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存在,仅仅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吗?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存在的意义是否只为了追逐利润?现代的经济学家们,解释了经济学最“微观”、最经济的灵魂的问题——关于企业的问题,并由此引导企业改变了它的经营管理理念,走出了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世界上为什么有企业?在我们的地球上,每个小时都有新的企业成立,也有老的企业消亡。众所周知,企业是经济的微观细胞。那么,这个细胞为什么存在?它在当今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这曾经是很多代经济学家不能彻底解答的问题,最终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因为对企业的研究而改变经济学的进程,他名叫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
1937年,年仅27岁、默默无闻的科斯,写了一篇名为《企业的性质》的文章,在被好几家杂志拒绝以后,最后终于发表在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
在文章中,科斯慧眼独具地解释道:虽然企业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所有的人力物力,可是找货、比货、访价、议价等都要付出时间和体力,因此,成立一个常设性的公司(厂商),就可以减少或免去“利用市场”的成本。
在科斯之前,企业曾被经济学家当做看不懂的“黑箱”,而科斯揭开了企业的神秘面纱。
科斯提出了过去人们所忽略的“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如同“看不见的手”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力”。而科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发现了经济世界的“摩擦力”。一个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宛如自然界没有摩擦力一样,是不现实的。市场价格机制不可能在真空中运行,它必然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把这种“摩擦力”尽可能降低到最小。
起先,斯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之后20多年科斯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后,《企业的性质》才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此后几十年来,这篇文章已经成为经济学里最常被引用的论文之一。而科斯能在1991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篇文章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至于他的《企业的性质》到底有多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贺词虽然略显得过于学术化,但不失为一个中肯的评价:“通过对微观经济理论的扩展,罗纳德·科斯阐述了经济组织的产生原理,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他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法学、经济史和组织理论的发展,并且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科斯的成果是划时代的。
当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他已经白发苍苍,他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无比感慨地说:“当年我只有21岁,阳光从未停止照耀。”
将近60年后,自己早做得工作才受到褒奖,这样的经历,在经济学界并不仅仅是科斯一个人。这仿佛也在说明:伟大的理论被人接受,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斯科说,所谓的“公司”,它的作用就是将要素市场内化,避免了过多的市场交易。比如,公司要雇用员工,笔试、面试、录取员工需要成本,业务培训也需要成本,管理员工的劳动也需要成本,在一系列内化的过程中,事实上公司支付了“交易成本”,但这种成本,毕竟比员工“自由来去”成本要少得多。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而企业的出现只有一个原因:能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即企业存在的根源在于节约交易费用。
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科斯的弟子张五常,用一个更形象的说法解释了企业的性质,那就是香港人的“跑单帮”。
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有很多香港商人带着香港生产的衬衫样品,往返于美国和欧洲,从那里拿回大摞的订单。不过,他们没有自己的工厂,也不搞机器大生产,而是去写字间里向各家公司发订单,第二天再收上来。这些商人,被当地人称为“跑单帮”。
张五常认为,“跑单帮”其实就是企业的实质,甚至认为:“所谓企业,不过是一组节约交换成本的合同,而企业的成本就是监督这些合同执行的成本”。
经过学习上述两位经济学大师的观点,希望能对帮助您理解现代企业的实质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