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张士诚并没有以江浙为基地向外扩张,反而沉迷于江南的富庶。攻占苏州后,以张士诚为首的统治集团,肆意抢掠,富户自然难逃,连寺庙也无法幸免于难。定都后,各级官僚更是忙着挑选豪宅。原先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无一幸免。就连他攻占长江三角洲,也是因为听说“江南土地之广,钱粮之多,子女玉帛之富”才下定的决心。可以说,张士诚完全没有远景规划,在政治上的鼠目寸光尽显无遗。
随着物质享受的增多,好运似乎也逐渐离张士诚远去。江浙本来就是诸豪强的目标,张士诚涉足此处,不可避免地与周边政权发生摩擦。至正十六年,占据南京的朱元璋,势力不断向东扩展,双方在镇江形成了对峙局面。在六月,终于爆发了战争,结果张士诚大败,还被徐达反攻常州。迫于无奈,张士诚遣使求和,但这依旧无法避免双方的战争。朱元璋的势力,继续向张士诚的统治核心渗透,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先后被朱元璋占领。不过张士诚也未让朱元璋好过。以常州战役为例,虽然朱元璋投入了近十万的兵力,但从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开始,到次年三月朱元璋才拿下这座城池,费时达半年之久。但与此同时,盘踞在浙江的元朝残余势力也大举反扑,杭州被元收复。太仓、昆山等地也被降元的方国珍趁火打劫,张士诚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为了摆脱多方作战的不利局面,张士诚再次向元朝投降。至正十七年八月,张士诚委托投降他的原江南御史中丞蛮子海牙赴杭州请降。元顺帝封张士诚为太尉,其他人等均受爵有差。虽然张士诚降元,但他却仍将城池、府军、甲兵、钱粮等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此后张士诚与元军联手,对朱元璋控制地区发动进攻。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张元联军攻严州,其后又进攻常州、江阴,均遭失败。朱元璋多次攻杭州、湖州、绍兴等地,亦未得手。在至正二十三年之前,朱、张双方在江南战场基本势均力敌。但张士诚趁宋政权三路北伐后方空虚之际,将其势力扩展到济宁,甚至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被其占领了。
势力的扩大并不代表着张士诚的雄才伟略,实际上他的北进只是填补了原有的权力真空。而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陈友谅之间爆发鄱阳湖大战,张士诚聚集大军直捣朱元璋的后方,意图完全消灭朱元璋势力,可惜一点都不成功。张士诚先后派谢再兴进攻东阳(今属浙江),派李伯升率六十万大军四攻诸暨,派张士信攻长兴,都未获胜。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又派李伯升、谢再兴五攻诸暨,又遭惨败。明明朱元璋的主力已经全部调往西部,张士诚却连几个州县都打不下来,这虽然是因为其军队战斗力薄弱,但与他本人胸无大志也密切相关。此时他更关心的是,趁机自称吴王,请求元朝批准,寻找无关痛痒的虚名,由此可见,张士诚的所作所为,非成大事之人。
到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剩下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同月,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冯国胜等人水路并进,讨伐张士诚。到次年四月,张士诚在苏北、淮河流域的全部地盘全被夺取。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布了《平周檄》,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万攻打张士诚。至十一月,朱元璋已先后占领了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江南地区的城市,对苏州形成了紧密的包围圈。张士诚的重要将领吕珍等人见势不妙,先后投降朱元璋。十一月,朱元璋发起了对苏州的总攻。至次年九月,苏州终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
张士诚据有江南富庶之地,本可以借此为资本大展宏图。但他胸无大志,仅仅满足于割据一隅,最终只有坐以待毙。而且其政治立场左右摇摆不定,历来为人所不齿。也许,“乱世出英雄”之后还要再加一句,“乱世同样出狗熊”。不过话又说回来,张士诚本人并非一无是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苏州人民竟然能为张士诚死守城池将近一年,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士诚在取得人心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过他们的后世子孙,却为他们死守城池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说明朝之所以“苏松重赋”,就是因为朱元璋气恼这些地区为张士诚死守城池而制定的。
§§§第八节 朱姓江山险些姓陈
朱元璋出家之洛阳皇觉寺
在朱元璋的眼中,张士诚是他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不过,和心腹大患陈友谅比起来,张士诚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与张士诚的贪恋富贵不同,陈友谅是更为进取,颇具大将风范的对手,始终是朱元璋的眼中芒肉中刺。与朱元璋一样,陈友谅也出身贫寒,其家世代以捕鱼为业。正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给予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至正十一年八月,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铁工邹普胜、布贩徐寿辉等,首先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发动起义。他们同样信奉白莲教,亦头裹红巾,因此也被称为“红巾军”。由于徐寿辉身材奇伟,相貌出众,被众人推为首领。十月,起义军攻克蕲水,并以蕲水为都,建立天完政权,改元治平,徐寿辉称帝,邹普胜为左师。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天完政权建立后,南方各地纷纷起而响应,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与北方龙凤政权相对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天完政权建立后,分兵四出。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他们攻占了湖广行省首府武昌。此后以武昌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曾法兴领兵攻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等湖北境内的州县。明玉珍领兵入蜀,邹普胜自率主力,与彭莹玉等沿江而下,进取江西,迅速地占据了大半个江西。并由此分兵,一路在周伯颜的带领下,入湖南、抵广西;涂乙等人攻福建;彭莹玉、项普略等经徽州地区,进入浙江,并一度攻占了杭州。整个南方,自“浙西、江东西、湖南北,以及闽、蜀之地”,都成为“天完政权”势力范围。但到了至正十四年,由于元朝的大举压境,加之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蕲水陷落,徐寿辉等天完领导人只得“遁入黄梅山中及沔阳湖中”。
在危难之中,早已投奔“红巾军”的陈友谅却开始崭露头角。由于他屡立战功,渐渐地受到重用,被提升为统军元帅,驻扎黄州(今湖北黄冈)。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意图杀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没有成功,陈友谅兼并了他的部属,实力大增。不久,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平章政事,从此完全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军政领导大权。
此时,正值北方龙凤政权兵势大盛之时,刘福通三路北伐,牵制了元军的主力,无暇南顾。相对于张士诚的鼠目寸光,陈友谅审时度势,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沿江而下,夺取江南。在掌握了天完大权的同时,陈友谅在十月挥戈东下,调战舰与巢湖水师赵普胜共击安庆。至正十八年(1358)正月城破。自此,从四川直至池州长江中游的水陆完全打通。需要提一句的是,赵普胜也是天完的骁将,但是他自至正十二年起,屡攻安庆不得;而陈友谅一击即中,从中可以看出陈友谅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陈友谅攻取安庆后,乘胜进攻皖、谪、闽、赣各地,进一步扩大战果。他们还与此时已进入四川的明玉珍部首尾呼应,使天完政权成为南方农民起义军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
在取得有利形势的情况下,陈友谅的权力欲也肆无忌惮地膨胀开来,皇帝的宝座让他不能自已。为达到篡权的目的,一切可能的障碍都被陈友谅毫不留情地除掉。赵普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陈友谅诱杀。赵普胜为南方白莲教主彭莹玉之徒,参加徐寿辉蕲州起义的早期成员之一。他骁勇善战,具有很强实力,早在至正十二、十三年间,就进驻江西,对抵御朱元璋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堪称天完政权东线支柱。陈友谅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在皇位的虚荣和长远打算之间,陈友谅选择了前者。
不久,赵普胜被杀的负面影响就显露出来了。没有了赵普胜的阻拦,朱元璋轻取枞阳水寨,直接威胁到安庆,天完政权东线局势吃紧。陈友谅不得已,亲率主力应战徐达、常遇春。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中埋伏于九华山,士兵被俘3000人,被杀万余。陈友谅终于尝到了他谋杀赵普胜得来的恶果。但他并未就此收手反省,仍为谋夺皇位继续努力,无止境的权力欲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
在除掉赵普胜后,陈友谅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天完皇帝徐寿辉。徐寿辉虽然并不是一个称职的领袖,既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也没有沙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气概,但他的反元立场是鲜明的,态度十分坚决。加之他待人宽厚,所以仍得到许多将士的爱戴。至正十九年二月,徐寿辉从汉阳至江州,陈友谅假意出迎,设伏兵于城西门外,当徐寿辉等人入城后,伏兵杀尽徐寿辉的部属。使徐寿辉成为光杆司令,陈友谅的囊中之物。陈友谅保留了徐寿辉帝号,自称汉王,大权独揽。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攻克太平(今安徽当余),俘获了朱元璋的将领花云。战场上的胜利,让陈友谅以为大局在握,于是最终杀死了徐寿辉。在倾盆大雨下,陈友谅迫不急待地举行了登基典礼,自称皇帝,改国号大汉,改元大义。陈友谅终于如愿以偿,但又一次的分裂出现了,不少赵普胜、徐寿辉旧部纷纷离去。
虽然,种种征兆预示着陈友谅已宛若强弩之末。但在陈友谅雄才大略的领导下,大汉政权仍然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陈友谅在气魄上,也能如朱元璋一般礼贤下士,积极地争取才学之士为自己效力;而且也颇见成效,不少知识分子和元朝旧吏投奔而来。加之他在战场上所取得的优势和强大的军队,陈友谅在实力上要超过朱元璋。
在篡夺皇位的同时,陈友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朱元璋。不能不说,陈友谅颇具战略眼光。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实力尚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才是最具威胁的对手。陈友谅在称帝后不久,便准备从江州顺流而下,直取南京,一举消灭朱元璋。他一方面命明玉珍从四川出兵相助,另一方面又联系张士诚,以期与其东西夹击朱元璋,但让陈友谅想不到的是,明玉珍因徐寿辉被杀,毅然与陈友谅断绝了关系。张士诚则目光短浅,欲守境观变,以收渔人之利。陈友谅此时不得不为自己冒然夺取皇位品尝恶果。
尽管如此,陈友谅的舰队仍然是朱元璋的十余倍,他仍有信心消灭朱元璋。1360年五月,双方在龙湾相遇。朱元璋利用部将康茂才原为陈友谅故友这一层关系,密令康茂才致书陈友谅,假称愿为内应,陈友谅上当受骗,大败,死者无数,仅被俘的就达到两万多人。其属将梁铉、喻国兴、刘世衍等赵普胜、徐寿辉的旧部,也趁势投降了朱元璋。
龙湾大败后,陈友谅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大部分赵普胜、徐寿辉的旧部纷纷倒戈。虽然陈友谅组织起多次反扑,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投降朱元璋的将领越来越多,所占领地也日益缩减。但陈友谅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至正二十三年(1363),他调动所有的兵力,特制大舰数百艘,号称六十万大军,直扑南昌。但南昌守军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带领下,坚守待援,抵抗住了陈友谅的一次次攻击,死守南昌城达八十五日之久。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来援,陈友谅退至鄱阳湖,于是双方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鄱阳湖水战。
当时在实力对比上,陈友谅仍占有优势。陈部号称六十万大军,特别号战舰就有百艘;而朱部只有二十万,且所乘战舰皆为小舟。这一形势让陈友谅志在必得,意气风发。可惜他只知道其船坚炮利,却完全忽视了人的决定性作用。反观朱元璋部队则是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准备决一死战。也许胜负在决战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二十七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死战,陈友谅一方输得很彻底,连自己的性命也丢掉了。虽然在其将领的拥护下,陈友谅儿子陈理接管了大汉政权,但只能是苟延残喘。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督师围攻武昌,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