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赖瑞回去向连长复命的时候,连长没有说什么,但显然很意外赖瑞把7项任务完成了。事后赖瑞回忆说,与时在有限的时间中,根本无暇为做不好的事情找借口,只能把每一分一秒去争取完成任务。
这就是两点“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的延伸,它让人明白,无论是学长还是老板,他只要结果,而不要听你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完不成任务。赖瑞从西点军校毕业后,留校担任战略策划,同时教授领导及道德课程。1993年退伍后担任艾尔学院校长至今。
西点军校不只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英,那四个“标准答案”上许多人受益终生。
独木桥/宏彦
一个住着几百户人家的村子被一条河隔开,在这条河上有一座独木桥。
几百年来,河东的人们都通过这座桥去河西种小麦,河西的人们也通过这座独桥到河东种西瓜。
由于桥面高,河水急,桥身窄,时不时有人掉下河去。
时间一长,怎么样在这座桥上行走就成了村民最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久而久之,过独木桥竟然演变成了当地的一项仪式,小孩启蒙,少年成年,都跟独木桥有关。
过独木桥成为当地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图腾,它是学问,它是修养,它是文化,它是道德,它是传统,它是历史,它是生活的全部。
人们对过桥的技能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什么慢步过桥式、什么疾走过桥式、什么跳舞过桥式、什么背麻袋过桥式、什么抱孩子过桥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过桥技能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姿势的美丑,成了评判一个人学问、道德与身份的唯一标准。
那些有女儿的人们也乐意跟那些过桥技能高的人家结亲。
与此相反,那些过桥技能低的人们受到了孤立,他们被当成白痴、疯子、懦夫和道德败坏者。
虽然人们是这样重视过桥技能的培养,村里所有的大人小孩也都掌握了过桥技能,然而遇到夜晚和风雨,还是有人失足从桥上落下,被湍急的河水卷走。
“咱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宽一点的桥呢?”
有一天,一个五岁的孩子这样问道。
“小孩子家,不许胡说,咱们祖祖辈辈都从这座桥上过的……”
他的父母把他的嘴捂住了,免得被邻居听见。
然而这个孩子的问题还是被村里所有的人知道了,他受到了人们的嘲笑。
好在嘲笑没能打垮这个孩子的意志。
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位着名的桥梁专家。
他没有被独木桥限制住,无论现实的独木桥,还是思维的独木桥。
病牛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
牛的悲哀/谢雨晴
一头勤劳的牛病倒了,主人很同情,也很难过。
病牛在主人的细心照料下,病情逐渐好转,备受感动!一天,看着主人的劳繁疲惫与万分辛苦,病牛实在于心不忍,于是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了一天的犁。
病牛的突然“康复”让主人欢喜万分。但事实上,病情却恶化了许多,然而为了主人高兴,也为给主人分担辛苦,病牛第二天又坚持着拉了一天犁。这主人竟没半点欢喜,反而有些怀疑:病牛其实很懒惰,装病,逃避工作,还白白让我照顾它?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主人决定让病牛继续拉犁。尽管病情又恶化了许多,病牛想:我是头勤劳的牛,如果今天不坚持下去,主人肯定会认为我不愿吃苦,懒惰,岂不是勤劳一生所得之美名毁于一旦吗?所以一定要坚持住!
侥幸,第三天坚持过去了!主人欣慰地想:这家伙果然是装病!幸好我聪明,早早识破了!这下可要狠狠地惩罚他。于是,病牛拉的犁更重了。然而病情却非常严重了,但是病牛想:主人也太不理解我了!唉,我只好再坚持下去,用行动来证明我的清白。
第四天,坚持!
每五天,坚持!
第六天,坚持!
第六天,终于,病牛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
这次彻底病入膏肓了!然而让病牛悲哀的是:主人不再同情他也不再难过,还说,“像这种东西,死了才好!”
成功属于那些勇敢面对挫折的人;成功属于那些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成功就在你的手中,它等待你去把它变为现实!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王艳艳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这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悲观的人总是看到事物的阴暗面,乐观的人总是能发现它阳光的一面。人生中难免会有挫折,关键是看你怎么看待它。悲观的人面对挫折灰心失落,一撅不振,认为是上帝在跟他作对;乐观的人把每一次挫折都看作一次磨练的机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所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有成功心态的人处处都能发现成功的力量。成功属于那些勇敢面对挫折的人;成功属于那些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成功就在你的手中,它等待你去把它变为现实!
人类永远也打败不了阿根廷蚂蚁,是它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阿根廷蚂蚁/感动
阿根廷蚂蚁,最早只生活在南美洲,这种黑色蚂蚁虽然身长只有3毫米,却是蚂蚁中攻击性最强的。而阿根廷蚂蚁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一般来说,不同蚁穴之间的蚂蚁常常要为争食物和领地发生战争,但不同蚁穴的阿根廷蚂蚁却可以结成“合作群体”,他们在相遇时从不打架,而是合并、合作,汇聚成更大的群体。
攻击性强、团队精神加之庞大的群体,让阿根廷蚂蚁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生存竞争优势,在瞬间之内,它们就可以将其他种类的蚁群全部灭掉。为了寻找食物,阿根廷蚂蚁军团要不停地运动,在行军的路上,阿根廷蚂蚁会吃掉与之遭遇的各种昆虫、蚯蚓以及其他种类的蚂蚁,它们饿急了,甚至能爬到树上围攻刚孵出来的小鸟。
通过来往于南、北美洲的货船,阿根廷蚂蚁来到了北美大陆,并向内地一路漫延。一路上,它们不仅消灭了所有的本地蚂蚁,并对当地的农作物产生了威胁。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开始从南美洲大量进口植物,没有想到,阿根廷蚂蚁竟然搭乘这些植物来到了欧洲,侵入了一些地中海气候的国家和地区。适宜的气候,让这些黑色的精灵大量繁衍生殖,并在不断地扩大领地,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相继出现了庞大的阿根廷蚁群,阿根廷蚂蚁党同伐异的特性,使这些地区本土的蚂蚁遭受了灭顶之灾,由于阿根廷蚂蚁的人侵,当地其他种类的蚂蚁90%已经消失。
不久,庞大的阿根廷蚁群又登陆英国,致使英国本土的34种蚂蚁随之灭绝。2004年,阿根廷蚂蚁出现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而且令人吃惊的是,出现在这里的阿根廷蚂蚁竟然再次发生了异地变异,彻底没有了同类斗争的脾气,它们自发起来一致对外,显示出极大的攻击性和侵略性。
阿根廷蚂蚁的入侵,使世界各地的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控制它们的数量,一些国家引入了蚂蚁中的杀手——火蚁与之相对抗,但协同合作的阿根廷蚂蚁很快击溃了这些强悍的火蚁。于是,人们又开始使用杀虫剂、诱杀等办法对付它们,但是,由于阿根廷蚂蚁数量庞大,行动一致,紧密团结,以致各种手段在它们面前统统败下阵来。
为了控制泛滥成灾的阿根廷蚂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态进化生物学教授苏西对阿根廷、巴西和人侵美国加州的35个蚁穴的阿根廷蚂蚁进行了分析,苏西教授发现,这些阿根廷蚂蚁的外骨骼上都存在互相“识别”的化学物质,而正是因为存在于所有阿根廷蚂蚁身体上的化学物质相同,所以,它们才不排斥对方,反而亲密无间。而只要将这些化学物质稍微改变就会使这些原本关系亲密的蚂蚁兄弟立刻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使原本和平的蚁群爆发致命的内战。于是,人类终于找到了打败阿根廷蚂蚁的方法。
如今,世界各地的阿根廷蚂蚁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在欣喜之余也会不禁对这种小生灵感叹不已,因为团结合作,它们无往不胜、所向披靡,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但是因为同类之间的自相残杀、相互争斗,它们一败涂地。可以这样说,人类永远也打败不了阿根廷蚂蚁,是它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其实,有许多时候,赠予也是一种经营之道。有舍有得,只有舍去,才能得到。
有舍才能有得/周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家才蓦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
购置一块土地吧,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还尚无分文;让世界各国筹资吧,牌子刚刚挂起,就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负面影响太大。况且,刚刚经历了二次大战的浩劫,各国政府都财政空虚,甚至许多国家的财政赤字都居高不下。在寸金寸土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土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个筹办国对此一筹莫展。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着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谈,果断决定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土地,并将这块土地无偿地赠予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同时,洛克菲勒家族还将毗连这块土地的大面积土地也一齐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当时,许多美国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委靡的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呀,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赠出,什么条件也没有。这条消息传出之后,美国许多财团老板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愚蠢至极!”并纷纷断言:“这样下去,要不了十年,着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着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一时间,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团。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捐赠之举的财团和商人们目瞪口呆。
其实,有许多时候,赠予也是一种经营之道。有舍有得,只有舍去,才能得到。在我们汉文化里,“赠予”二字听起来是把自己珍贵的东西拱手送给别人,而如果我们细细推敲,将“予”字按古文中的“我”来看,“赠予”却恰恰是“赠我”,“赠予别人”又何尝不是“赠给我自己”呢?
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老禅师的忠告/雨岩
老禅师带着徒儿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徒儿有些不情愿,噘着嘴嘟囔:“师傅,我们以后的口粮可全在这儿了。”老禅师打句佛语,问徒儿他们身上的银两和干粮共有多少。徒儿说:“干粮仅够三天,银两才化得五两白银。”老禅师颔首微笑道:“干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白银五两也不足以修缮一座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师徒已属幸哉。”说完,老禅师留下了三两白银和师徒二人两天的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一路上,老禅师见徒儿闷闷不乐,便道:“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是,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定要济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位后果然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筹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顿时号啕大哭。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人人都不想倒下去,只希望站起来。无意中,一个飞扬跋扈的姿态,便让所有旁观者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底牌在哪儿,水有多深——哦,原来那么浅。
原来那么浅/李碧华
一匹小斑马浸泡在水中。它悠闲而自在,完全没有觉察四处的危机。在岸边,有一头体积大它数倍的母狮正在窥伺。母狮没有贸然采取行动,不是因为没有把握,只是不知道水的深浅,所以静待良机去猎杀。
不久,小斑马满足地站起来了,几乎没伸个懒腰。是的,它犯了致命的错误,让岸边的敌人洞悉:哦,原来那么浅,只及你膝。母狮蓄锐出击,马上中的,啃咬着斑马的咽喉不放,并撕裂血肉,大快朵颐。母狮进餐,是在水中一个小浮岛上进行的。它并无意与同伴分食。
岸上来了些狮子,远视它吃得痛快,也馋涎大流。不过晚来了一点,又不敢轻举妄动,不知道水的深浅呀,所以没游过去抢食。
母狮死守并独吞食物,得意地尽情享用。一不小心,尸体掉进水里,它下水攫住,一站起来,群狮洞悉了:哦,原来那么浅,只及你膝。二话没说,一起下水拥上前。饥饿的狮子群,把母狮的晚餐抢走了,分享了。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