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或说,孔子也谈过“善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邢昺疏:“善人,即君子也。”“君子”在《老子》中只是偶尔出现,在《论语》中倒常用,为何孔子不直接用“君子”?孔子怎么会说自己没有见过“君子”呢?倒是《朱子语类》中,朱熹夫子对“善人”作过一番解释。《论语》中有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朱熹对此解释道:所谓善人者,是天资浑然一个好人,他资质至善而无恶,即“可欲之谓善”,他所行底事,自然皆善,不消得按本子,自不至于恶。若是常人,不依本子便不能尽善流而为恶。但他既天资之善,故不必循涂守辙,行之皆善。却能只是如此而无学,故不能入学入阃室。朱子称“善人”是天资浑然一好人,也就是老子所言的未经加工之朴,相当于他的“婴儿”。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受过污染,全靠天资之善,所行不假成法而暗合于道。朱子显然是读过《老子》的。接下来,他还对“黄老之道”作了评论:缘黄老之术,凡事都先退一著做,教人不防他,到得逼近利害,也便不让别人,宁可我杀了你,也不容你杀了我。他术多是如此。这显然是对老子的曲解,或许,黄老之道已离老子远矣。奇怪的是,朱子说的这种天资浑然一好人,孔子却说没见过。这只能说明朱子也错解了“善人”。
再说“师”“资”。一般学者都理解为同义,即老师。然而,这显然与下文不合。下文讲“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如果都是作“老师”解,那等于重复。老子不为也。
还有人把“师”“资”分别解作“老师”和“资源”,就字解字。那么,按他们的理解,“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资源。这同样让人莫明其妙。
其实,要正确理解“善人”“不善人”“师”“资”,必须把握本章的主旨,即充分遵循大道自然的原则,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材。其实,一些学者已经明白到这一点,然而,在解释的时候,他们又没有紧扣这个主旨来。
那么,要怎样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材呢?老子的意思是,要善假于人,善假于物,遵从人的天性和物的本性,方能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材,也才可能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以筹策等等。
记住,圣人之所以能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材,就是善求人求物,而不是善救人、救物。那么,可以推知,“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是紧承上面而来的,“故”字很重要,不可视而不见。而“善人,善人之师”,两个善人意思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善人”,应当是“善求人”,漏了一“求”字;后一个“善人”,是指普通百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于求人,则可以称得上是百姓的榜样(老师),不善于求人,则是百姓的学生。师资,还有师徒之义。这个“求”当解为依靠。引申为依靠、顺从人的天性。善于依靠人的自然天性,做到人无弃人的,才是以老百姓为师,以道为师,老百姓才把他视为榜样,效法他;不善于依靠人的自然天性,不能做到人无弃人的,老百姓会视之为徒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尊重老百姓的人,老百姓也就不会爱护他。就是说,不以老百姓为师,不以道为师的人,老百姓也不会爱你这个徒弟。
“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帛书本作“唯知乎大迷,是谓要妙”。唯字比虽字好。仅仅是凭个人的智慧,终究也会大迷大惑的,这才是要害所在。
本章中老子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顺乎自然大道,顺应人和万物的本性,方可做到人无弃人,物无弃材。不要凭藉着个人的才智,去充当“救世主”,而要充分发挥所有人的天性,利用万物的本性,掌握自然(天道)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否则,一个人的才智再强,也会迷失也会困惑。落实到人事、政事方面,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善人之道”,《孟子·公孙丑上》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核心提示】
人生何必论短长,只须问自己:你是归人,还是过客?
平淡如归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今本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帛书本)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楚简本)
世人大都有耳目口腹之欲,可老子一直告诫我们,人要有大欲望。大欲望才会有大气象,大境界。本章,老子就是从此发微。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一种大气象,大境界,老子常常用大象一词来表示形容他心目中的大道,如大象无形。执大象就是坚守大道之意。那么,天下人都会向往、归附。
往而不害,安平太。往,往归大道,不害,没有危害。安,内心安宁,平,内心平和,太,通“泰”,心境通泰。人们往归大道,就会有安全感,便能做到内心安宁、平和,心境通泰。
乐与饵,过客止。乐,音乐,古代的乐是礼乐并立,包括一整套歌曲、器乐、舞蹈,是很重要的娱乐庆赏方式,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之一。饵,糕饼,即色香诱人的酒肉宴赏食物,乐与饵,泛指声色口腹之欲。过路之客都情不自禁地止步。这是说声色口腹之欲对人们的吸引力。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口,即出于口,用言语表达形容出来。淡乎其无味,平淡无味。既,完,尽。视之不足见,有的人释为,看也看不见。不妥,因为虽然“大象无形”,但既然呈现出一种大象,而且天下人都前往归附,就表明这种大象是可以看得见的。所谓“无形”,只能意味着没有具体的确定的形状。马叙伦说得非常好,他说,视之不足见,是看上去不足以悦人之目;听之不足闻,是听起来不足以娱人之耳;然用之却不可穷尽。
两相对比,道虽然不能像悦耳的音乐、可口的食物那样引诱人,大道显发为言语,往往平淡无味。但是谁能保持着大道的宏大气象,天下的人都会前去归服。把握住了道的阔大气象,就可以行遍天下,影响天下。
人的一生小一点说,不就是讲究一个“安、平、泰”吗?大一点说,不就是希求一种宏大气象和境界吗?那么,选择道,就是选择安宁,选择平坦,选择道,就是选择通达,而不是热烈!人的一生不要只想做一个过客,而要做一个归人。过客无非是为了欣赏一下一路的美景美色奇花异草,品味一下特色的美食美味,领略一下奇异的风俗、赏心悦目的歌舞,但人生决不能如过客,把天地当作一逆旅,萍踪无寄,漂到哪里算哪里。人生要像归人,想想你归家的心情,想想你归家的情景,人生原来那么美妙,人生原来那么温馨。也许归来很平淡,但是平淡中透露着真切的人生,平淡中蕴藏着通透的魔力。不必苦苦挣扎,不必艰难求索,拥有了道,就像拥有一个家,拥有了道,就可以拥有天下。大道理一定平凡无奇,但平凡无奇可不一定是大道理!面对无形的大道,恢宏的大道,不必多所揣度,要如理实在;是怎样就怎样,还自己一个明白!想想你是归人,还是过客吧。
【核心提示】
“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钟。”真正的德性就如同藏在山间的宝贝。
三宝全身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今本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肖)。若宵(肖),细久矣。我恒有三葆(宝),之一曰兹(慈),二曰检(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兹(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如)以兹(慈)垣卫之。(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