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饮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取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减低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于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摄人。
摄人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体力活动。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4.早期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家史的人,注意血压及血脂的动态,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二十、夏季防血黏度增高
心肌缺血、脑缺血、脑血管堵塞、心肌梗塞等疾病与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这一类疾病最容易在夏季发生,特别是七八月份为该病的高发季节。血液黏稠度在临床上简称为血黏度,当人的血黏度增高时,血液流动缓慢,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血液会出现凝集块,造成血栓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生理学家经测试人的血黏度变化,发现夏季是人血黏度最高的时期。
防止夏季血黏度增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早、中、晚多饮淡茶水或凉开水。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单纯饮水就能预防血黏度增高。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除了饮水之外,还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坚持在夏季使用,以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十一、早期预防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又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但不少人对高血压的知识了’解甚少,从而使高血压的流行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是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普及健康知识,唤起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正常偏低。其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ramHg。病人的脉压(收缩压一舒张压)增大。
1.主要病因:大动脉硬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脉压增大,反应出大动脉的顺应性下降,例如大动脉硬化,可以导致血管壁弹性减弱,脉压缓冲能力下降。
2.其他原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循环血量增多。
收缩期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常有主动脉硬化。
收缩压高比舒张压高更危险,更易并发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非药物物治疗:低盐,戒烟,限酒,保持乐观的心态,心理平衡。
减轻和控制体重,饮食要低脂低糖,适当补充蛋白质、钾、钙,多吃蔬菜水果,体育锻炼,增加体力活动量。药物治疗: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应首选长效钙拮抗剂,如络活喜;为了满意地控制血压,可能需要两种或更多药物联合使用。一旦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应长期坚持服药。避免使用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药物。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1.第一阶段使收缩压<;160mmHg,减小脉压等。
2.最终目标:收缩压<;140mmHg。
有人担心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会使本来不高的舒张压降得更低,可能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但国际上和我国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均证实:充分控制这些病人的收缩压,力争降至140mmHg以下,不但不会增加心肌缺血的危险,而且还能显著减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二十二、评估高血压早防治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进展,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因此患者应该定期对自己的病情进行评估,最好是从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那儿详尽了解,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临床上,常根据高血压病的危险度分级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目标、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也以此为基础。高血压病的危险度分级实际上是对患者血压升高的水平、有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有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的综合评价。以下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度分级,患者可据此评估一下自己的病情。
1.低度危险组:1级高血压,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果六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2.中度危险组:l级高血压伴1~2个危险因素,或2级高血压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应给予药物治疗。
3.高度危险组:1~2级高血压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进行药物治疗。
4.极高危险组:3级高血压或1~2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者,必须尽快强化治疗。
不少患者看gg…‘高危”或“极高危”的诊断时。可能会感到疑惑,认为自己并没有明显症状,怎么会是高危或极高危呢?实际上,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结果有时并不一致,如不少高血压病患者尽管主观症状不明显,但客观检查患者的心、脑、。肾等脏器或全身血管病变却很严重,有的病变甚至已接近功能衰竭的边缘;有些患者高血压不严重,也无明显症状,但伴随疾病多(如糖尿病),这些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潜在危险仍然较大,若血压控制不好,随时可能突发意外,如脑溢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高血压分级:
1级高血压(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
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
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
收缩压≥180mmHg
舒张压≥110mmHg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1)吸烟;(2)高脂血症;(3)糖尿病;(4)年龄>;60岁;(5)男性或绝经期妇女;(6)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
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
(1)心脏疾病:左心室肥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有冠脉重建史;(2)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3)-肾脏疾病:蛋白质或血肌酐升高;(4)周围血管病;(5)视网膜病变(≥Ⅲ级);(6)糖尿病。
临床上经常有一些老年人,血压巳达到150~170/90~100mmHg,还说自己血压正j暂。很多人认为,老年人的血压可以比年轻人的高,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只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医学会的诊断标准即不分年龄、不分男女,收缩压≥140mmt{g,或舒张压≥90mmI咤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许多高血压病人在临床上并无症状,所以在高血压人群中只有44.7%的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服药率仅有28.2%,血压控制率只有8.1%。高血压控制率低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治疗上的错误认识造成的。一些人在血压控制后擅自停药或减量,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中药,认为输液可以治疗高血压。输液治疗有时可以使血压降低,但它并不能治疗高血压病。
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终生服药,高血压药物治疗个体性很强,不同情况的病人应该选择不同的药物。坚持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二十三、脑血栓自疗
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用药物、饮食、体育疗法。
1.药物疗法:服用维脑路通片、小剂量阿司匹林片、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胶丸。
2.饮食疗法:(1)大米和小米,白面和玉米面合食或轮食,常吃地瓜;(2)食用油为豆油和香油;(3)各种蔬菜、野菜、蘑菇、木耳混食或轮食;(4)每天喝茶并吃近半斤水果;(5)戒烟戒酒;(6)素食。
3.体育疗法:(1)扭秧歌;(2)做中老年家庭健身操,每天两次,各半小时;(3)步行,每天5公里左右。
上述疗法不仅治脑血栓,还治颈椎骨质增生和心律失常。以素食为主,酒少量,每天喝一次,每次不超过一两,豆制品和鸡蛋适量食用。
二十四、心绞痛十种情况的防治
1.劳累性心绞痛:易在劳动、运动、急走、爬山、登楼、骑车时发生,休息片刻可逐渐缓解,如不能缓解,可含服硝酸甘油类药物。
2.饱餐性心绞痛:餐后血液流向胃肠,心肌血液供应相对不足,有碍心肌氧运输,餐后立即劳作或快步行走易引发心绞痛,故饮食不过饱,饭后应休息,以避免心绞痛发作。
3.情缗I生心绞痛:喜、怒、忧、悲、恐等七情均能引发心绞痛,此类病人应乐观开朗,保持情绪稳定,并由医师辅以药物治疗。
4.饮酒性心绞痛:过量饮酒会使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而诱发心绞痛。
5.排尿性心绞痛:伴前列腺肥大的冠心病患者,因排尿不畅或用力排尿而反射性地引起心绞痛,此类患者排尿不畅时应及时就诊。
6.排便性,绞痛:排便用力也可引起心绞痛。这类患者平时应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多运动,必要时服通便药,以保持大便通畅。
7.****性心绞痛:心绞痛频发者不宜性生活,或****前30分钟服长效硝酸甘油或贴硝酸甘油膏。
8.睡眠性心绞痛:有些冠心病患者易在夜间发病,最好的防治方法是将患者床头抬高或垫高25厘米。
9.寒冷性心绞痛:气候突然过冷或迎风行走可导致周围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此时只要注意防寒保暖就可减少发作。
10.牵涉性心绞痛:不少冠心病患者发作时疼痛部位不在胸前区,而为颈项痛、咽喉痛、牙痛、肩胛痛、指尖痛、腹痛,极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十五、预防中青年急性心梗
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事例屡有发生。目前,国内有人针对中青年人心梗的诱发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中青年人急性心梗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性别(男性为主)、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和饮酒。这一结果与老年人(大于60岁以上者)的急性心梗的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诱发因素有明显的差别。
被列为分析对象的中青年人,平均年龄为35.6岁,其中最小年龄为29岁,最大年龄40岁,都是急性心梗患者。该组急性心梗均为男性,突出的表现为都有多年的大量吸烟史和长期饮酒嗜好。
此外,冠心病的阳性家族史也十分突出。
研究资料还表明,部分中青年人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工作紧张、缺少休息、性格急躁等都与发病有密切关系。青年组吸烟者急性心梗的发生率高达83.3%,由于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加强以及导致血液中茶酚胺的含量增高,并使不饱和脂肪酸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下降,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另外,吸烟不仅有增加动脉血栓形成的倾向,而且容易促发冠状动脉痉挛。饮酒易导致高脂血症,也易引起肥胖。
所以,中青年人特别是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男性,戒烟、控制饮酒、注意调节血脂治疗、防止肥胖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均有利于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二十六、预防九种猝死因素
研究显示,90%,的心梗是9种危险因素引发的。而这9种危险因素的概念是首次在全球医学界提出,发生心梗的危险程度也是严格按照该序列进行排列的。
1.吸烟。
2.血脂异常。前两项可以预测三分之二心梗病人的发病危险。
3.高血压。
4.糖尿病。
5.腹部肥胖。
6.紧张。
7.每日水果和蔬菜摄人不足。
8.每天缺少运动。
9.过度饮酒。
加拿大卫生研究所所长Betaastein博士指出,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锻炼,可以使心梗的发病危险降低80%。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也认为,只要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合理饮食,减肥,戒烟,选择有效的药物,及时发现和充分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人类65岁前不得心肌梗死不是梦想。
二十七、猝死前的防范
多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所有自然死亡人群中,猝死者占10%~30%。从表面上看,猝死发生突然,但实际上这一切的发生并非无声无息,在猝死前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征兆。据报道,在引起猝死的常见病因中,心肌梗死占38%,脑溢血占19%,其他还有肺动脉栓塞、心脏起搏器故障等。征兆可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心绞痛、腹胀等,有的病例可有一种以上表现。诱发因素有:情绪激动、劳累、饱餐、洗澡、排便、进食呛咳等。
预防猝死:
1.中、老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观察原有疾病的变化和有无新发疾病,对这些疾病,应积极治疗,更应避免情绪激动、劳累等诱因。
2.出现上述征兆或症状时,要到医院去检查、治疗或立即卧床休息,必要时拨打120叫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以防发生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