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没有人不关注货币,也离不开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从货币的定义来看,货币是商品,而且是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一特殊性也恰恰反映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交换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没有货币的。当时,人们需要的物品不多,想要哪样物品,就可以用自己拥有的物品直接去换。比如一个人狩猎时捕获了一只狼,但他却需要中草药,而另一个人恰好拥有中草药,他想获得肉类食品,于是这两个人直接交换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需要的物品越来越多,物物交换的方法逐渐无法适应人们频繁而大量的交换,于是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物品作为大家所公认的交换媒介,就像雅浦岛上被称为“费”的石头一样,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物品被作为货币使用,如法国人用兽皮,蒙古人用砖茶,印度原始居民用杏仁等。我国古代也曾用贝壳作为货币。
经过长年的淘汰和选择,在绝大多数社会里,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物品,作为交换中的固定媒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这种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朴素的金属学说。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大量的金属硬币的重量和体积给人们增添了很多麻烦。而且在金属货币的使用过程中,磨损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大量的黄金会在人们的手中,衣袋里,甚至钱柜中磨损掉。于是出现了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其实是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据调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出现在宋朝年间我国的四川地区,这种纸币在当时被人们称作“交子”。
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种纸币,纸币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换活动。
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有关货币的章节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货问题,而我们每天都碰到它。”可以看出,货币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极其复杂。
19世纪中叶英国的一位议员格莱顿曾经说过:“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可见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但这并不影响货币在交换中的基本职能。
经济学家给货币归纳出五大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交换过程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经常听人说:“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尺度”,这里的尺度指的是人们所认同并愿意执行的标准。货币的价值尺度也是如此,它是衡量某种商品价值量的标准,而这种价值量最终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买一件商品要花多少钱。正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流通手段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只有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才使得商品的交换有了可能。试想一下,如果货币只衡量了商品的价值,反映了商品的价格,但不在交换中流通,那么,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就是虚谈。
既然货币有如此重要的职能,各国无一例外地都把货币的发行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甚至有些特殊地区,还单独发行货币。
日常生活中,货币的职能也无处不在,它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而这每一次活动中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货币的两种职能。
每个人都知道手里的钱越多越好,金钱万能论也早已不再新鲜。虽然纸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但因为它有着货币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职能,所以备受追捧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