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翰臣
薛翰臣(1913~1935)化名老乔,1913年农历2月29日出生于吴堡县薛家坬村一个农医并举的较富裕家庭。从7岁开始就在本村上学。他聪明能干,学业颇佳。几年后考入宋家川高小。1930年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录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就读,同年12月因闹学潮四师被国民党封闭,薛翰臣随即转入榆林六中学习。在此他接受了马列主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榆中亦闹学潮,薛翰臣积极参与,四处宣传,他与吴堡籍的同学、榆中地下党支部书记慕生桂关系甚为密切,经常在一块研究工作,探讨对敌斗争的谋略。因慕生桂的活动被敌察觉,被迫离开学校,在重组党支部时他任组织委员。榆中的这个支部领导榆中等三个学校的学运。由于他积极工作,学运中总是一马当先,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跟踪监视,故于1931年冬季被迫返回吴堡,很快与当地地下党取得了联系,继续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不久他在郝家山村教书,以此为掩护,在这一带农村从事地下党的工作。
1934年冬天,党组织派薛翰臣去敌占区吴堡县城,从事搜集驻地晋军情报和策动县民团士兵起义的工作,引起驻宋家川敌军营长艾亚春的怀疑,于农历12月18日派兵传唤薛去营部,后又带部来县城缉拿,幸好被其亲戚王国显母将他藏到放衣物的平柜中,才幸免于难。敌军在县城扑空后,当即去其家中搜捕,薛翰臣由地下党员王生秀从城墙上吊下才脱了险,当夜在地下党护送下到佳县参加了红军。
1935年红5团创建,薛翰臣任政治处主任。他领导部队在佳吴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拉票子,将所获财物除作军物外,全部分给穷苦人,而自己却始终过着艰辛的生活。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红军战士遵守纪律,为人民打天下。在他的耐心劝说教育下,其三祖父将自己当武秀才时的枪和子弹送给了红军,并以其合法身份去敌占领的宋家川为我军买手电40多把,并多次保护我地下党工作人员脱险。
1935年3月,薛翰臣随王国昌率领的红5团离开吴堡南下,编入红27军84师,先后担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他对连队的政治工作抓得很紧,想方设法启发战士的阶级觉悟,提高战斗力,在战场上,他处处带头冲锋陷阵。同年9月18日,27军编入红15军团,薛翰臣任81师241团3营教导员。10月1日,红15军团在甘泉劳山与东北军110师作战时,他带头冲入敌阵猛扑敌人,不幸负伤牺牲,年仅22岁。新中国成立后,薛翰臣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郭毓仁
郭毓仁(1907.3~1935.12)又名任山。出生于吴堡县郭家沟村一个极穷困的农民家中。他两岁时丧母,由兄嫂拖带。由于家庭生活窘困,稍大些就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1928年春,驻佳县螅镇的国民党部队在佳县、吴堡一带抓差,正好碰到郭毓仁,被抓去当了兵,将其分往榆林井岳秀部罗德兴营3连当战士,后升为副班长。因郭毓仁不愿受国民党军营垒中官长的打骂,于1929年秋后偷跑回吴堡。由于家境贫穷,无法度日,1930年又到国民党驻宋家川常瑞楼营4连3排当兵,由于有军事技能,不久升任什长(班长)。在此后的几年中,郭毓仁曾被派往外地接受军事训练。由于聪明好学,操练中不怕艰苦和劳累,其军事技能超群。1933年3月,王华亭同志受陕北特委负责人张达志和吴堡区党委书记王国昌的指派,在吴堡北区开展地下活动,后来被敌人察觉,将其抓到宋家川敌军中关押,负责看管的正好是郭毓仁所在这个班,王华亭便偷偷向郭毓仁做宣传工作,后又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王的领导下郭毓仁和另一共产党员宋平生一起在附近几个村庄开展秘密的地下革命活动。
1933年冬,陕北红军1支队在安塞县境,副支队长马佩勋向支队党委提出要到佳县、吴堡搞武装斗争。经队党委批准,并由张毅忱给吴堡区党委书记王国昌写信介绍马佩勋来吴堡。马佩勋和王国昌接头后,住宋家川宋华居店里,王国昌介绍马佩勋与陕北特委取得联系,特委决定在吴堡组建一支工农革命队伍。经吴堡区党委分析,确定首先争取当时在黄河上保送大烟土的镖客参加,再吸收一些共产党员,组成抗日游击队。特委张达志和区党委王国昌(向北方局作了汇报),指定王华亭出面联系这些人。经过艰苦的工作,除薛俊山等人外,郭毓仁和胡海江也被吸收入伍,于农历11月(公历12月)终于建成了吴堡县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日义勇队。由于郭毓仁在国民党军队当兵多年且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被任命为军事教练。1934年2月15日,义勇队被正式命名为陕北红军游击第4支队。在支队政委马佩勋、队长薛俊山领导下,郭毓仁严格要求自己,决心实践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信念,他狠抓军事技术训练,积极配合支队领导的工作,使支队成员的军事、政治素质大大提高。4支队配合5、6支队在佳县、吴堡、绥德交界处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地方党组织、赤卫队打土豪、斗劣绅、分浮财,发动群众建立村农会、赤卫队、儿童团,使3个县发展壮大了红色根据地。
由于郭毓仁在部队中吃苦在先,关心同志,加上其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在战斗中他担任了4支队的队长,直到1934年冬被中共陕北特委调往红27军84师2团担任团长。到任后在刘志丹将军的指挥下,参加了多次战斗。在围歼子长县杨家园则敌84师502团一个营据点的战斗中,他率领红2团分两路攻占东街的敌营房,和贺晋年所属红1团包抄迂回,把敌人压进泥泞的山沟里全部歼灭。击毙敌营长郭子峰以下56人,生俘副营长等400余人,缴获机枪20余挺,长短枪450多支,大大地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根据斗争需要,1935年1月,陕北特委和陕甘特委组建了2·5纵队(兵力一个团,由吴堡4支队、绥德5支队、佳县6支队、清涧3支队等部分人员组成,下辖200人枪。),任命郭毓仁为纵队长。农历6月,郭毓仁率纵队3个支队到吴堡西区游击,在尚家原宿营,被敌告密。晋军方克猷旅长带领12个连的兵力分几路前来包围,时值倾盆大雨,部队闻讯后立即向东北方向突围,在原4支队队长王正明提示下,郭毓仁当机立断下令战士们手挽手跳入滚滚的泥沙急流中抢渡对岸。过河后战士们个个浑身是泥,枪管灌满泥浆,大家都成了泥人。此时东原上的敌人以密集的火力向他们扫射,妄图阻挡。郭毓仁带头脱去浑身的泥衣,提着枪首先冲上去,战士们争先恐后,奋勇直追,敌军吓破了胆,个个束手被擒,共有一排人枪。接着郭毓仁率部向北挺进,至慕家原又遭顽敌阻挡,他指挥战士们冲锋进击,激战一小时,将敌击败。两战共缴获枪60余支。到砖窑山后由张汉民同志(时任党总支书记)找老乡弄来衣裤和饭,才宿营过夜。
到了八月下旬,奉上级指令,2·5纵队改编为战斗团,郭毓仁改任团长,在这年秋末,他从战斗团抽调几十个能征善战的勇士,指令薛英桂带队,李有益为尖兵队,奇袭了驻慕家原晋军曲有诚团部及其援兵,歼敌100余人,击毙团长曲有诚。这次以少胜多的奇袭战,受到了陕北省委军事部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通令嘉奖。
1935年12月,战斗团在郭毓仁带领下集结于梁家甲附近,欲歼灭从泥石坪、婆婆寺前来的一股敌军。郭毓仁命令该团一部从安上村转入梁家甲后山包围敌军,他自己带其余4个连从正面主攻。战斗打响后,在攻占小庙的火力点时,他手持指挥枪,昂首走在前面,不幸左大腿部中弹动弹不得,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积雪,由冯学诚同志身背到村中包扎,后用担架送往牛家崖村,由部属护理。由于军民缺吃少药,加之天气格外寒冷,伤口中毒感染导致破伤风,10多天后牺牲。
慕生桂
慕生桂(1911.7.17~1936.1)字香轩,代号老范(曾用名老任),出生于吴堡县南区慕家原村一个富裕农家,其家土地革命后破产,成为自食其力的农户。
慕生桂7岁开始在本村上小学,16岁时考入县城高小。由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影响,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那时榆中和绥师的进步同学来吴堡宣传革命思想,他受到了启蒙教育,接受了反帝反封建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思想,决心要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振兴中华民族奋斗一生。
1928年高小毕业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慕家原,设法办起了一所贫民小学,吸收穷苦农家的子弟入学,自己担任教员。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毅然离开家庭,于1930年夏,季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就读。
入学后在党组织的熏陶培养下,他刻苦攻读马列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积极参加学校党组织领导的各项政治活动。这年12月11日绥师学生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上街示威游行,被当地国民党驻军赶回学校,12日贴出布告宣布四师被查封,驱赶学生回家。
1931年初,慕生桂和同乡学生贾仰青、薛翰臣一同转入榆林六中继续就读,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学校党支部组织委员、支书。他组织学生闹学潮、上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朱、毛在江西创建的红色根据地。他和榆师、职中的地下党组织、革命师生来往频繁,秘密集会,探讨更广泛地发动师生向反动当局进攻。军阀井岳秀对学生的革命活动极为恐惧,经常到学校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甚至夜间突袭进行查夜。为对付敌人的搜查,慕生桂用床单、衣服将宿舍的窗户遮严,点着小油灯,在被窝中偷看党的文件和革命书刊,时间久了,致使两眼高度近视。
1932年夏榆中闹学潮,井岳秀部大肆搜捕革命的志士。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慕生桂未毕业便提前回乡,很快与中共吴堡县区党委书记王国昌接上头,此后,他们经常在一起密谈、筹划开展革命斗争。
根据区党委的安排,慕生桂首先在农村进行秘密活动,到1933年初,他在慕家原村向贫困农民慕汝恩(后取名纯农,代名老米)和他自家的长工寇步德,其妻哥寇步恩等人宣传,不久接收他们为党员,建立了慕家原村的党支部,同时吸收该村几名贫困青年入团,并建立团支部。此外和榆中回乡的共产党员李守邦、薛翰臣等人联络开展附近村庄的工作。他向贫雇农讲解俄国十月革命、江西的红军和共产党是领导穷人翻身的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
1933年6月,在区党委领导下,慕生桂与王国昌、慕生忠、慕纯农四人组建了吴堡县中南区党的中心支部,慕生桂任书记,带领党员开展中南区的革命斗争。中心支部领导着10多个支部和有些村庄未成立支部的党小组。
1934年初,慕生桂在郝家山村以教书为掩护,深入农村宣传、发动农民起来开展减租、减息、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并组织农民抢收财主家的麦子。
穷苦农民得到了一些利益后,革命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1934年夏,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再次重建吴堡县委,慕生桂初任秘书长,后任宣传部长。他编写了许多发动群众起来革命的歌曲,对鼓动人民参加革命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群众斗争的高涨,红4支队的频繁活动,敌人多次抓捕共产党员和参与革命的积极分子。为此,1934年农历5月9日,慕纯农和王国昌到郝家山与慕生桂一起开会(慕生忠也参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反击敌人,他们决定将党的地下秘密活动转为公开活动,进一步发动群众、开辟村庄、开展游击活动。县委领导成员要深入农村宣传、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公开斗争。为转移敌人的视线,慕生桂、王国昌以去北平上大学为名,于农历6月28日离开吴堡过黄河去山西(慕纯农去孟门打短工),慕生桂从家中带银洋200元。他们行至汾阳买了油印机,秘密回到山西孟门镇,化装后乘坐李成年的炭船西渡回到吴堡。为躲避敌人的河防巡查,油印机由党组织安排横沟村李友保在晚间从河上浮回。慕生桂、王国昌二人回吴堡后即隐蔽于庙岔上刻印传单、标语,向全县散发,后又转移至钻天嘴秘密活动,从此以后一直在吴堡农村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和敌人公开斗争。
县委于秋季重新调整,慕生桂接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县委其他同志积极深入工农,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建立吴堡县政权——革命委员会。
1934年冬,4支队受陕北特委指示南下清涧作战,吴堡的革命事业被敌人围困受阻。敌人实行保甲制度、并村政策,在这危难之际,慕生桂胸有成竹,召开县委会议,决定让慕生忠、慕纯农出面组织兵变,于1月23日创建了红15支队,1935年1月底,慕生桂与佳县的同志共同主持创建了红5团。在县委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军队鏖战多次,重挫了敌人。1935年1月在赵家山由慕生桂主持成立了吴堡县苏维埃政府。
1935年秋,陕北特委调慕生桂任绥清中心县委书记,不久又任三边特委副书记。由于游击队的叛变,慕生桂在突围中跌下悬崖,不幸牺牲,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