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一看,砍柴刀当然是越锋利越好,于是拿走了那块坑坑洼洼的铁,虽然早就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既然它可以砍柴,也就索性不去磨它了,结果越用越钝,三天下来,只砍了一担柴。
哥哥拿走了锋利的那块铁,弟弟就把鹅卵石似的铁拿走了,反复琢磨父亲的话,终于想明白了:父亲是让他把铁磨成刀,然后去砍柴。所以,他第一天一点柴也没砍,只是把刀子磨锋利了,但在第二天、第三天,他每天都砍了两担柴,结果获得了奖励。
感悟:
“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先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做起事来自然会又快又好。实践告诉我们:不要不做事,也不要只做事,要注意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以取笑别人为乐,其实是在玩弄自己
从前,有个相貌俊秀、文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本应有所成就,只因生性玩世不恭,经常做诗取笑别人,落得个充军发配的下场。
一日,才子来到大街,看见前面来了一位衣着华丽、如花似玉的姑娘,一时诗兴大发,遂吟道:“远见一姑娘,金莲三寸长,为何这般小……”
古时女子美不美,家世好不好,用脚的大小来衡量。这时,姑娘听到有人称赞自己“脚小”内心暗自高兴,随即停下脚步想听听接下的赞美,才子见状,顽性又起,接口说“横量”。
姑娘闻言,深深觉得自己被羞辱,一状告到衙门。
县太爷即将才子抓来审问始末。基于惜才,县太爷给才子一次机会,说若能在七步内作成好诗,且向姑娘赔罪,即无罪释放,否则便判狱收押。
才子闻言,觉得这实在太容易了!于是当堂走了三步随即吟道:“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县太爷名叫苏西坡),这坡比那坡……”
县太爷一生崇拜苏东坡,故取名苏西坡,而今有人将他与苏东坡相比,真是大喜过望,遂催促才子说:“下一句呢?”才子见状,顽性又起,答曰:“差多!”
县太爷闻言,自己比东坡差多,这等羞辱,怎能容忍!于是怒判:“充军襄阳!”这下子才子真是自食恶果了。
在充军押解当天,他舅舅前来送行。因为才子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抚养成人。舅父一见,心有不忍,悲从心来,落着泪对才子说:“平日告诉你讲话要讲该讲的话,勿贪玩!你偏不听,这下可好了,充军去襄阳!叫舅舅如何跟你死去的娘交代呢?”
这时,才子也后悔不已,声泪俱下,接着吟道:“充军到襄阳,见舅如见娘,两人双流泪……”
舅父闻言更是心疼地说:“瞧你这么优秀的人才,真是……唉!”
结果才子续接:“三行。”原来他舅舅是个独眼,一生最忌讳有人说他“独眼”。舅父一听,当场气晕。
感悟:
有的人以取笑别人为乐,这样的人即使是才华横溢,也不会受人欢迎,不但很容易得罪别人,还会惹祸上身。取笑别人,其实就是在玩弄自己。
过程和手段再重要,也不要忘记目的
有一次,某个寺庙要扩建殿堂,需要把院子里一棵珍贵的大树搬到别的地方去,于是方丈就命令两个徒弟去搬树。
两个和尚来到树边,就开始挖土移树。可是刚挖了一会儿,一个小和尚就对师兄说:“师兄啊,我这把铁镐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回来挖。”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太不巧了,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让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小和尚说:“菜刀怎么能行呢?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于是就拿着斧头去找铁匠。
铁匠说:“你看我的木炭刚烧完,没办法加热?”于是小和尚放下斧头,就去找山里烧炭的人。烧炭的说:“我已经好几天没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拉木头?”于是小和尚就又去找牛车。找到了赶车的车把式,车把式说:“前天我的牛生病了,现在拉不了车?”
就这样过了两天,师兄把树移走了,小和尚还没回来。他跑到山下一看,小和尚正提着几包草药往车把式家跑。他问小和尚:“你买草药做什么?”“给牛治病啊!”“为什么给牛治病?”“用牛车拉木头啊!”至于移树的事儿,小和尚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感悟:
有的人在做一件事情时,由于让方法、技巧、程序等问题占据了所有的心思,最后反而忘记了做这件事情的初衷。要知道,过程与手段再重要,也不要忘记目的。所以,对于目标,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
某些习惯一旦养成,再去改变它就会很难
有一位女子,出身于一个平常的家庭。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嫁了一个平常的丈夫,有一个平常的家。总之,她十分的平常。
忽然有一天,报纸大张旗鼓地招聘一名特型演员,演王妃。她的一位好心朋友替她寄去一张应聘照片,没想到,这个平常女子从此开始了她的“王妃”生涯。
她阅读了许多有关王妃的书,她细心揣摩王妃的每一缕心事,她一再重复王妃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
不像,不像,这不像,那也不像。导演、摄影师无比挑剔,一次又一次让她重来……
后来,这位平常女子已能驾轻就熟地扮演“王妃”了,进入角色已无需费多少时间。糟糕的是,她要想恢复到那个平常的自己却非常困难,有时要整整折腾一个晚上。每天早晨醒来,她必须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谁”,以防止毫无来由地对人颐指气使;在与善良的丈夫和活泼的女儿相处时,她必须一再告诫自己“我是谁”,以避免莫名其妙地对他们喜怒无常。
平常女子深有感触地对别人说:“一个享受过优厚待遇和至高尊崇的人,恢复平常实在是太难了。”说这话时,她仍然像个“王妃”。
感悟:
好的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好习惯可能还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坏的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没有益处的,有时一个坏习惯可能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习惯一旦养成,想改变起来会变得很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而且不要让某些不得已养成的不好的习惯影响我们。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旁观者的评价,是修正自身的一面镜子
很久以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二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的跑到了朋友家。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许多关于诗词书画方面的话题。他们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己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辞了朋友回家。
走着走着,不觉走到自家门口了,他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忽然,那狗又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说得很有道理。狗这时也不汪汪地叫了。
感悟:
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有了不同于寻常的改变,但却不一定会知道。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也不一定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有一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很多事情上,别人的看法和态度,其实就是我们修正自身的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会使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