽了资金,还是有点紧张,叶简明就让它们到山河城市信用社贷款,又从他这边贷了30万元回去。叶简明相当于空手套白狼,不仅给自己增加了股权,社里股权结构更稳定,还给社里增加了一笔贷款,多了一笔利息收入。家里没什么损失,就挂了一笔贷款,而叶简明实际支付的只是这部分贷款的利息而已。一年后估计只要拿出一点股权就值那么多钱。
从公安局出来,叶简明又和苏小俊说好明天晚上去他舅舅家登门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