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样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了这个纷乱的世界。于是,“难得糊涂”的书法作品四海泛滥,糊涂的学问五洲尊奉。然而对于糊涂学这一古老的命题阐释,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说到这里,你总会明白了吧?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难得糊涂”也是为人低调生存的一种艺术。
人在社会上走,“糊涂”二字非常重要。我们说:聪明之中有糊涂,糊涂之中有聪明。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糊涂的,他们一时的糊涂正是因为他们聪明。真正糊涂的人是不会聪明的,他们一时的聪明正是因为他们糊涂。正所谓:“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聪明一时,糊涂一生。”
大智若愚,巧藏锋芒
聪明是一件好事,但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或耍小聪明都会给自身招来祸端;而真正聪明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敌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他们用表面的愚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时间和环境,并能统观全局,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角度把握事态发展的脉络;因而他们常常是任重而道远的承担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xí)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
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时,二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独南面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了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出尔反尔?隰斯弥说:“国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转念一想,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地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野心勃勃正要窃取齐国,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也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因此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作为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如果采取令下属人人自危的考察术,就必须审察有度。
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准备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方法不义,是陷入于法。明明是你叫人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有谁敢上朝做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丑在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了吧!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真本领的人,一定谦虚。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何在,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小事糊涂,不要耍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混乱。顺其自然,装一次傻,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
魏晋时期的王湛,是一个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什么得罪他的地方,他也从不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瞧不起他。
吃饭的时候,明明桌子上有许多好菜,可是王济一点都不客气,好鱼好肉都不让王湛吃。王湛一点都不生气,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发怒了,可是王湛还是不言不语,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有一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间里,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涩的书,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得懂这样一部书呢?肯定是放在那里做做样子的。于是就问王湛:“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闲暇无事,坐在床头随便翻翻。”
王济心里非常疑惑,便故意请王湛给他说说书中的一些内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居然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炼而趣味横生,有些地方恐怕连当时最有名的学者都比不上。
王济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精妙的讲解,心中暗暗吃惊,于是留在叔叔的住处向他请教,接连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跟这个“傻”叔叔相比,简直差了一大截。他惭愧地叹息道:“我们家里有这样一个博学的人,可我这么多年却一点都不知道,真是一个大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气地送他到大门口。
后来又发生了几件事情,让王济对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济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马,特别难驾驭,就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吗?”王湛说:“还有点爱好。”说着一下子就跨上这匹烈马,姿态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超越他。王济又一次惊呆了。
王济对他平时骑的马特别喜爱,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喂养,想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再进行比试,检验叔叔说的是否正确。将要比试的时候,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背着重物才能体现出它的能力,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王济就让两匹马驮着重物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渐渐落后了,过了一会儿居然摔倒了,而督邮的马还向平常一样,走得稳稳当当。
通过这些事情,王济发自内心地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知道他不仅学识渊博,在骑马、相马等各方面都很精通,不知道还有多少知识隐藏起来呢。回到家后,他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各方面都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怠慢他,真是太不应该了。”
当时的皇帝晋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傻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跟他开玩笑,说:“你家里的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这一次,王济却大声回答:“我叔叔根本就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讲出来,晋武帝半信半疑,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王湛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封他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智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总会受人赏识,王湛善于隐忍,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无论才能有多高深,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做傻瓜,于是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这些人可能会一招得逞,一时得势,但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的表现。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使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心眼”适时地“装傻”,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才是真正的聪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