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去了右腿,这一辈子算是完了。”
“我只有12岁,但因身体较胖,一直想减肥,你认为我能减下去吗?如果减不下去,那就是我的末日到了。”
“我已经12岁了,可身材却比同龄人矮小得多,要是再长不高,我就成为‘武大郎’了。”
“小眼睛,塌鼻梁,厚嘴唇……妈妈,您怎么把我生得这样丑陋呀!现在我都不敢抬起头来走路了。”
……
“自怜”一直困惑着很多人,这其中就包括一些生理上有缺陷或自认为不完美的孩子。也许大家都明白,自怜心态是不可取的,但就是摆脱不掉。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由于找不到好的解脱办法,他们往往会由自怜到自卑,再到产生人格障碍。因此,当孩子有了自怜的状态时,就应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和心情;否则,自怜就有可能伤害孩子。
自怜心理的产生,大多数是由于自己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的缘故,结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到不尽人意的一面,自怜便油然而生,而且一旦有了自怜心理,便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悲惨”,整个世界只有自己最“不幸”。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给自己的心灵上了“枷板”,那么他就变成真正的残疾了。
美国笑星毕林斯曾说:“自怜不费分文,但也不值一文。”的确,自怜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你赔上的是自己的快乐,而得到的是失望与痛苦。因此,克服自怜心理,培养自尊、自信,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修的一堂课。
艾德·罗伯茨在14岁时感染小儿麻痹症,颈部以下瘫痪,他只能靠一个呼吸设备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终日离不开轮椅。起初,艾德也像其他人一样,生活在自怜和痛苦之中,但是有一天,他发现自艾自怨于事无补,再怎么自怜,再怎么抱怨命运不公平,自己的境况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仍旧坐在轮椅上,脖子以下依然不能活动。
于是,艾德开始向自怜挑战了,并且成了最终的胜利者。重新找回尊严和信心的艾德决定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他开始向社会呼吁残疾人的权利,并且用自身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间断地教育和影响周围的人。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了15年后,社会终于注意到了残疾人的权利。如今,很多公共场所都设有轮椅走的上下斜道和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商场、影院、公厕也设立了许多残疾人行动的扶手,这都有艾德的一份功劳。
假如艾德一直沉沦在自怜中,不愿振作精神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么,在今天的公众场合,可能还没有残疾人专用道和各种助残设备。而艾德最终抛弃了自怜,并走向了成功,为残疾人也为整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自怜不是克服不了的顽疾,也不是心灵上的“癌症”,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让自怜滚得远远的,也可以让自尊、自信重回你的心灵。相信那些有自怜心理的人最终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生活中,那些自怜的人其实是把自己逼到了一个死角,虽然许多不幸遭遇的确会令人痛苦,也令周围的人同情,但是自怜能给人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影响人际关系,有的人可能会暂时同情那些有自怜心理的人,但迟早会厌烦,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长久地与一个总是自叹倒霉、自叹可怜的人长期打交道。
另外,有自怜心理的人终日消沉,无精打采,他们只会想“我为什么这么倒霉呢?”而不是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动,去改变自身的劣势。当这种消极的念头在心里生根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而终日自艾自怨。
自怜心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帮助孩子振作起来,告诉孩子别自寻烦恼,成功属于那些正视自己、悦纳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人。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怜的心理呢?
教子心经
1.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比如让孩子学习伟人是如何对待自身缺陷、避免自怜心理产生的。苏格拉底外貌普通,从小别人就嘲笑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自怜心理,而是痛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来为自己赢得尊严。苏格拉底成功了,他成为了一个受人敬重的大哲学家。设想一下,假如苏格拉底因自己外貌上的缺陷而一直愁苦、自怜的话,恐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了。另外,还有拿破仑、亚历山大,他们尽管身材矮小,但是也没有陷入自怜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是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及智慧,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又有谁再去嘲笑他们的身材矮小呢?
2.努力改变自己的性格
同样是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为什么有的活泼乐观,有的却自怜、畏缩呢?因为自怜者性格都较软弱,只有彻底改变自身的不良性格,不自卑,开朗、豁达,心情就会变得愉快起来。而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态度,都能最终左右他一生的命运。
3.不要刻意去补偿自己的缺陷
曾经有一个骨瘦如柴的少年,一直为自己的外形苦恼并自怜。他认为只有接受大量训练才能摆脱这个困扰,所以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运动。最后,他练就了一身强壮的筋骨。他的“自怜”终于得到解脱,但可以预测的是,他愈来愈重视自己的外表和体格了。他很怕自己会变老、会生病,或遭受意外的伤害。所以,他旧日的恐惧和自怜,又再度把他牢牢地抓住了。
当然,我们在这里指的不要刻意去补偿自己的缺陷,并不是说孩子们不应该改善自己的状况,而是在改变状况的同时也要改变心态;否则,一切于事无补。
4.不要削弱自己的抱负
也许有的孩子本来有远大的理想,但因为在意外中失去了一条腿之类的原因,就认为不可能达到目标,也就不再努力尝试,这就会增加自己无能的感觉,自怜心理就会加剧。因此,无论遭遇到了怎样的不幸,都不要丢掉追求的目标。
华罗庚年轻的时候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升学,而是在家乡江苏金坛的一家小店里找了一份工作,替父亲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后来,他的老师王维克当上了金坛中学校长,介绍他回母校当了一名事务员,让他边工作边学习。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华罗庚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在病床上整整躺了半年。他虽然逃脱了死神的魔掌,挣扎着站起来了,然而,左腿却终生残废,再也伸不直了。
华罗庚没有被厄运所压倒,他冷静地面对现实,为自己的生活之路苦苦思索。最后选择了自学的道路,希望从数学中寻找出路。他从学识渊博、家里有许多藏书的王维克老师那里借来了代数、几何和微积分,每天晚上坐在油灯下苦苦研读。眼前没有黑板,没有老师,也没有与同学们一起商讨的机会,只能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开数学的奥秘。
有一次,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文章,是谈代数的五次方程的解法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苏家驹的教授。华罗庚经过仔细的运算,结果完全相反,原来是这位教授错了。于是,他立即写了一篇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寄给上海的《科学》杂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向大名鼎鼎的数学教授挑战了。他那缜密、明快而别具一格的数学论文,第一次公之于世便受到了好评。
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熊庆来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去同他见面。从此,华罗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才开始有了转机。
后来,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获得了去访问剑桥大学进修的机会。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终于一步步地登上了数学大师的宝座。
父母应该向孩子强调:只要不削弱自己的抱负,并肯刻苦、努力,最终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克服利己主义,把自私踩在脚底下。
——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