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京察舉劾並行疏
吳傑
奏為京察屆期。請 旨申嚴舊典。舉劾並行。以昭覈實。仰祈 聖鑒事。伏思京察為三載考績。與外省大計。武職軍政。黜陟攸關。實 朝廷進退人才之鉅典。乃大計軍政。皆有舉有劾。而近年六部辦理京察。除保舉一等數員外。其餘無問賢否。概列二等。間有三等數人。仍准留任。臣愚以為六部者。天下庶政之所自出。各堂官事務繁劇。每遇案件到部。豈能囗觀盡識。其准駮出入。悉由司員主稿。苟非操守清廉。通達治體。外省有應舉行者。或拘牽苛細。而當准者不准。其稍近獘。混者又或草率遷就。而當駮者不駮。得失之間。所關尤鉅。且今日之督撫藩臬。即昔日曾任京職者居多。今日督撫所保之道府各員。又昔日由京職外用。且曾任部員者居多。是今日部員之賢否。又係他日外省人才之盛衰。伏查道光四年七月。刑部司員恩德於侯際清案內撞騙多金。奉 旨以該員保列一等。特將原保之堂官議處在案。 聖諭諄諄誥誡。不啻至再至三。乃五年京察。仍有保列一等之安志。在坐糧廳任內骫法營私。是奉行諸臣。尚未能仰體 聖意。夫所舉既不能無濫。所劾必失之益寬。抑思有舉有劾。即古之黜陟幽明。所以使賢者知勸。不肖者知懲。新進中材。咸知勉於賢而儆於不肖。若如近年辦理京察。六法不施。一概留任。有勸無懲。賢能者以為例有登進。不肖者以為例無放斥。而中材之尸位素餐者。亦恬不知恥。不思有所振作。於吏治人心。大有關係。明年係舉行京察之歲。就臣管見。謹擬二條。敬為我 皇上陳之。一查京察條例。一二等以外。三等停升。其應去官員。照六法例注考議處。是考績之典。本非專為保舉而設。何以近年辦理。麗於六法者。概不一見。如謂隨時甄別。不待三年。則如刑部辦理侯際清之案。工部私竊硝磺之案。司員徇利營私。屢經發覺。該堂官又未有先事糾參者。且京察定例。守謹而才政俱平。及才長政勤而守平者。已應列為三等。在各部堂官受 恩深重。自不敢一味瞻徇。惟於司員之科甲出身者。或因其年格較深。不無顧惜。因而捐班雜項。亦予優容。試思名器至重。豈為貧老而設。庶司至繁。豈任庸劣久玷。至有虛縻廩粟。而終歲未嘗到署。或常川在署。而案件全不留心。或文理未能通曉。或奔走僅事趨承。此等人員。留之徒滋囗食。更有浮躁不謹。屢經記過。徇庇書役。聲名平常。此等人員。留之且恐誤公。如謂人才難得。未可以一眚廢棄。應請 敕下部臣。於該員平日居心。及所辦之事。辨其過失之公私。因公者尚可姑容。以策後效。涉私者斷無遷就。何用包荒。如此。則吏治庶幾責實矣。一查近日多有不勝外任選用部員者。緣該員服官外省。雖未能稱職。而部司政務。皆係公同辦理。較之外任惟本員一人專主者。其事權既分。其責備亦可稍寬。然如初任未諳吏事。及守謹而才不足者。藉可於部務觀摩。冀資造就。若歷任繁劇。聲名平常。祇因劣蹟未彰。幸免革廢。一旦置之政事之地。復任戀棧。其於內外例案。較多熟悉。誠恐串通胥吏。流獘益滋。且既為公論所擯。彼自知遷轉無階。更難望其振作。應請 敕下部臣。於外任改部人員。加意察看。其知愧知奮。勤慎在公者。照常供職外。如有始終怙習不悛。及精力衰頹。辦事遲鈍者。該堂官權其輕重。分別黜懲。毋稍為之姑息。以致貽誤公事。如此。則人心庶幾務實矣。以上二條。申明舊章。釐剔錮習。懲而知勸。嚴以濟寬。舉錯必覈公平。嫌怨勿存私見。則聯常彌肅。趨向日端。似於吏治人心。較有裨益。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訓示。
請申明京察舊章責成樞臣疏光緒七年
禮部侍郎寶廷
竊本年又屆京察之期。十月間有 旨通諭部院各衙門。諄諄訓誡。仰見 聖朝澄敘官方至意。然而臣竊以為諸臣仍將視為故事具文。何也。積獘已深。非空言所能改變也。近年風氣。日壞一日。每屆京察。堂司各官。上下營營。舉國若狂。瞻徇情面。猶獘之輕者。賄賂潛行。恐亦未必無之。不論才守。不論資格。並不論例案。不論文理。所保非貴近子弟。即浮華少年。但藉當差勤奮一語。掩飾耳目。其實平時點派差使。大半由請託而來。豫為一等地步。並非熟悉部務。實有勤勞。以黜陟幽明之大典。作攀援勢利之捷徑。舉不能公。劾豈能嚴。浮躁不謹之員。所在皆有。此輩皆善營求。每為堂官所喜。不惟不劾。且欲舉之。歷屆京察所保才長政勤者。半是此類。又安望舉劾盡當哉。夫守之清濁。曖昧不易知也。才之真偽。倉卒不易見也。而資格之淺深。例案之生熟。文理之明昧。則易知易見也。居今之世。內外大臣求才守兼優者能有幾人。何況司員。今之所謂才者。不過奔走勤應對捷耳。若此者。何足為才。且每無守。習俗移人。人才難得。漢司員例案文理。尚不至不諳。而氣節操守。未必盡能剛正。滿司員則例案未必盡明。文理或甚至不通。守清尚許有人。才長殊不易覯。方今滿漢司員中。求才守俱平者。已未能多得。又何論兼優乎。伏讀嘉慶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二十年十一月初二日 聖諭。咸豐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十九日 硃諭。諄諄戒飭。以資格例案文理為言。仰繹 聖訓。蓋知積獘已深。非旦夕所能挽回。任缺勿濫。徒託空言。有舉無劾。已成錮習。全材難得。與其求全責備。適至以偽亂真。不如核實節取。可收得人之效。今欲整飭京察。非詳細申明舊章。嚴定處分。責成樞臣認真考察不可。伏乞再降 嚴旨。通諭各衙門堂官。恪遵歷次 聖訓。以為考察。各備一冊。密識賢否。公議同覽。用憑舉劾。首取猷守兼優之員。以備擢用。如不可得。則取資格較久謹厚樸實之員。資格過淺者。苟非才猷特出。不許藉口差使。遽行濫保。文理不通例案不明之員。不許濫保。貌似有才輕浮澆薄之員。尤不許濫保。如有此等獘端。一經察出。或被參奏。即謹遵 聖訓。照例實降不貸。聞近來京察。堂官多不備冊密識。應令京察後。將冊封送軍機處備查。以觀各堂官棄取之公私偏正。 皇上正在沖齡。 皇太后垂簾聽政。保一等者。開門之後。雖有引見可覘其年力。 召見可考其語言。而俄頃之閒。豈能考察詳細。其應劾不劾者。更無從周知。當責成樞臣。博採時論。秉公考察。乞 飭下樞臣。將保列一等司員。分日傳至。詳加驗看詰問。如有不符。即參奏撤銷一等。原保堂官。謹遵 聖訓。照例實降。如此核實舉劾。認真考察。庶有忌憚。少除積獘。不敢視為故事具文矣。然而此猶其小焉者也。部院之京察。不可不公不嚴。內外大員之京察。豈獨可不公不嚴。甄別之權。雖 皇太后 皇上操之。而實樞臣替之。劾一不職司員。不如劾一不職大員。臣竊恐瞻徇情面之獘。不專在各部院堂官矣。樞臣果能精白乃心。破除情面。不特能考察各部院司員之賢否。並能考察內外大臣之賢否。
若夫不免瞻徇。無論不能察出也。縱使察出。亦不能秉公甄別。試問上屆各部院京察。果皆公且嚴。乎內外大臣京察。果皆公且嚴乎。各部院瞻徇之獘。果皆察出乎。所察出者。果皆嚴辦乎。是樞臣先以京察為故事具文矣。又何責於各部院堂官乎。更乞 嚴飭樞臣。豫將內外大臣。才守聲名。孰優孰劣。孰當舉。孰當劾。孰當照舊供職。秉公詳察。開單進呈。毋得瞻徇庇護。應劾不劾。尤不得徒以衰老無過。與官職較小者。休致數員塞責。如不公不嚴。經人糾參。惟樞臣是問。而考察樞臣之功過。則在 皇太后與 皇上。樞臣夙夜在公。均有微勞。而其中優劣。亦頗不同。若無所區別。概予議敘。是 朝廷先以京察為故事具文矣。何以倡率囗下乎。是在 聖明獨斷。非臣下所敢妄參也。
請整頓八旗人才疏光緒八年
寶廷
竊維 本朝制度。滿漢並用。從前八旗人才輩出。凡漢員所不能辦者。滿員往往轉能有功。今則大異於昔矣。夫外省尚可不分滿漢。京官滿漢並列。不能通融。合十八省漢人而取之。猶未必人盡稱職。旗人之數。不敵一府。亦必勉強備員。豈免濫竽之誚。此時如此。日後可知。近年八旗文風。未見大遜於前。何以消乏如此。推原其故。一由於官學廢弛教育無法。雖不乏讀書應試之人。而專攻舉業。所學皆非所用。一由於開捐以來進身太易。捐一筆帖式。謀入檔房。但能奔走攀援。雖目僅識丁。不十年即可富貴。縱有聰明可造之材沾染陋習。亦漸趨於輕浮卑佞。故有謂檔房為汨人之淵。語雖近激。非過論也。今欲培八旗人才。必自整頓官學與筆帖式始。整頓官學。前已有 旨交議。至筆帖式。則尤不可緩之圖。八旗就此途者。較他途為尤多。必當急加整頓。整頓如何。惟教之習例而已。查考試筆帖式。定制極嚴。今則槍替傳遞。無獘不有。清理非易。既未能遽清其源。似不可不亟疏其流。近來堂官視筆帖式如吏役。往往不整頓。即有心整頓者。亦不過嚴考察。勤簿冊。就令筆帖式日日到署。迎送堂官。所習仍奔走伺候。於公事何益乎。於筆帖式何益乎。是仍導之為輕浮為卑佞也。考試難於核實。不如核之於到部。擬仿外省分發佐雜佐貳到省考試之法。變通試之。凡筆帖式到部。不論實缺候補捐納考取。一律試以滿漢文。必大致通順。方准作為到部。其太荒謬者駮回。令自學習三年。再赴部考試。如仍不通。仍駮回。學習一年。再赴部考試。必能通順。方准留部學習。三年期滿奏留。亦必遵例認真甄別。不准虛應故事。如到署考試。與奏留甄別不認真者。堂官以瞻徇論。各部立學例館。擇司員之深於例者。派充教習。不分滿漢。合一署筆帖式。皆使習例。漢文淺者。先教之習漢文。每月堂官考之。分別優劣。每季再考。年終大考。優者酌予烏布。劣者酌開烏布。三年京察。以例案之生熟。並差使之勤惰。分別等第。題升主事。其不願習例者。縱繙繹精通。差使奮勉。雖保一等。但送別項差使。不准題升主事。主事者。員外郎郎中之階。行將主稿掌印。安有不通例案。而克勝任者。近來滿司員中。半皆備員。公事但恃漢員與書吏主持。不習例故也。聞直隸按察使剛毅在部時。專心習例。從學甚多。及官外任。甚有政聲。則習例之效也。果能認真習例。不十年。六部當添許多幹練滿員。異日府道封疆。何至有乏材之患哉。或謂滿之有筆帖式。如漢之有書吏。無須習例。但重滿文。夫使終身但為此官。固不必深求。如欲為司員。則不可不習例矣。而況積資累俸。內可以正揆席。外可以領兼圻乎。習之之法。某司行走。即習某司之例。異日精通。即可掌某司印。主某司稿。如才力有餘。願兼習者聽之。其限於才力。不願習例者亦聽之。或慮因此恐有繙繹廢弛之獘。不知漢文不通。未有能通滿文者。從前筆帖式重滿文者。恐其求工文詞。而致荒滿文。非謂不必通漢文。不必諳例案也。今責以通漢文。諳例案。則曰吾習滿文。及考以滿文。則又全不通曉。竊不知其何所習也。三年考試之法具在。但能認真甄別。又何慮繙繹之廢弛乎。
伏讀乾隆二十九年 聖諭。近聞各部院辦事惟司員說堂畫稿而各司筆帖式經年不得常見堂官其所熟悉者不過跟班數人而已筆帖式將來俱可陞用司員若該堂官未經謀面遇有保題陞用之處止以司官之言為憑於理未協該堂官自應於筆帖式內留心察看遇有堪以造就尚能辦事者時加訓勉以期有成等因欽此。又伏讀雍正五年 聖諭。各衙門筆帖式俱係辦事將來陞用堂司之人雖經考取必當慎重揀選人材補用方於部務有益等因欽此。仰見 列聖培養人材至意。足徵筆帖式非但當習滿文。而必講求部務矣。夫造就之方揀選之法。亦惟是教之習例。而別其能習不能習而已。八旗人才。所關甚大。培養之要。在此二者。而筆帖式積習過深。尤當亟加整頓。伏乞 飭軍機大臣詳酌妥議。斷自 聖衷。如可采擇。即乞 嚴飭實力施行。不許虛應故事。似毋庸更下部議。六部堂官。差務殷繁。多此一舉。未免更增勞劇。然諸臣皆受 國厚恩。滿員固當以培植後進為己任。即漢員亦不至有膜視之心。想皆以是說為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