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么年头了,我们还过得这般人模狗样,读书,读书,读个屁!再这样下去,我们穷得只剩下哲学名词了。”
“哲学名词有个鸟用,又不能当饭吃!当今是商品经济时代,我们学文史哲的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发财的份。我真傻,我为什么当初要选哲学这一专业,而且一错再错地读到今天。”
“我为什么只能抽劣质烟?我们又为什么身上只能穿着不入流的衣服?雀巢咖啡是什么滋味?KTV包厢又是什么情调?这些究竟是为什么?”
埋怨,埋怨,到处都是埋怨。
人们埋怨“文化滑坡”,人们埋怨“人心不古”,人们埋怨“官僚横行”,人们埋怨“为什么我不能发财”……
说实在的,世上确实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很多值得埋怨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世上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会,抱怨他人,如果我们一定要等世上所有条件都完美后才开始行动,那么只好永远等下去了。有的人为什么一辈子都干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于此。相反,有的人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他却起来行动,力求改变现状,而不是埋怨,结果行动者却成功了,而埋怨者依旧一事无成。
吉恩快40岁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安定的会计工作,一个人住在芝加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早点结婚。他渴望爱情、友谊、甜蜜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以及种种相关的事。他有几次差点就要结婚了,有一次只差一天就结婚了。但是每一次临近婚期时,吉恩都因不满他的女朋友而作罢(那就是说,在犯下恐怖的错误之前还来得及补救)。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两年前吉恩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好女孩。她端庄大方、聪明漂亮又体贴。但是,吉恩还要证实这件事是否十全十美。有一个晚上当他们讨论婚姻大事时,未来的新娘突然说了几句坦白的话,吉恩听了有点懊恼。
为了确定他是否已经找到理想的对象,吉恩绞尽脑汁写了一份长达4页的婚约,要女友签字同意以后才结婚。这份文件又整齐,又漂亮,看起来冠冕堂皇,内容包括他所能想象到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其中有一部分是宗教方面的,里面提到上哪一个教堂、上教堂的次数、每一次奉献金的多少;另一部分与孩子有关,提到他们一共要生几个孩子、在什么时候生。
他把他们未来的朋友、他太太的职业、将来住哪里以及收入如何分配等等,都不厌其烦地事先计划好了。在文件结尾又花了半页的篇幅详列女方必须戒除或必须养成的一些习惯,例如抽烟、喝酒、化妆、娱乐等等。等新娘看完这份最后通碟,勃然大怒。她不但把它退回,又附了一张便条,上面写道:“普通的婚约上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一条,对任何人都适用,当然对我也适用。我们从此一刀两断!”
当吉恩先生向人讲述这段奇遇时,还委屈地说:“你看,我只是写一份同意书而已,又有什么错?婚姻毕竟是终身大事,你不能不慎重其事啊!”
吉恩真是大错特错。他可能过分紧张,过度谨慎,但不论是婚姻,或是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不能过分吹毛求疵,以免你所订的每一种标准都偏高了。吉恩先生处理问题的做法,跟他对工作、积蓄、朋友的交情,甚至每一件事情都很相像。
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须折衷一下,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行动以前永远等待的泥沼中。当然最好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一定会很矛盾,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下面的实例是一个年轻人的选择,没有抱怨,而是立即去做,他终于大有收获。
杰米先生是个普通的年轻人,大约20几岁,有太太和小孩,收人并不多。
他们全家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夫妇两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们希望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较干净的环境、小孩有地方玩,同时也增添一份产业。
买房子的确很难,必须有钱支付分期付款的头款才行。有一天,当他签发下个月的房租支票时,突然很不耐烦,因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
杰米跟太太说:“下个礼拜我们去买一套新房子,你看怎样?”
“你怎么突然想到这个?”她问,“开玩笑!我们哪有能力!可能连头款都付不起!”
但是他已经下定决心“跟我们一样想买一套新房子的夫妇大约有几十万,其中只有一半能如愿以偿,一定是什么事情才使他们打消这个念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买一套房子。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凑钱,可是一定要想办法。”
下个礼拜他们真的找到一套俩人都喜欢的房子,朴素大方又实用,头款是1200美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凑够1200美元。他知道无法从银行借到这笔钱,因为这样会妨害他的信用,使他无法获得一项关于销售款项的抵押借款。
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直接找包销商谈谈,向他借私款呢?他真的这么去做。包销商起先很冷淡,由于杰米一再坚持,他终于同意了。他同意杰米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偿还100美元,利息另外计算。
现在他要做的是,每个月凑出100美元。夫妇两个想尽办法,一个月可以省下25美元,还有75美元要另外设法筹措。
这时杰米又想到另一个点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释这件事,他的老板也很高兴他买房子了。
杰米说:“T先生(就是老板),你看,为了买房子,我每个月要多赚75元才行。我知道,当你认为我值得加薪时一定会加,可是我现在很想多赚一点钱。公司的某些事情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应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老板对于他的诚恳和雄心非常感动,真的找出许多事情让他在周末工作10小时,他们因此欢欢喜喜地搬进新房子了。
这个实例可以归纳为三点:
(1)杰米的决心燃起灵感的火花,因而想出各种办法来实现他的心愿,而不是妨忌那些住进新房的人。
(2)由此,他的信心大增,下一次决定什么大事时会更容易、更顺手。
(3)他提高了家人的生活水准。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条件都解决时,很可能永远买不起了。
席第先生又代表另一种类型,他不满现状,但他一定要等到万事具备以后才去做,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席第先生进入美国邮政局的海关工作。他很喜欢他的工作,但5年之后,他对于工作上的种种限制、固定呆板的上下班时间、微薄的薪水以及靠年龄资历升迁的死板人事制度(这使他迁的机会很小),愈来愈不满。
他突然灵机一动。他已经学到许多贸易商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在海关工作耳濡目染的结果。为什么不早一点跳出来,自己做礼品玩具的生意呢?他认识许多贸易商,他们对这一行许多细节的了解不见得比他多。
自从他想创业以来,已过了10年,直到今天他依然规规矩矩在海关上班。
为什么呢?因为他每一次准备搏一搏时,总有一些意外事件使他停止。例如,资金不够、经济不景气、新婴儿的诞生、对海关工作的一时留恋、贸易条款的种种限制以及许许多多数不完的藉口,这些都是他一直拖拖拉拉的理由。
其实是他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他想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了。
看来,埋怨,除了说明你自己无能外,不能说明别的了。
2迅速改正自己的缺点
其实,我们在埋怨社会,埋怨他人的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公正地认识你自己,应该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为什么人家行而你却不行?
当林肯是个年轻的律师时,因为有一个重要的案件来到芝加哥,但是无人理会。在芝加哥,那些年长有名的律师,都一致认为和一个外来的后生律师在一起合作会降低他们的身份。这些人自认为地位崇高,除他们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们把林肯完全抛在一边——无论去什么地方都不请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饭。
林肯怎样面对这种情形呢?是否鼻子翘得比轻视他的人还高,想方设法报复呢?不,他并没有如此做。后来回到斯勃林菲尔德的时候,他说:“我到芝加哥才晓得自己所懂得是多么的浅薄,而我要学习的又是多么的多。”这种轻慢对他是一种刺激,促使他改进。后来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轻慢他的人还是一无长进。他做了美国的大总统,那些律师还是无名的律师。他们的轻慢不过是替林肯预备了一级梯子,使林肯爬到荣誉的顶峰。
侮辱人的轻慢态度和朋友好意的开玩笑是不同的。但是,即使是开玩笑也可以指出我们的缺点来。
罗斯福晓得如何对付朋友们的玩笑。他借着朋友们的玩笑,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了,但是他并不幻想着自己的体力比当地的土人还要胜过一筹。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他们比他要高超些。
有一天他在培德兰同几个人砍树清理一块空地出来建造房子,到晚上工作完毕的时候,工头问他们一日工作的成绩如何。他听见一个工人答道:“皮尔砍了53株,我砍了49株,罗斯福咬下了17株。”罗斯福回想起他所砍的那些树真好像海狸咬下来的一样,便禁不住自笑起来。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他砍的树实在是比不上他的同伴们。
还有一次罗斯福在培德兰开牧场的时候,他想猎杀白山羊。他听说在科亚比伦有一个会打猎的,名叫维尔斯。罗斯福写信给他,请他做打猎的向导。
信的最后几句这样说:“如果我出来打猎,你相信我会打着一只山羊吗?”
那个猎人的回信,就写在他的信的背面:“如果你放枪的技术不比你写信的技术要好些,我相信你很难打得着一只山羊。”
但是罗斯福仍旧回电请他做向导。
司退里16岁的时候,在一个大五金商号里做店员,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一个职位。他的前途是光明远大的,他努力工作,各方面尽心学习,自己盼望着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五金销售员。他以为自己是上进的,但是其上司却看法不同。
“我不要用你了,你是绝不会做生意的。你到塞强铸造厂去做一个工人罢。你那种蛮力,除了做这种工作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用途。”
对于一个年轻人的侮辱,还有甚过于此的吗?被炒鱿鱼,这是何等的打击!然而他却始终以为自己工作得很好。那么,他是否预备到铸造厂去呢?他的头脑里是否充满了风和水等庞大的动力而不是思想呢?他受了很大的打击,他被打倒了。他的首次冲刺失败了,但是结果他重整旗鼓,决心要得到胜利。
“你可以辞退我,但是不能削弱我的志气,”他对那残酷的经理反抗说,“有一天如果我还活着的话,我也要开一个像这样大的五金店。”
他的话并不是一种气愤的发泄而已。这个青年因第一次的失败而驱使他不停地努力,一直到他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商品商之一。如果没有受这次打击,恐怕司退里永远是一个平庸的销售员而已。在受打击之前,他以为自己的工作是很好的——这种自满足以消灭他那种求上进的刺激。他在那个粗鲁的经理之下所受的打击,正是促使他上进的必要原动力。
有时要战胜一种不适当的自我满足,惟一的方法是受一次很重的打击。
美国汽车铸造公司总经理威廉·伍定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很伟大的演说家。他之所以会有这样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当过国会的议员,他的演说常常令全体听众拍手叫好。
有一天晚上,他对一群煤矿工人演讲,这班工人有些是外国人,有些是完全不识字的文盲。全厅挤满了人,似乎都极想听他的演讲。他很细心地预备了一篇自以为很好的演说词,他在讲,听众在拍手。直到最后,拍手的声音愈来愈大,他以为这次演讲十分成功。最后,这种热烈的欢迎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喝采声长达15分钟之久。当他很高兴地坐下来时,他对旁边坐着的一个新闻记者说:“他们似乎很喜欢我的演讲。”
那个新闻记者答道:“你不晓得这群听众之中只有三四个人会讲英文的吗?”
“那么,他们为何拍手呢?”伍定问。
“咦!难道你没注意到他们当中那个会说英文的看见应当拍手的时候,便发出一个信号叫其余的人拍手吗?”
讲到这件事,伍定最后说:“我后来注意了第二个上台演讲的人,才晓得实际情形的确如此。而且那个懂得英文的人似乎也不行,因为他往往在不当拍手时叫人拍手。如此我才晓得我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口才和演讲,而毫未想到我的听众。”
我们往往很高兴地估量自己的成功,但是别人并不苟同我们的看法。
纽约电话公司的总经理麦卡罗因小时候被人开过一次最大的玩笑,才醒悟过来。那时他是一个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种非常易于受欺骗的情形几乎远近驰名。他只知靠别人而且绝对地依赖别人,所以他自己毫不费心思索。他那时在火车站的车道上做各种零碎的工作。
一个7月大热天的下午,位于山岩与河流之间的西岸车站热得就好像锅炉一样。有一个名叫比尔哥林斯的工头,叫麦卡罗去拿一点“红油”以备点灯之用。他说“红油”是在离那儿一里远的圆房子里。麦卡罗很恭敬地听了工头的话,便一心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务。到了圆房子里,他就向那里的人要“红油”。
“红油?”那里的职员十分奇怪地问,“做什么用的呢?”
“点灯用的。”麦卡罗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