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海恩·西玛尔曾指出:印度的宗教建筑与瑜珈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不幸早死,未享天年,实在令人痛惜,这也是印度学的一大损失。任何人如曾拜访过婆罗浮图地区的遗迹,或目睹过巴哈哧与桑奇的宝塔,纵使他以前对印度人丰盈多姿的生活一无所知,仍然会不由自己,深深感受到此处的心灵倾向与视野和欧洲人大异其趣。对久经希腊训练的欧洲人而言,印度精神涌溢而出的丰饶形象,显现了某种奇特的视野,乍看之下,令人难以亲近。西洋人的智性心灵捕捉的是外来的事物,正如哥蒂夫德·凯勒说的,“我们的眼帘承受的是黄金般的丰富世界,我们的眼睛不妨任意享受。”而我们对于内在世界的理解,也是从外在繁富灿烂的印象推测而得。甚至,还认为从外界汲取内涵,是建立在“感觉之中不存在者,心灵之中也不存在”此一原则上面。这个原则在印度却恍若无效,印度思想与印度艺术仅是“呈现”在感官世界,而非导自感官世界。虽然它们的展现,时常可见到惊人的感性色彩,但它们真正的本质,虽然不能说是超感觉的,却是非感觉的。它们不属于感觉、躯体或色香的世界,也不是从变形型式中再生的人之情热,或经由印度灵魂的创造性所显现的写实情热。诸奇形怪状即从中生起,并融入熟稔的大地情景中。任何人只要到过南印度喀拉拉地区,仔细看过令人回味无穷的卡达卡利舞者之扮神相貌,即可发现到:这当中所看到的任何姿态,没有一样是“自然的”,到处都是诡谲古怪,不是“不及人”,要不就是“超乎人”。舞者并不像一般人用走的,他是用滑的;他思考时不是用他的头,而是用他的手。即使他的脸孔也在镂青面具的后面消失不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里面,找不到一丝一毫,足以和这奇伟壮观的情景相比的。当观赏此一景象时,观者好像被带进梦幻世界,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才觉得所遇到的,仿佛有些相似。然而,不管我们所见到的卡达卡利舞者此真人真事,或是仅为庙宇的雕刻,都不是黑夜的幽灵幻象。他们极具动感,任何细节都均匀调和,其展现仿如有机体般。他们并非消逝者残存下来的影子或鬼魂,相反地,这些潜存的实体可在任一时刻跨越存在的界限显现出来。
任何人只要全心全意,沉醉在这些印象中,马上可以发现:印度人并不认为这些姿态如梦似幻,而是当成真实看待。其实,这些姿态触击到我们内心深处时,其力道非常遒劲充沛,难以形容。同时,我们也可发现到:当人越被感动时,我们的感官世界也越会潜入一种梦幻中,恍如我们已走在神祗的国境,一切具体逼真。
欧洲人在印度旅行初眼乍见者,到处都呈显一种外在的肉体性。然而,此种见解并非印度人所见的印度,这并非他们的真实。所谓真实,据德文语所示,正是“现出来的”。对我们来讲,凡现出来的东西之本质,就是外在现象的世界。对印度人来讲,却是灵魂。感觉世界在他们看来,仅是假象。他们所看到的真实,反而近似我们称呼的梦幻。
在宗教修行方面,东西洋的奇妙对峙显现得最为清楚。我们常说宗教的提升或宗教的高扬,因为我们认为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宗教是主内兄弟爱的宗教,我们仰天高耸的教会里,有崇高的祭坛。相对而言,印度人讲究的是禅定,经过冥想,向内沉潜。他们认为神性隐藏在一切事物的内部,尤其是在人里面。印度古代的庙宇,其祭坛也往往比地面低二三尺,深藏地中。而且,我们感到羞耻、遮遮掩掩的****,印度人却视为最神圣的象征。我们相信行动,相对而言,印度人却深信无疑。我们宗教的修行是祈祷、畏敬、赞美,印度人认为最重要的却是瑜珈。我们认为瑜珈乃是潜藏在种无意识的状态,但印度人却赞扬为最高级的意识状态。瑜珈乃是印度精神最雄伟的展现。同时也是产生这种精神独特走向时,时常使用的工具。
一、《观无量寿经》的冥想
然而,什么是瑜珈?“瑜珈”此字就字义而言,乃是“拴上车轭”之意。意即制服心灵的本能冲动,也就是制服梵语所说的(烦恼)之意。瑜珈的目的就是要拴住这些力量,因为它们将人类系缚在这个世界上。梵语的如果借用奥古斯丁的话来说,相当于“傲慢”与“欲求”。瑜珈的种类各式各样,但它们的目标完全相同。在这里,不想一一介绍,我们想提出来的,这是除了纯粹心理的冥想之训练法以外,有一种叫哈达瑜珈的,特别值得注意。哈达瑜珈可以说是一种体操,主要是用以训练呼吸及维持奇异的躯体姿势。在这一讲里,我想举出一种瑜珈经典加以说明,这一经典对于瑜珈的心理历程,有相当深邃的洞见。此一经典是佛教的经典,但知者不多,它虽然是用中文写成,但原来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著作的年代可以逆推到公元424年,这本经典叫做《观无量寿经》,德文译本称之为“阿弥陀佛冥想的经典”。此一经典在日本评价甚高,隶属于所谓的有神论系统之佛教(净土信仰)。此经典描述原初的佛陀(本初佛或摩诃佛显化为五位冥想的佛陀——禅定佛或禅定菩萨——时的教义。五位冥想的佛陀之一即为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光佛”——可放出无量光线的夕日之佛陀。此佛是极乐世界之主,如果释迦牟尼,也是历史上出现的佛陀,是目前世界导师的话,阿弥陀佛则可称为这个世界的保护者。颇饶趣味的,阿弥陀佛崇拜中,有种类似食用祭仪面包的圣餐仪式。他常被画成手中持着赋予生命的长生食物、或盛装圣水的容器。
这本经典的导言起自于故事,里面的内容此处不用细表。它大致是说有位皇太子(阿奢世)想夺走他双亲的生命,皇后对此极端苦恼,所以只好向佛陀求助,祈求他能派遣两位弟子目莲及阿难下来。佛陀听到后,决定满足她的愿望,因此,两位弟子乃立刻显现。同时,释迦牟尼佛本身也在她的面前现身。释迦牟尼佛指给她看一幻觉,幻觉中有十方世界,从这十方世界中,她可以选择来生希望投胎的国土。皇后选择了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国土。佛陀于是教导她来生能够进入阿弥陀佛领土时所需具备的瑜珈。当教导她诸种繁多的道德法则完后,他又说出底下的一席话:
十三层的冥想——定善观
你与众生,应当专心毋逸,念头蘩于一处,遥想西方。那么,当如想呢,我今说明如下:谓想者,凡一切众生,除非天生目盲,否则都可看到日落。因此,你当兴起意念,凛然静坐,凝视西方落日,此时需心意坚定,毫不做作,直到获得夕日之冥想,此际夕阳欲坠,状如悬鼓。既经由观想,获得夕日后,不管尔后闭目开目,皆需使此意象清晰明了,毫无滑动。造就称之为“日想”,也是冥想之初阶。
我们前文已说过,所谓落日,乃是用以比喻能使人长生不老的阿弥陀佛。经文继续描述道:
其次,当作“水想”。凝观清水,想它澄洁空鲜。此意象亦当令它清晰明了,毫无滑动。千万不要因思虑松散,以致消失不见。
前文业已说过,阿弥陀佛并能惠赐我们长生不老之水。
既然见过水后,当起“冰”想。想到冰辉莹剔透,你应作琉璃想,此意想成了之后,可见到大地内外皆为琉璃所作,清晖灿烂。此琉璃下面,有金刚七宝金幢,支起琉璃大地。此一金幢八方八楞具足,八方之每一方,皆由百宝组成。而每一宝石皆有千种光明,每一光明都带有八万四千色。这些光色反映到琉璃地上,其效果一如亿万太阳齐照,难以一一分辨。琉璃地面之上,复有黄金之绳布罗其间,并以七宝作成之枢纽加以区分,各部分皆相当洁亮分明……。
这种观想成功时,你当冥想其中的事物,一一不许放过,一一皆极分明。不管开眼闭眼,此中意象皆不令流失。除了睡眠时间以外,你当永远记住此事,永藏心中。能达到此种观想阶段者,可以说已粗见极乐国土。假如能达到三摩地(三昧,一种超自然的法尔安然境界)时,封于此佛国净土之细处,更可看得一一分明,然而无法具体言说。适种观想可以名之为“地想观”,称作第三观。
所谓的“三摩地”(三昧),意指“往内翻转”。此时的境界就是世界所有的关系全被消纳到内在的世界里来。据金幢所示,“三摩地”乃是八重道的第八个阶段。
随之,即冥想阿弥陀佛国土中的宝石之树——即宝树观,然后再继之于观水——即宝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