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会,他就溜进教师宿舍和那里的孩子玩得满头大汗,还瞅空溜进学校办公室,打“119”电话报警玩儿,引得救火车呼啸而至。
他求知若渴,却不懂礼貌,素不相识的人正在看报纸,他从人家手里抓过报纸就自顾自地看起来,把人家气得瞠目结舌。
老师已经休息了,他毫无顾忌地去敲开门,然后一声不吭地直奔书房打开电脑,把老师晾在一旁发愣……
由于过去家庭与学校严重忽视对他进行非智力教育,小永康在社会生活、礼仪常识方面几乎还停留在婴儿蹒跚学步的阶段,与他13岁的实际年龄极不相称。
与此同时,小永康的聪明才智继续让人惊叹:深奥的大学课程根本难不倒他,他的功课总是轻松地走在莘莘学子的前列。
如何培育这枚青果,着实让湘大的教育学家们煞费苦心。他们总结了过去一些大学少年班和华容一中“魏永康辅导研究小组”的失败原因,认为当务之急是把他从“神童”的定位中解脱出来,让他融入社会,加强他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为此,学校决定让他跟其他大学生一同上下课,一起参加社会活动,自由支配课余时间,以促使他改变叛逆式的思维方式,恢复正常状态。
由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学校提供一套住房,请曾学梅住校照料儿子。此时曾学梅工作的百货公司因效益差发不出工资,一家三口仅靠魏炳南的300元抚恤金维持,生活十分困难。“神童”的遭遇和窘境被一些新闻媒体披露,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学校也免收永康在校的一切费用,还安排曾学梅在物理系做勤杂工,每月有几百元收入。
“神童”的母亲曾学梅感受到了太多的压力,面对父老乡亲的期望、教育部门的期望,这位纯朴的妇女唯有一个心愿:牢牢管教儿子,绝不能辜负大伙儿。
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为了提高永康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黎教授叮嘱他放假回家读一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可是曾学梅认定数理化才是知识,坚决不允许儿子看课外书。黎教授只好找些曾学梅能接受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书让永康补充精神营养。
曾学梅像管教幼儿一样管教大学生儿子,她疼永康,疼得无以复加;她管永康,管得无微不至、令人苦恼。“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有一天,永康的大脑瓜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妈妈生病了吧?”他越想越担心,赶紧到图书馆查阅医学书,果然找到“科学根据”——有种病叫精神分裂症,症状与妈妈的行为相似。永康以为妈妈是患了这种病。
该怎样告诉妈妈这个坏消息呢?永康很犯愁。他在妈妈眼里是笨小孩,妈妈绝不会相信笨小孩的“医学诊断”。可是,生了病不能耽误治疗呀!
聪明的孩子把一堆医书借回家,统统翻到精神分裂症那一页,摆满饭桌、床上和枕边,以确保妈妈能对自己的病“一目了然”。
妈妈下班回来了,永康假装做功课,紧张地观察妈妈的反应。曾学梅收拾房间时发现了那些书,瞅瞅封面,又生气又痛心地教训儿子:“国家培养你要花多少钱哪!不好好学习,看这些‘耍书’,咱们对得起国家吗?”
不善言辞的永康张嘴欲辩,但心里早已知道结果,只好沮丧地垂下脑袋。
曾学梅一直充当“陪读”,永康从没离开过妈妈的怀抱,母子俩感情格外深厚。
以前,无论曾学梅怎样严厉管教,无论自己怎样受委屈,永康绝不会跟妈妈顶嘴,更别说有“反抗”了。
然而,大学校园充满独立精神和自由气氛,青春焕发的同学、谆谆善诱的教师,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永康,使他狂躁的心灵渐趋平静。但同时,他也产生了挣脱襁褓的强烈愿望。
智力超凡的永康对付深奥的学习难题毫不费力,对待沉重的母爱却没有任何办法。他羡慕朝气勃发的同学们,很想像他们一样过自由独立的大学生活。可是刚嗫嚅着跟妈妈说句“我想住集体宿舍”,妈妈便立刻断然反对:“不行!晚上着凉了怎么办?别人欺负你怎么办?”接着沉默半晌,又伤心地说.“小鸟翅膀硬了,想离开妈妈了……”
为搬入集体宿舍,母子俩暗暗斗争了很久。1998年永康升读大三,虽然身体仍然瘦小,但15岁的他与同学们的外表差距已大大缩小,教授们都主张让他融人集体健康成长。在学校的支持下,永康终于搬进了集体宿舍,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
骤然钻出母亲的“翅膀”,永康还真不懂得怎么跟别人一起生活。他乱扔生活用品,不搞清洁卫生,衣服鞋子逮着谁的穿谁的,随意在室友的书本上乱涂乱画……搅得宿舍天下大乱。
刚开始室友们对这位小弟的“另类行为”看不惯,都毫不客气地批评他。
渐渐地大家发现,看似怪异的永康其实既善良又羞怯。他功课好,室友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帮助,如果觉得问题太简单也只是不知所措地笑笑。有一次。
一位室友丢了书怀疑是他拿的,他垂着头不争辩;后来书找到了,室友明白自己冤枉了他而很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他仍是宽厚地一笑了之。
经过艰难的磨合,永康终于赢得了室友的认可。友谊就像暖流激荡着他那沉淀已久的美好天性,他努力学着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着帮助别人、爱护别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进步不小。
儿子的变化,曾学梅看在眼里,既高兴,又惶惑。
2000年春,魏永康大学即将毕业,他谢绝了湘潭大学免考留校读研的诚邀,毅然向中国物理界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起冲击,报考“硕博连读”研究生。
从魏永康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杰出英才是由父母一手塑造的;父母是打造成功孩子的工程师。因此,父母们一定要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尽心尽力地帮助孩子成长。
肖小杰:父亲陪伴他走出黄色的陷阱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对性好奇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长期以来,“性”在我国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了难以启齿的字眼和最忌讳的话题。孩子获得健康的性知识的渠道通常是“地下”的,对性知识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难免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斜路。事实上,在性的问题上,家长对孩子越是围追堵截就越容易出问题。坦然面对、正确疏导才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肖小杰打小起,就让父母很放心,不仅听话、懂事,而且成绩非常优秀,一直稳居班上前三名,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进入初中以后,肖小杰还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父亲笑眯了眼,觉得儿子很有出息。
但让父亲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初二下学期,原本优秀的儿子行为举止忽然变得异样起来。
以前,肖小杰房间的门一直敞开着,可现在,父亲回到家,却经常发现这门是紧闭着的。刚开始,父亲也没太在意,直到肖小杰在门上贴了一张A4纸,纸上写着“无事勿扰”四个大字时,他才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锁门是一种信号,说明肖小杰要把父母关在他的心门之外。肖小杰说了,他是一名初中生了,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希望父母能够理解。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属于个人的自由和活动空间,父亲能够理解儿子的“非分请求”,虽然他这样做多少有点不好,但父亲并未阻止。
但有一次,父亲因为急着要进肖小杰的房间拿东西,敲了半天门,可肖小杰就是没开门,父亲急了,伸手推门,门竟然没锁,于是便“闯”了进来。他看见儿子正在手忙脚乱地拔电脑插头,装作修理电脑的样子。
他这点小把戏还能逃得过父亲的眼睛?看来,儿子关上门,并非只是为了安静地埋头学习,而是还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能够自由放纵的小天地。
当时,父亲的想法很单纯,觉得这么大点儿的孩子,无非就是玩玩电脑游戏而已。
父亲想:“算了,孩子也就这么点‘业余爱好’,就随他去吧!我可不想做****的父母,剥夺原本属于孩子的快乐。”
肖小杰依旧过着自己的快乐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关上门,也不知道在玩些什么,但精神却显得很亢奋,吃饭的时候都带着笑意,父亲也感到拿贪玩的儿子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