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进攻安丰。已经是山穷水尽的韩林儿、刘福通君臣,只好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率大军往安丰救之,安置小明王与刘福通于滁洲。但朱元璋不是刘福通,他的理想可不是那个虚无的大同社会。他要做的是那个至高无上的天子之位。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称帝前期,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和刘福通至南京,在途经瓜步时,便将船凿沉,把他们溺死了,从此龙凤政权不复存在。
刘福通并没能以胜利者的角色笑到最后。在“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时代,他被朱元璋扣上了叛贼的逆名,被正统史书所摒弃。但正是他在中原与元朝的鏖战,才使得偏居南方的朱元璋、张士诚等人,得以安心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没有刘福通,他们或许早已丧命于元朝铁骑的刀下。而他人格的伟大,也足以让朱、陈之流自愧不如。陈友谅杀徐寿辉、朱元璋杀韩林儿,刘福通却在成功之际拥立昔日战友之子为帝。相比之下,谁是谁非,一目了然。在刘福通心目中,没有权力欲望的膨胀,只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执着。
§§§第三节 长相怪异的苦孩子
朱元璋
他是中国历代君主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天子。没有显赫的祖先,没有万贯的家产,朱元璋——这个长相怪异的苦孩子,硬是凭借自己的一双手,打下了一个大大的大明江山。
大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诞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个破旧的二郎庙里。关于朱元璋的出生,有许多奇异的说法。他母亲之所以怀孕,是因为梦见一个黄帽红衫的仙人自西天来到她家的打麦场,将一颗色泽盈润的白丸交给她,她吃下去后,就感觉怀上了孩子。而他出生时的场面,更是神乎其神。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诞生那天,红光满室,到了夜间,红光依旧未散去。邻居们远远地看见,还以为他们家着了火,都急忙赶过来救火。这些都是明代妇孺皆知的故事,也是朱元璋真龙天子身份的依据。在今天看来,这一切无疑是后人的附和之说。如果他有这么多的与众不同,那么他童年就不会受那么多的苦了。
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还是有必要再重新梳理一下。朱元璋祖上本是沛县人,细数起来,与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竟是同乡,但这并未给朱元璋带来任何的好运。虽然两人同样是从贫民一直爬到皇帝的位置,但先天条件却是相差万里。
先从长相说起。刘邦是标准的美男子,身高一米七五以上,对于古代的南方人来说,是高挑身材。容貌更是没得挑,鼻子高挺,两颊端正,还有一缕又长又好看的胡子。凭着这副长相,当地的名士吕公非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而朱元璋相比之下,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个头中等,稍逊刘邦一筹,而脸部特征,更与刘邦乃是天壤之别。脸盘黝黑,突出的额头可作未带雨伞时的不时之需,再往下看: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下巴也如额头一般往外突出,甚至比上颚长出好几分。这副长相,哪会有姑娘肯乖乖听从父命下嫁给他。
家境上,两人更是没法比。刘邦出生于一个富裕人家,虽然说不上殷富,但也属中等,至少有地,不愁吃穿。而朱元璋呢,父亲朱五四由于无法忍受政府的横征暴敛,四处流浪,好不容易在濠州安定下来,却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靠替地主种地为生,家中更是家徒四壁。
刘邦是家中的第四子,由于几个哥哥都已成人,可以帮助太公耕种土地,完全能够应付沉重的劳作,所以刘邦不需要参加农作,每天游手好闲。而朱元璋由于家境所迫,在很小的时候,就必须为地主周德家放牛。
刘邦因为家中富裕,所以出手大方,颇受人们欢迎,结交了不少好友。而这一切对于朱元璋来说,简直如天方夜谭,连自己都有上顿没下顿,哪里还有余钱供他交结、挥霍呢?
更悲惨的事情还在后头。至正三年(1343),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发生了蝗灾,遍地荒芜。经过两次天灾,让贫苦无依的人民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还不算完,紧接着,瘟疫流行,人畜大批地死亡。朱元璋所住的村子也未能逃过瘟疫的魔爪,一个个昔日和睦的家庭,转眼间就家破人亡。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幸免于难。先是父亲朱五四突然病倒,然后是母亲陈氏,他的大哥,最后是他的侄儿。几天之内,曾经同甘共苦的亲人们相继离他而去,这一年朱元璋才17岁。
孑然一身的朱元璋为了继续生存,在邻居的劝说下,他来到了皇觉寺出家,以混口饭吃。皇觉寺在那时本叫“于觉寺”,只不过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才改名“皇觉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哪个地方也不愿多出一张吃饭的嘴。但皇觉寺主持觉得朱元璋长得一副粗粗大大的样子,可以当苦力使唤,于是就把他留下了。
虽然朱元璋在这里衣食无忧,但要干的活也并不轻松。朱元璋不仅要打扫院子,还要打扫大殿。大殿的菩萨和金刚的塑像还是很容易扫去灰尘的,但是那些陪供的小佛像可就不好应付了。有时在打扫这个时,一不小心就会碰倒那个。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感到厌烦。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这些小佛像用一个箩筐装在一起拖了出来,方便他清扫。后来有一个佛像面前的蜡烛被老鼠咬坏,朱元璋被长老数落了一番。无处撒气的朱元璋,竟然在伽蓝神像的背后写上了“发去三千里”的字样。可见,朱元璋并不信佛,只不过是为生计所迫,才不得不留在寺中。
可是老天偏偏与他作对,连这种无奈的日子也不让他过。不久钟离县大旱,为皇觉寺耕种的佃户大部分都逃亡了,僧人们也开始为一日三餐而发愁。终于有一天,皇觉寺的主持宣布寺内罢粥,要他的徒儿们各寻生路。刚做了五十多天假“和尚”的朱元璋,又一次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活下去,他开始拿起化缘的僧钵,云游四方。
在外面的日子更不好过。遍地都是灾荒,哪有那么多好心的人家给他施舍,因此,朱元璋常常是饥肠辘辘。有一次,朱元璋几乎病死在一个破庙里,幸亏两个叫花子用一罐泔水救活了他。当时已饿了好几天的朱元璋,竟觉得这泔水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当他即位后,还时常回味那种让他永远难忘的味道。为此,朱元璋曾专门派人打听那二位叫花子的下落。见面后,就迫不急待地向他们询问那美味到底为何物。这二位怎敢向当时贵为天子的朱元璋讲实情,只好以“珍珠翡翠白玉汤”之名应付)。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七年(1347)底,听闻家乡逐渐从灾荒中度了过来,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三年中,他的足迹踏遍了淮西、豫北各地。这段苦难的日子虽然让朱元璋备受磨难,但也正是这磨难,培养了朱元璋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以说,苦难给予了朱元璋睿智,而机遇则给予了他发家的资本。
§§§第四节 踏上造反的不归路
马皇后
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在争论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朱元璋早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这个英雄正是被元末的时势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元末农民大起义,朱元璋完全可以老老实实地呆在皇觉寺里,不愁衣食地度过下半生。但是生逢乱世,没有人可以将自己置于时代之外,于是朱元璋的生活也开始变得不平静了。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首举义旗。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境内起义,并攻下县城。起义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各地饱受元朝恶政摧残的人民纷纷响应,建立起各式各样的反元武装。在朱元璋的家乡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由郭子兴、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据了濠州城,至此,朱元璋的家乡濠州也出现了一支“红巾军”。面对元朝急转直下的形势,朱元璋也动了凡心。他想,与其在皇觉寺过着清贫的生活,不如到外面一试身手。也许可以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恰在此时,儿时好友汤和托人捎信给朱元璋,信中汤和告诉朱元璋:他已经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并且作了军中的小头目,他还劝朱元璋同去。一面是安定的生活,一面则是充满荆棘与希望的未知前途,朱元璋有所迟疑。但最终,朱元璋还是踏上了投奔郭子兴的道路,开始了他艰苦而又不平凡的历程。
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天刚亮,朱元璋来到被元军围困的濠州城下。他的一身僧服已破烂不堪,十足一副经过伪装的奸细模样。守城门卒毫不犹豫地把他抓起来,要以奸细罪论处。朱元璋凭着在外游荡多年的经验,知道此时多说无益,于是只是宣称要见大帅,却不说是为何事。门卒摸不清原由,一时间也不敢贸然行事,只好先通报了郭子兴,朱元璋总算避过了一劫。见到郭子兴后,朱元璋并不畏缩,而是侃侃而谈,这给郭子兴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加之汤和的信件,朱元璋被留了下来。
加入红巾军后,朱元璋用事实证明了郭子兴的选择没有错。由于他办事周全,心思缜密,不久就被郭子兴提拔为亲兵九夫长。由于朱元璋打仗机智勇敢,又粗通文墨,在与郭子兴的近距离接触中,这些优点逐渐被郭子兴所认识,也因此得到了信任。郭子兴开始让朱元璋参与机密要事,并几次派他领兵出战,都大获全胜。这让郭子兴欣喜异常,益发地器重他。
想要成大事,必须得有心腹之人的鼎力相助,郭子兴开始想尽办法笼络朱元璋。在小张夫人的建议下,郭子兴决定把朱元璋招为女婿。但由于朱元璋的长相实在是不敢恭维,他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于是把养女马氏嫁与朱元璋。于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也就是日后留名青史的马皇后,走进了朱元璋的生活。
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女婿,顿时身价百倍,兵士们也对他另眼相看,敬呼他为“朱公子”。但他却没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福气。此时的郭子兴处境并不怎么太好,与郭子兴一起起兵的,还有孙德崖等四人。这四个人都是农民出身,斗大的字不识几个,除了有些气力之外,其他各方面都在郭子兴之下。每当处理事务时,孙德崖等四人要么就像嘴巴被贴了封条一样一言不发,要么就是一套只看眼前“一亩三分地”的理论,因此在政见上往往与郭子兴意见相左。久而久之,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孙德崖等四人采取各种方法去排挤郭子兴。一到有事要商议的时候,这四个人不是约好先到,在郭子兴还未到时就做出合力气走郭子兴的决定,然后再由四人私下作决定。天长日久,双方已势同水火,都怕对方下毒手,互相猜忌提防。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女婿,也被孙德崖等人认定是郭子兴的死党,和郭子兴一起受到了排挤。
至正十二年九月,在徐州的彭大、赵均用被元军围攻战败而来,孙德崖等接纳了他们。这二人本来是寄人篱下之徒,但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人的内讧,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孙德崖等人无才无识,想借彭、赵二人之力来钳制郭子兴。结果使彭、赵二人反客为主。孙德崖等四人与郭子兴事事皆禀其命,为人所制。在赵均用的鼓动下,孙德崖等人终于发难了。孙德崖与赵均用等趁郭子兴独自一人外出时,将其掳至孙德崖家的地窖中,打算对郭子兴动手。此刻,朱元璋人在淮北,听到郭子兴有难,马上连夜赶回濠州。朱元璋分析了形势,认为郭子兴素来厚彭而薄赵,此事必为赵均用主谋,一定要找彭大出面解决此事。第二天,朱元璋陪着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天叙、天爵,径往彭大处告状,当面陈说利害,请彭大出面。于是彭大当即带领人马,同朱元璋一道包围孙德崖家,朱元璋救出了满身是伤的郭子兴。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但将帅们的矛盾却更加激化,濠州城渐渐成为是非之地。
这年冬天,濠州城遭到了元将贾鲁与月哥察儿的包围。大敌当前,将领们暂时放弃了矛盾,一心一意地坚守城池。待到来年开春解围之时,城里已是吃用殆尽,战斗力减员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郭子兴为了此事愁眉不展,朱元璋再次伸出援手。为解燃眉之急,朱元璋从朋友那里弄来了一批盐,换了几十石粮食,全部送给了郭子兴。六月,朱元璋又回到家乡招兵,把招到的700多人无条件地交给郭子兴。郭子兴在感激之余,就把这700人交给了朱元璋率领,并升他为镇抚。从此,朱元璋也算有了自己的人马。
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换来郭子兴的信任。经过上次事件,郭子兴变得越来越多疑,生怕别人在背后害他。他只相信自己的儿子,对朱元璋却是倍加提防。尤其是看到朱元璋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的时候,郭子兴心中更如倒了五味瓶,不是滋味。此时的他,已经被赵均用排挤得几乎无容身之处,虽名为大元帅,实权却大不如前。看着朱元璋现在羽翼日渐丰盈,而自己却是一日不如一日,郭子兴不由得心生嫉妒。他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训斥自己的将领无能。将领们心中自是不快,认为这一切都是朱元璋造成的,便联成一气,向郭子兴进谗言,说朱元璋对他心存怨气。于是郭子兴对朱元璋的误会越来越深,对待朱元璋也越来越刻薄,重要的战斗也不派朱元璋指挥,并且开始把朱元璋的得力干将一个一个地调到他的帐下去。这实际上就等于在逐渐剥夺朱元璋的兵权。朱元璋的处境日渐艰难。朱元璋的夫人马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拿了出来,交给朱元璋上下打点,一是通过打点郭子兴的二位夫人,让朱元璋的二位岳母帮助疏通;二是通过李善长去打点郭子兴手下的将领,让他们嘴上留情。靠着马氏的这点“及时雨”,朱元璋总算度过了这次危机。
马氏可以说是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首先是朱元璋的贤妻,在生活上每时每刻地照顾着朱元璋。关键时刻,宁可自己受屈,也不叫朱元璋为难。在郭子兴刻意刁难之时,朱元璋夫妇在生活上处境十分困难。郭子兴借口粮饷紧张,对他们的伙食克扣得很严。马夫人为了让朱元璋吃饱,自己常常饿着肚子。一次马夫人在厨房帮忙,看到刚出锅的烙饼,想到了一天没吃东西的丈夫,她揣起了一个藏在怀中。当从怀中取出饼拿给朱元璋吃时,她胸前的皮肤已经全部被烫坏了,连双乳都被烫得通红。其次,马氏还是朱元璋政务上的好帮手。就像上面提到的,处境艰难之时,如果没有她及时倾囊相助,朱元璋也不会有惊无险,顺利过关。
凭借着妻子马氏的帮忙,朱元璋终于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严酷的现实让他认识到,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只有摆脱郭子兴,他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