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微型汽车的界定
微型汽车包括微型客车、微型轿车和微型载货汽车,其中微型客车指车长小于等于3500mm的客车,微型轿车指发动机排量小于等于1.0升的轿车,微型载货汽车指总质量小于等于1.8吨的载货汽车,这一分类是基于GB/T3730.1-1988(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标准的分类。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新的车型统计分类把汽车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这一分类是基于两个新的国家标准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和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3730.1-2001和GB/T15089-2001两个标准于2001年7月3日对外发布,2002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代替了原来的GB/T3730.1-1988和GB/T15089-1994标准。GB/T15089-2001主要用于类型认证,是类型认证各技术法规适用范围的依据;GB/T3730.1-2001是通用性分类,适用于一般概念、统计、牌照、保险、政府政策和管理的依据。
在大的汽车产品分类上,现行的车型统计分类基本与国际接轨,但在进一步的细分类上并不与国际上汽车的细分类一致,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国在车型细分上也没有统一标准,中国对乘用车和商用车之下的细分类充分考虑了自身汽车工业的特点,其中对微型汽车的分类与以前对其的分类不完全一致。从习惯上考虑,本书所指的微型汽车是指基于GB/T3730.1-1988分类标准而言的。
2.2微型汽车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的中国微型汽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发展初期相比,目前的中国微型汽车不论是在生产规模与能力上,还是在产品的品种与质量上,或是在技术水平与服务上均有极大提高,其市场地位日趋重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回顾其发展历程不但有助于理清其发展脉络,而且能为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从时间上对中国微型汽车的发展进行区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8~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迫使大批军工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一些企业开始引进微型汽车产品,进行测绘仿制,生产微型汽车。1978年安徽淮海机械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微型车,到1982年,中国微型汽车初步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能力。随后的几年中,不断有企业进入微型汽车行业。1990年,中国微型汽车产量为2.89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5.7%。这一阶段被称为中国微型汽车工业的创业阶段,各微型汽车生产厂家实行技术引进战略,通过引进日本铃木、大发、三菱和富士公司微型汽车技术,在进行消化吸收后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使得中国微型汽车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量到批量生产(沈阳,2000;朱欢欢,2008)。
(2)快速成长阶段(1991~1998年)
这一时期以数量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这一时期微车产量以年平均增长30%左右的速度增长,微型汽车年产量从1991年的6.95万辆增加到1998年的40.25万辆,远高于同期汽车行业12%的平均增幅,1998年微型汽车产量已占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一。以微型客车为例,从1991~1997年,其年产量的增长倍数是整个汽车市场的3倍多(钟冬,2000)。生产集中度快速提高,出现了长安、昌河、五菱、哈飞和天汽等几家规模较大的微型汽车生产企业,其产量已占全国微型车行业总产量的88.72%,微型汽车从行业“小字辈”跃升为市场的主力车种,成为拉动汽车增长的主要力量(沈阳,2000)。
(3)稳步发展阶段(1999~2003年)
1998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人民收入增加为微型汽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微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但由于微型汽车企业在前期的发展中主要考虑量的扩张而较少注重产品的技术进步,使得微型汽车与其他同类型较大排量的汽车相比在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从1999~2000年,全国先后有近百个城市陆续出台限制小排量汽车措施,如北京在1999年4月出台了限制小排量车的规定,上海在2000年5月也颁布了针对小排量车的限制规定(朱欢欢,2008)。在这一时期,也有企业抓住市场对符合环保要求、安全性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微型汽车需求增加这一机遇,积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松花江中意、松花江赛马、长安之星等,这些产品装有电喷发动机、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等(沈阳,2000)。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众多推力力量和阻碍力量对微型汽车的发展产生显着影响,微型汽车基本保持了与中国汽车工业同步增长的势头,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汽车工业平均水平,微型汽车市场对产品的技术进步提出了要求。
(4)增长波动阶段(2004年至今)
中国微型汽车进军国际市场使微型汽车获得了更多的市场空间。2004年11月12日,奇瑞与马来西亚ALADO公司在北京签署协议,全面授权马来西亚AIADO公司制造、组装、销售、进口代理奇瑞QQ微型轿车。2004年12月初,ALADO公司将以整车进口形式进口1万辆奇瑞QQ微型轿车,然后再按照分阶段计划逐渐转成散件组装(CKD)方式。如此,中国微型汽车不仅继续实现批量出口,而且微型轿车技术首次实现出口。由于中国的微型汽车在价格和成本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进军国际市场已成为一些微型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
微型汽车的替代品农用车受到限制给了微型汽车发展的机遇。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用车的限制政策,2004年5月1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10日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2005年对达不到欧I排放标准的农用车实行淘汰,2006年更是把农用车纳入汽车管理体系,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得农用车与微型汽车相比已没有竞争优势,进而促使了微型汽车的发展。
在这一期间,尽管对微型汽车而言有一些利好政策,但微型汽车的市场反映并不如意。2007年微型轿车市场持续负增长,小排量微型轿车市场急剧萎缩。2007年1季度,国内微型轿车销售同比减少9.66%;2007年上半年同比减少24.62%;到2007年下半年同比减少10%左右。2007年传统主流微型客车品种尽管在新产品推出以及价格策略方面都有所动作的情况下,依然没有走出低迷格局。微型轿车外部市场环境依然不容乐观,首先,2007年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在高油价以及国家不稳定的政策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大都暂停购车计划。其次,政府对车辆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欧Ⅲ标准在国内的逐渐推行,给自主品牌微型轿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姜湘南,2008)。
进入2008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私人购车比例大幅度提高;同时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了微型货车替代农用车的步伐。2008年1~4月,微型车市场发展平稳,客车生产40.1万辆,同比增长8.44%,销售42.04万辆,同比增长11.8%,微型货车的产销量同比增长率都在11%以上(张爱梅,2008)。
2.3微型汽车产销状况
微型客车广泛用于城市地区货物运输并兼顾载客,微型客车的多功能性以及国民经济增长使中国微型客车产量在市场需求的催化下逐年增长,1997~2007年中国微型客车产量分别从22.5万辆增加到99.8万辆,平均增长16.6%,但2003~2007年,整个微型客车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年均增长率只有10%左右。
2009年是我国微型客车行业大发展的一年,受“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的影响,微型客车市场出现“井喷”,产量达到200万辆,销量达到195万辆。
中国微型轿车销售量从2005年的32.5万辆增长到2009年的44万辆,增幅为年均12.6%,但2006年和2007年对增长几乎没有贡献,2007年还出现负增长,这与国内轿车行业的一片欣欣向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国内轿车行业各细分市场中,国内微型轿车行业产销增长率名列倒数第一位。
随着燃油税政策的推进,“计重收费”在2009年全面实施,微型货车也进入关键发展时期,我国微型货车市场2010年产销基本保持平衡,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将加大投入。因此,今后几年微型货车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