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尤云。盖谓不独血结于下。而亦热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虽去而热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均为血药。仲景取之者。盖将一举而两得之欤。此解不可从。李注似允当。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原注)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脉经作妇人产得风。心下闷。作心下坚。徐沈作产后中风续续。)(徐)此段言产后中风。迁延不愈。而表里杂见者。仍当去其风也。谓中风之轻者。数十日不解。似乎不可责表。然头疼恶寒汗出。时有热。皆表证也。心下闷干呕。太阳之邪欲内入。而内不受也。今阳旦证仍在。阳旦汤何不可与。而因循以致误也。
案阳旦汤。徐沈尤金鉴。为桂枝汤加黄芩。而魏则据伤寒论证象阳旦条。为桂枝加附子。并误。唯程根据原注为是。
张氏医通云。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表里之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喘而。千金。作喘气。头痛。圣济。作头目昏痛。)(尤)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
(沈)产后最易变为柔痉。故发热头痛。虽属太阳表证。恐隐痉病之机。所以方后云。颈项强。加大附子一枚。
案金鉴云。产后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之三字。始与方合。若无此三字。则人参附子。施之于中风发热可乎。而又以竹叶命名者。何所谓也。且方内有颈项强用大附子之文。
本篇有证无方。则可知必有脱简。此注恐非。是方盖防发痉之渐。若至直发痉。则难奏效也。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千金作一握) 葛根(三两) 防风(案千金用二两) 桔梗 桂枝人参 甘草(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附子(一枚炮活人书不用)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千金。分上。有去滓二字。无一枚以下十二字。前。赵本作煎。徐注豆大下云。该是入字。案据徐则豆下句。)(程)产后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今证中未至背反张。而发热面赤头痛。亦风痉之渐。故用竹叶主风痉。防风治内痉。葛根治刚 。桂枝治柔痉。生姜散风邪。桔梗除风痹。辛以散之之剂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佐人参以固卫。附子以温经。甘草以和诸药。大枣以助十二经。
同诸风剂。则发中有补。为产后中风之大剂也。颈项强急。痉病也。加附子以散寒。呕者。风拥气逆也。加半夏以散逆。
张氏医通云。此桂枝汤。去芍药。加竹叶葛防桔梗人参。
因方后所加附子向来混入方内。案医通。载本方。去附子。盖本于活人书。
又云。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
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呕。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药。旧本作如豆大。今如徐忠可驳正。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乳。脉经。作产。)(程)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产后则血气虚。而胃气逆。故烦乱呕逆。
(尤)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
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
案乳中。盖在草蓐之谓。故脉经作产中。而沈云。乳者乳子之妇也。魏云。乳即血也。初产血虚。
沈云。乳下。当有闭字。谓乳闭而不通也。金鉴云。此条文义证药未详。张璐云。乳中虚。言乳哺而乳汁去多。并误。
竹皮大丸方(活人云。治虚烦。载之于丈夫诸方中。)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活人书。柏实。作枳实。
(程)竹茹甘寒。以除呕 。石膏辛寒。以除烦逆。白薇咸寒。以治狂惑邪气。夫寒则泥膈。佐桂枝以宣导。寒则伤胃。佐甘草以和中。有热倍白薇。白薇咸寒。能除热也。
烦喘。加柏实。柏实辛平。能治喘也。用枣肉为丸者。统和诸药。以安中益气也。
武氏济阴纲目云。中虚不可用石膏。烦乱不可用桂枝。此方以甘草七分。配众药六分。又以枣肉为丸。
仍以一丸饮下。可想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仍饮服者。尤虑夫虚虚之祸耳。用是方者亦当深省。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脉经。作热痢重下新产虚极。千金。利虚间。有兼字。)(尤)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汤。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案金鉴云。此条文义证药不合。不释。盖以其虚极而用苦寒之品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千金。名白头翁汤。)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案千金各二两) 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张氏医通云。伤寒厥阴证。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汤。苦寒治热。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故加阿胶甘草。然下利血滞也。古人云。血行则利自止。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千金。烦者。作烦热。)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千金。二两上。有各字。)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千金。六升下有去滓二字。)(徐)在草蓐。是未离产所也。自发露得风。是揭盖衣被。稍有不慎而暂感也。产后阴虚。四肢在亡血之后。阳气独盛。又得微风。则苦烦热。然表多则上入而头痛。当以上焦为重。故主小柴胡和解。若从下受之。而湿热结于下。则必生虫。头不痛。故以黄芩消热为君。苦参去风杀虫为臣。
而以地黄补其元阴为佐。曰多吐下虫。谓虫得苦参。必不安。其上出下出。故未可知也。
案别录云。苦参除伏热。本方所用。盖不在杀虫。当考千金伤寒杂治门。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千金。刺作 。中急作拘急。无摩字。宜作方。)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千金作五两) 生姜(三两千金作六两) 甘草(五两) 大枣(十二枚千金作十八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 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案内衄。千金作内竭。非也。千金翼。与本条同。巢源云。吐血有三种。一日内衄。
出血如鼻衄。但不从鼻孔出。或去数升。乃至斛。是也。若无生姜以下。千金无。)(沈)产后体虽无病。血海必虚。若中气充实。气血虽虚。易能恢复。或后天不能生血。充于血海。
则见虚羸不足。但血海虚。而经络之虚。是不待言。因气血不利。而瘀则腹中刺痛不止。冲任督带内虚。则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脾冒气虚。则吸吸少气。不能食饮。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加当归欲补血之功居多。若大虚加胶饴。峻补脾胃。而生气血。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乃血海真阴大亏。故加地黄阿胶以培之。方后云。无生姜。以干姜代之。乃温补之中。兼引血药入血分生血。其义更妙。
张氏医通云。按此即黄 建中之变法。彼用黄 。以助外卫之阳。此用当归。以调内营之血。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芍药汤。治产后苦腹少痛方。
即小建中汤。用胶饴八两。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来。伤寒论。太阳下编。作得。断下。有者字。)(程)妇人伤寒中风。六经传变治例。与男子同法。唯经水适来适断。热入血室。与夫胎前产后。崩漏带下。则治有殊也。妇人经行之际。当血弱气尽之时。邪气因入血室。与正气相搏。则经为之断。血为之结也。血结则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与小柴胡解表里。而散血室之邪热。
(尤)仲景单用小柴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乍结之血自行耳。(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以下二条同。)许氏本事方。小柴胡加地黄汤。治妇人室女。伤寒发热。
或发寒热。经水适来。或适断。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亦治产后恶露方来。忽尔断绝。
即于小柴胡汤。加生干地黄。
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寒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发作有时。此名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予急以一呷散投之。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一呷散。大天南星一味。选腊辰日制。详见于本书。)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脉经注。二焦字疑。)(程)伤寒发热。又值经水适来之时。则寒邪乘虚而入。搏于血室。夫邪去阳入阴。则昼日明了。阴被其邪。故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也。无者。禁止之辞。犯胃气以禁下言也。上二焦以禁汗吐言也。今邪在血室中。则非汗吐下所宜矣。上章以往来寒热如疟。故用小柴胡。以解其邪。下章以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章则无上下二证。似待其经行血去。邪热得以随血出而解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
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太阳下编。得下。有之字。)(程)发热恶寒。则风邪在表。未入于里。值经水适来。至七八日。则邪热乘虚而内入。入则表证罢。
故脉迟身凉和也。胸胁者。肝之部分。灵枢经曰。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其正经。则布胁肋。以肝藏血。邪入血室。故令胸胁满。如结胸状也。肝藏魂。热搏于阴。故令谵语也。
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其实。
许氏本事方云。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医者不识。用补血调气药。涵养数日。遂成血结胸。或劝用前药。
予曰。小柴胡用已迟。不可行也。无已则有一焉。刺期门穴斯可矣。予不能针。请善针者治之。如言而愈。
或者问曰。热入血室。何为而成结胸也。予曰。邪气传入经络。与正气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而入血室。血为邪迫。上入肝经。肝受邪则谵语。而见鬼。复入膻中。则血结于胸也。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水当养于木。血当养于肝也。方未受孕。则下行以为月水。既妊娠。则中蓄之以养胎。及已产。则上壅之以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故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活人书。海蛤散。治血结胸。(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详伤寒论辑义阳明篇。者。太阳中篇。作则。)(尤)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盖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不必乘经水之来。而后热得入之。故彼为血去而热入。此为热入而血下也。但头汗出者。阳通而闭在阴也。此虽阳明之热。
而传入血室。则仍属肝家。故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 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脔。脉经作腐。)(尤)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
(鉴)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浓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巢源云。咽中如炙肉脔者。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
半夏浓朴汤方((原注)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案今本。肉下。有脔字。)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赵作二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千金云一方无干苏叶生姜)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