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地处黄河之滨的吴堡,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不断战争的军事战略要地。隋代“罢天下诸郡”,改设为州,州直辖县。大业元年至三年(605~607),隋炀帝为集兵权于中央,将各州改为郡,此时绥州(治所在今绥德城)领辖延福(治所在今吴堡县境寇家原镇杨家原一带)等11县。五代十国时期,首建吴堡寨(现吴堡古城下东北方,黄河西岸石坬向上之山坡处),委任寨主统率兵卒以防北夷入侵。宋前,夷狄、匈奴、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互代占据。宋始,曾先后被西夏、金、蒙古攻克占领。宋开宝八年(975)北汉刘继元招诱党项割据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攻宋,李拒绝,北汉军扰掠银州,李氏领兵配合宋朝五路大军进攻北汉,开宝九年(976)攻克吴堡寨(现旧城一线),杀戮700人,俘寨主侯遇。宋元佑二年(1087),宋与西夏媾和,以“米脂、葭芦给赐夏人,独吴堡蔪而不予,仍划定界址,开立壕堠”,设兵守卫,但终被西夏、金先后攻占。金正大三年(1226),吴堡寨升为县,设有守军。
元废而复置,一度升为州,可见其战略的险要。
明、清时代,吴堡设守兵。清末县邑驻军20余人,营房设城南街。军士首领百姓称副爷(县官为老爷)。
中华民国时期,吴堡县宋家川驻有一个连(隶属榆林井岳秀部)。1935~1936年县城至宋家川驻有围剿红军的晋军旅团、国民党中央军21师李仙洲部;在此前后(1933~1936)农村有中共吴堡党组织创建的游击支队,红5团等地方武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绥德军分区、榆林军分区、吴堡县武装科(部、兵役局)和榆林地区(市)武警支队的公安警卫部队(后更名为武警县中队)。
第一节中共在吴堡初创时期的军事组织
民国十七年(1928),吴堡县城新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带领师生深入工农,宣传马列主义理论,逐步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是年冬建立了中共吴堡县委(或工委),领受中共六大精神,在白色恐怖中唤起民众起来斗争。1930年,中共陕北特委号召开展武装斗争,特委书记赵伯平来吴堡,指定吴堡县委书记王国昌为陕北游击队活动购买、转运武器和弹药。从此至1932年(1932年后改设区党委),王国昌多次为党从山西购买回多批枪支弹药(从沿河贩卖鸦片的土客保镖中,从山西省柳林镇的地下党和河北党组织从帝国主义的租界中购买),秘密转送出旧城,交于中共地下党武装组织人员手中。此时又在宋家川前坪宋华居(该宋双目失明,弟兄中排行老四,人称“四瞎子”)骡马店秘密建立了地下联络点,他的旅店掩护过党的多位高级干部(有张达志、郭洪涛、马明方等同志)。吴堡党组织通过该宋从山西孝义、汾阳一带也购买过不少枪支弹药,及时转送中共陕北特委所属各地。
1933年,中共吴堡县委改设县区委,由区党委组织委员、书记王国昌兼管军事工作。是年冬季,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吴堡区党委创建了党的革命武装——抗日义勇队,第二年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4支队,这是吴堡县最早的人民武装。
1934年6月中旬,重建中共吴堡县委,为发展和加强对红军地方武装的领导,扩大苏区,县委设立军事部,是年秋,县革命政府建立后,接着各区均设军事科。从此军事部(科)归政府建制。
到1936年夏,全县先后为陕北红军组建了三个团的红军野战部队,并输送到红27军、28军中。吴堡县的武装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与国民党反革命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使吴堡县成了中国革命史上较早的苏区,为创建陕北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