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西侯度文化遗址,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西岸。根据考古发掘,早在180万年前西侯度的先民们就点燃了人类第一把圣火,早于元谋人10万年。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地势为丘陵、高坡,视野开阔。周围有10万亩花椒林带,距风陵渡开发区仅7公里,极具开发价值。规划建设遗址古人类博物馆,观光休闲景区。该项目已列入芮城县“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山西芮城匼河文化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垣曲文化遗址
2007年6月6日,垣曲县考古队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发掘出土的古代釜灶。该县已发现旧石器、新石器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264处,通过宣传文物法规、建立文物保护队伍等进行保护。
山西垣曲南海峪文化遗址
1958年考古学家在西垣曲南海峪发掘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发现了用火遗迹,出土了犀牛、鹿、豪猪、猕猴等哺乳动物化石和l9件石器。石器的原料主要是脉石英和燧石。8件石片系直接打制,未见修理。4件尖状器修理精致,沿边周向中间加工出正锐尖和正钝尖。7件刮削器均为单刃刮削器,但无单盲刃和单凸刃之分,都是在石片的边缘向一面或两面加工而成。总的来讲,南海峪洲穴石器的打制方法、秆片形状、石器大小和修理方式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相类似。
山西万荣西马鞍梁文化遗址
山西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很多,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匼河文化和云南的元谋猿人属于同期,证明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中期的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晚期的朔县峙峪文化说明在2.8万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确立。其它如沁水下川、大同白毛口都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全省共有旧石器遗址200多处。
辽宁本溪庙后山文化遗址
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位于辽宁本溪庙后山南坡。1978年发现,随后多次发掘。下部堆积中出土人牙2枚、人股骨1段、石制品76件和灰烬等人类遗迹,以及肿骨鹿、三门马、梅氏犀、中国鬣狗、德氏水牛、硕猕猴等40多种动物的化石。年代距今40万~14万年。
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文化遗址
1974年在辽宁省营口金牛山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下层为旧石器时期初期晚一阶段。1984年发现较完整的人类化石,命名为“金牛山人”。
陕西大荔甜水沟文化遗址
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
1978-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本县文化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和一次野外调查。在“大荔人”遗址到育红村一带共发现12处与“大荔人”文化层相当或稍晚的石器地点,其遗址代号是:南区为d1、d2、d3、d4、d5、d6、d7;北区为d8、d9、d10、d11、d12、d13。南区在甜水沟以北,北区在育红村周围,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要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兽骨化石。
陕西蓝田锡水洞文化遗址
陕西蓝田锡水洞中产出许多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这些标本残破者多。对880件标本作埋藏学分析后发现;其中只有376件较完好,可人工分类鉴定;根据身体大小,这些可鉴定的标本可分为较大、中等及较小3类,越大个体动物的保存越破碎;98%的骨骼的风化级别为0~2,只有2%的风化较强,达3~5级,属草食动物的骨骼占97.5%,食肉类的仅占1.7%。
山东沂源骑子鞍山文化遗址
近期,山东考古多次取得重大发现,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惊现于世,日照海曲汉墓完整出土,大辛庄甲骨文也重见天日,月庄遗址发掘有望解开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是否具有传承关系,还有省城县西巷10余尊很有价值的石佛。
齐鲁大地承接着千万年的历史沧桑。如今“陆上山东”、“海上山东”都勾画出辉煌的经济发展前景,我们在谋求经济强省的同时,“地下山东”的发掘研究,也将为建设文化大省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徽巢县银山村文化遗址
银山猿人遗址位于巢湖市银屏镇银屏山村旁的银山山坡上,遗址在1982年4月和1983年10月两次发掘,溶洞群分灰色堆积、棕红色角砾岩、黄色堆积、棕红色堆积、浅黄色堆积5层,前2层划归同一时代,后3层划归同一时代。银山人类化石发现在第2层,化石为一块不完整的枕骨和一块残缺的左上颌骨,附连3枚臼齿和第二前臼齿,属中年个体。从发掘出枕骨、下颌骨的特征分析,表明巢县人属于早期人类。在1-2层的上部堆积层中,还伴有哺乳动物豺、熊、中国短吻鬣狗、豹、马、貘、肿骨鹿、猪、牛、羊等化石。3-5层下部堆积层中有豺、桑氏短吻鬣狗、巨剑齿虎、豹、四棱嵌齿象、剑齿象、长鼻三践马、马、貘、犀、鹿、牛等化石。巢湖市银屏山智人化石及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是安徽省继和县猿人化石之后的首次发现,用铀系法测定年代为16~20万年。
河南南召小空山文化遗址
小空山旧石器遗址位于小店乡朱庄时村庄东南500米外,1987年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是由震旦纪石灰岩组成的低山,海拔265米,高出两侧空山洞河床约50米,山体是南北方向延展,与杏花山猿人遗址相距3公里。由上、下两个洞穴组成,间距7米,上洞宽6米,高约2米,深7米,文化层厚约1.5米,经两次科学发掘,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153件,另有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下洞高出地面40米,宽6.4米,高3.2米,深20米。在洞口北壁1米处文化层里,出土砍砸器、敲砸器、尖状器、刮状器、刻削器、石锤等石器102件,另出土一批哺乳动物化石。经北京大学吕遵锷教授鉴定2洞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有3万年。
河南南召杏花山文化遗址
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在河南省尚属首次。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因此,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淅川文化遗址
淅川是中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被称为“文物大县”。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境内发现的13枚猿人牙齿化石,对研究中原地区,尤其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人类进化,具有珍贵的价值;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其中,下王岗、黄楝树遗址中有仰韶、龙山、屈家岭和****时代的九曲文化遗存,这在我国各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极为罕见,在文物研究和考古领域中有重大价值;发现古代城址10余处,其中西周时期的古城6座,龙城则为楚首都丹阳所在地;发现古墓中出土文物5000余件,是汉代以前的墓葬,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现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等稀世珍宝,曾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极大关注,并在日、美、德、法等国巡回展出。尤其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2000多年。
湖北大冶石龙头文化遗址
该遗址于1971年冬,在黄石市大冶市的大冶湖水利工程的开山炸石中,于章山乡石龙头的一个石灰岩洞中发现。洞内堆积物为浅棕色、黄色及棕色、棕红红色黏土或砂黏土夹碎屑组成。
在中、下层黏土或砂黏土中发现石制品88件。其中石核34件、石片27件、砍砸器17件、刮削器10件。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岩,部分燧石和角砾岩。石器种类较少,主要有砍砸器和刮削器两类。其它为石核或石片。砍砸器17件、刮削器10件。石器制作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锤击法,也有使用砸击法。有修理把手的措施。第二步加工用的是直接打击法,没采用压制技术。砍砸器形体粗大厚重,有单边砍砸器、多边砍砸器。有的砍砸器在刃缘相对的一边或一端加以处理。刮削器,形体较小,器身较薄,修理痕迹细小,刃缘锐利,可分为直刃、斜刃、凸刃等几种。
这里的石器类型和制作方法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传统技术,不过略有进步,如修理把手、以锤击法为主等。时代略晚于北京猿人。伴出的动物化石主要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中国鬣狗、豪猪等。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由于无第三纪残留种,也不见更新世早期的典型种,特别是出现了中国鬣狗,所以大冶石龙头遗址与伴生动物化石的生存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依据北京大学考古试验室的铀系法测定,石龙头第一层的年代为距今28.4万年。大冶石龙头遗址是长江中游一处较重要的遗址,为了解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黔西县城南约30公里的沙井乡井山村打开了一座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遗址在一片封闭洼地的小山坡上,它是一个长约90米的天然溶洞,海拔1450米。经过几次发掘,在这里出土了3000多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石核、石片是加工过程中留下的遗物,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居多,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几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