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气死的。民间有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历史上,直接被气死的人可能不多。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把周瑜给气死了,固然是小说家言;两军阵前,诸葛亮一顿痛骂,把老司徒王朗给气得从马背上掉下来,同样也是小说家言。但是,从这些小说家言也可以看出,人能被气死,已是一种普遍共识。气则生病,病则不医,不医则死,所以天下被间接气死的大有人在!
然而,生气还是不生气,真是个问题。
首先,生气是个问题。清人闫敬铭写过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弃。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寥寥七十个字,把生气的弊端阐述得明明白白。生气必然要怒。人在发怒时,呼吸加快,肺泡扩张,耗氧量大,肝糖原大量损失,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强烈,周身处于正常生理机能的失控状态,犹如决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茶不思来饭无味,通宵达旦不入睡。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遭受重大的创伤或打击,即使心理上平衡调整很好,大约也要损寿命一年,如果恼怒超过半年不解,大约要缩短两到三年。所以说,不惟色字头上一把刀,气也是杀人之刀,杀人于无形。有哲人说,生气是拿他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有理有理!
然而,不生气也是个问题。阿Q被人打被人骂,不生气,被称为“精神胜利法”,中国人的劣根性。台湾文化辣女龙应台就有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似乎在主张生气:“就因为你不生气,你退让,你忍耐,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大破烂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团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说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品。”
是啊,人生能招致自己生气的事儿太多了。生气不好,不生气也不好。那到底怎么办?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有!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很有效的不生气法,然而,那些出自经验之谈,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驱除生气的恶魔。
其实,首要的问题是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生气是不自爱的表现,不快乐是生气的源头,而心态不好,又是不快乐的根源。
人生不可能没有气。气是生命的表征,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则为死。”后世道教提出“养生之道,安身养气,不欲喜怒也”,这“气”,就是所谓“元气”,这个元气不仅是宇宙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本原,也是人的根本所在,而它又是由阴阳二气相交而成的。这一思想源于老子恬淡自然、抱全守真、清心寡欲、专气致柔的思想。人生需要的就是这股元气,要的决不是他生的闲气。
所以,生气还是不生气,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人要有一股气,生气,指的是养就一股浩然之气。不生气,就是不要滋生脱离自然大道生命本源之闲气、浊气。
常常听到人们感慨: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是满意度、幸福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快乐却越来越少;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远;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我们的寂寞却越来越浓……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不少人在苦苦思索。
我觉得恐怕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心态!很多人常感慨命运对其不公,可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在其《道德箴言录》中说:“命运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一切,都由我们的心情来确定价格。”有什么样的心态,才有什么样的心情。正是“命运和情绪统治着世界。”
我到一些党政机关讲学,也常常听到人们抱怨:我太年轻了,所以我无法成功;我年纪太大了,所以我成功的机会过去了;我是女人,所以我无法成功;我学历不高,所以我无法成功;我个性太强,所以没有办法。这些都属于一种自闭型心态,它流露出来的是畏难、自卑情绪,应该说来是当前最典型的心态之一。还有的人则说:领导不喜欢我,我干嘛要拼命做;我没有靠山,我怎么做也是白做;这世道(领导)太不公了,我不想做,那些明显能力、贡献都不如我的都升了;我这辈子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就这么样了……这属于一种怀才不遇型心态,它流露出来的是自弃或自满心态。
有一种人,“上班是一条虫,下班是一条龙”。你说他心态好吗?上班的时候,他萎靡不振,简直是巴不得一天早些过去,上班就盼着下班。你说他心态不好吗?一到下班的当儿,他冲得比谁都快。一踩油门,车子开得又快又稳;一到球场,拿那个球一打出去,满分出来;一到歌厅,那嗓音一亮,能赢得无数掌声……你是这种人吗?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态分裂型。生活当中他的心态很好,工作时他的心态却很糟糕。分裂的心态反映分裂的人格,人们常说,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因而要备加爱护身体,至于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因而,珍爱生命、珍惜身体往往成了他们自以为心态很好的表现。应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当然也就不可能好好地工作;但是好的身体如果不发挥在工作当中,在工作中体现出价值来,那不等于和动物一样?好的心态,应该是生活和工作统一协调,才算是健康的、完全的人格。把生活和工作如此分开的人必定是个极端自私的人。这种人的心态归根到底是消极的。
消极心态的人往往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与人不和;没有目标,缺乏动力,不思进取;缺乏恒心,经常为自己寻找借口和合理化的理由;心存侥幸,不愿付出,有赌徒心态;固执己见,不能宽容人,不愿和他人合作;自卑懦弱,无所事事;自高自大,清高虚荣,不守信用,等等。
人生呼唤健康的心态。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我们需要健康,我们需要阳光心态。
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
主持人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结果九个人顺利过桥。
走过去后,主持人打开了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在蠕动的鳄鱼。大家都吓了一跳。
主持人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这回没人敢走了。
主持人说:你们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坚固的铁桥上。但还是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趴下了。
主持人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网,网是黄色的,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不怕了,说要知道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都走过来了。
然而还有一个人不敢走,主持人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
这个著名的试验揭示的原理就是心态影响生理,心态影响能力。
可见要提高执行力,首要的是先解决心态问题!
我们常常说,期望决定信念、信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心态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人甚至说,心态决定一切。
现实中,我们如何改变不良的心态,让社会越进步,我们的幸福指数越高呢?这些问题,三千年前的老子就替我们想到了。
读老子,我们不由得不感慨,老子真是一个心态修炼大师。《老子》一书,虽然讲的是“道”和“德”两个字,可是透过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教我们修炼心态的心法。
人生须养气,养气必须养心。这一点,古代思想家都是一致的。如孟子提出“不动心”与“养气说”;老子则提出清心寡欲。
只不过,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境界之别,一刚一柔,一大一和。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而老子则讲求“专气致柔”“冲气以为和”。这样也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前者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后者则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前者乃为养正气,后者则为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天地间那股浩然正气,似乎与我们遥不相干,难以养就,然而,当我们读老子,就会发现,这种无为、利人的心态却是完完全全、切切实实能够做到的。
不如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老子》,跟老子一起来修炼我们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