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上有一种逻辑,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就是常说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还用上下翻转的三个点来证明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这种由A推导出B的逻辑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于是被一些悲观者所推崇,从而衍生了悲观观点,其中一条大意是说当麻烦A没有解决,则一定引起更大的麻烦B。
数学逻辑理论能证明其正确性,其前题是约定俗成的公理,比如说1加1等于2。而这种悲观理论不可能有这样的公理基础,自然也就没办法证明其理论的正确。
虽说如此,巴托他们所经历的就成了这一悲观逻辑理论的成功个案。
不但追兵越聚越多,而且对他们的战术打法也很熟悉了,并且对他们的人数也有了比较接近的估算,并且还形成了一个大包围。而巴托一行,经过长时间的持续作战,没有补给,没有救援,武器粮食所剩不多,战马也只是一人一匹,战士多负伤,总之人疲马困,情况不容乐观。
谁都知道,只有突围才有可能活命。然而突围免不了要与敌人锣对锣,鼓对鼓地对战,风险极大。
既然风险大,自然要好好谋划一番,才有成功的可能。顿兰特训时的战阵可以拿来用,而淳木又根据当时具体的情况稍作改动。巴托对淳木队长的决义表示强烈的不满,在淳木语重心长的劝导后,被强硬的打压,只能强制执行。
才刚缓了口气,淳木一行又在策马行军。不妙,前面与一面缓缓前行的人墙相遇,大吃一惊,只得立刻勒马,然后掉头就逃。
这儿可是宽敞的草原,无遮无拦的,敌方自然也发现他们了。这些狡猾的强盗太会逃跑了,见了自然要紧追,不能让其逃掉,于是吆喝着追了出来,就像围猎时发现猎物,大家争夺向前。
拖地长枪上捆绑上草把木枝,随着马匹奔跑,卷起滚滚风沙。有了这黄沙的遮掩,风沙后只见绰绰人影。
当大队人马穿过风沙,迎面而来的就是一个奇怪的大阵,一时之间还真有点不知所措。之前,大家都在拼骑术、箭术,突然之间,你骑兵换步战是怎么回事?这不是纯找死?!
整个大阵是由无数个五人编制的小阵构成,开战的时候,一人在后牵马,四人在前步战。而步战最讲阵势,人数最多,阵势就会越大。
敌人一时还有些反应不过来,就冲进了战阵,只听鸣镝一响,于是万箭齐发,箭如雨下。敌人自然损伤惨重,在人数悬殊不大的情况下,巴托他们自然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只可惜他们只有目前只有四百多人,敌人人数又太多,战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敌军冲到阵前,长枪马刀相互碰撞,火花四溅,血肉横飞。
在敌军穿过大阵后,淳木一行上马就跑。
按说在宽阔平坦的地方打伏击战,这是最糟糕的选择。在地域上讲,打伏击最好就是选两山夹一道的地方,然后摆上个口袋阵,然后把进入阵中的鱼虾蟹全面抹杀掉。如果一不小心进了条鲸鱼,那也是进可攻,退可守,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淳木选在这样的地方打伏击,就太不合理,不过他也有自己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