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兵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把他当做掌上明珠,对他的饮食起居十分用心,生怕他受到半点委屈。不论程兵做什么,爷爷奶奶都事先考虑得很周全。比如什么时候喝奶,什么时候看书,奶奶都是按时按点,从不耽搁。
然而这种生活造成了程兵严重的依赖思想,他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安排妥当,自己从不考虑。当程兵的爸爸妈妈把他接到自己身边的时候,他们发现了程兵的问题。爸爸妈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们开始锻炼程兵,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吃饭前自己端碗,摆好桌椅;让他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程兵终于能够独立做很多事情了。后来他上了幼儿园,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性更强了。他不再需要大人的特意安排,会自己事先为自己做准备。他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去看待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认知和感觉去判断世事的是非曲直。
很多家长会像程兵的爷爷奶奶一样事无巨细,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让孩子自己操心。吃饭要把碗筷端到面前,喝奶要把管子插好放到嘴边。这种生活对于孩子而言,会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思想。他们会在潜意识里认为父母会给自己安排一切,什么都不用自己考虑。等有朝一日当他们自己独立面对一切的时候,他们会不知所措,怎么去做。一项调查表明,当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想办法尽力而为来解决,而是找大人来帮忙。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自立性很差。他们从小父母娇生惯养,让他们养成很多坏习惯:办事缺乏责任心,依赖性很强,所有的事情都要家长督促。当遇到难处的时候,凭借他们自身的能力原本可以完成,可他们总是向父母撒娇,说“我不行”。等到上学的时候,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写作业速度很慢,早上不愿意早起。尽管他们天生很聪明,智商也很高,可是他们的成绩往往不能令家长满意,这会让家长非常苦恼。
归根到底,孩子身上缺乏的是自立能力。究其原因,关键是家长包办的太多。在孩子们眼中,自己不用做爸爸妈妈便可以安排好一切,所以他们会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外界认为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是“高分低能”。他们学习成绩不错,动手能力却很差。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好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遇到事情要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要充分相信他们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只有让孩子自己在实际中接受磨练,吃点苦头,他们才会真正成长。否则他们会如温室的花朵一样弱不禁风。
有这样一对漫画:画得是两盆花,其中一盆花枝繁叶茂,朝气蓬勃;另一盆花则是枝干枯萎,缺乏活力。为什么两盆花的状况截然相反呢?
这幅画令人深思,让所有的家长值得反省。第一幅画象征的便是当今养尊处优的孩子,他们在父母长辈的保护下健康成长,不受任何日晒雨淋;可是等到将来他们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长辈的保护伞,他们便像第二盆花,难以经受太阳暴晒,风雨洗礼。
父母关爱子女,关怀备至,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父母更要眼光长远,考虑孩子的未来。今天不给他机会接受锻炼,自食其力,明天他便难以适应社会,吃苦受罪。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家长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国外,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在日本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日本父母让孩子在完成学业之余,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学会替父母分担责任。如果有机会的话,父母还会让他们到外面打工挣钱。等到孩子上大学的时候,他们要靠自己来挣学费。他们要利用假日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去商店做售货员,或者去当家庭教师。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灌输给他们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当日本人全家外出旅行的时候,年纪很小的孩子,都要和大人一样背上一个小背包。家长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由此可见,日本父母十分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现实中的小事来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父母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为目的,使孩子早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便会让他们自谋生路,尝试去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比如让孩子自己去修理小家电,自己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有机会还应去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在美国中学,中学生立志要自己挣钱来养活自己,减轻父母的压力与负担。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尽管很不错,可是到了12岁他们必须替父母整理庭院、亲自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有的家庭还会让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在美国家长的理念中,他们觉得溺爱孩子只会葬送孩子的前途,因此要在平时多让孩子吃苦,培养他们独立谋生的能力。
在德国,父母更加重视孩子的品格教育,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的品质。父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从来不会包办孩子的任何事情。他们会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地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引导孩子去做一些更难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等孩子毕业后进入社会时,他们便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另外,法律还明文规定到了14岁的孩子承担一些家庭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的教育方式意在让孩子始终牢记首要责任是明白人生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一人。
通过以上对外国教育方式的简要介绍,中国家长一定会感慨良多。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外国是截然不同的。外国教育侧重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而中国家长考虑的则是如何让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让他安心读书,将来能够考取重点院校。有的父母会把碗筷端到孩子的面前,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孩子获得好成绩,根本不去考虑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思想。比尔·盖茨曾说:“依赖的习惯,是阻止你迈向成功的一个个绊脚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须把它们踢开。”孩子小时候一旦拥有依赖思想,他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寻求帮助。遇到事情总是一味地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不去自力更生、相信自己,那样就会一生失去自我,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曾有这样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样对待他唯一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先到另一家企业里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原因是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其实这样的父爱才是真正的爱,他会让儿子学会自己独当一面,自己处理难题。这样的话,儿子才不会产生依赖的惰性思想。
其实那些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才会让孩子在自己一手搭建的温床中毁掉。所以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大教育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溺爱只是低层次的爱,理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有的专家将溺爱比作“甜毒品”,表面上香甜可口,实则就像毒品一样,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悄然之间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智爱而不溺爱,智爱就要让孩子自力更生,溺爱只能不利于孩子的一生。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作为父母,当孩子有能力自己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完成。如果他们确实需要帮忙,这时父母再伸出援手。只有让孩子学会摔倒后重新站起来,让他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一切,他才会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面对。如果父母总是呵护他们,等到他们羽翼丰满、脱离父母的时候,仍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使生活过得很糟糕。
强强刚刚满两周岁,已经学会了走路。一天,他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不起来。他向旁边的妈妈喊道:“妈妈抱我,妈妈抱我。”这时很多家长一定会急忙跑过去抱起孩子。其实孩子自己完全可以爬起来,但是他们知道父母会帮助自己,所以便向父母求助。可是强强的妈妈却不是这样,她鼓励强强,说道:“我们家的强强是坚强的,完全可以自己爬起来。”果然在妈妈的鼓励下,强强自己站了起来,而且他根本没有哭闹。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习惯,家长要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父母总是包办一切,只会抑制孩子的自主意识,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比如父母在答题的时候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他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这样孩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平时训练孩子,让孩子自己多参加锻炼,他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一次,亮亮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他藏在一棵树的背后,伙伴被蒙住眼睛,到处在找他。一会儿伙伴发现了他,可是亮亮却不承认。两人争辩了起来。
“我已经捉住你了,该你来捉我了。”伙伴说道。
“不行,这回不算,因为你自己偷看了。”亮亮反驳道。
“没有,根本不可能。”
“你在胡说,你一定看见了。我看见你在偷偷挪动布。”
“不是,那是我感到眼睛勒得疼,摸了一下眼。我根本没看见你。”
……
两人的争执持续着,甚至开始有点火药味。这时他们的喊叫惊动了屋中的爷爷。爷爷出来后,了解了他们的情况。爷爷想通过这件事锻炼亮亮,他说道:
“小孩子争吵是难免的,情有可原,你要学会自己处理。我告诉你一点,无休止的争吵只会导致事态的恶化,关系的紧张,是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的。”
经过爷爷的提醒,亮亮决定和伙伴和解,他和伙伴商量两个人再重来一次,谁也不要把刚才的事情放在心上。结果两人马上解决了问题,一会儿他们又高高兴兴地玩去了。
父母还应该注重锻炼孩子独立的品质。有的孩子总是习惯做什么事情要有家长陪伴,有的孩子甚至和伙伴玩的时候,也要大人陪在一旁。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能总是顾及孩子的任性,要让他自己独立,逐步尝试独立面对一切。当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产生冲突的时候,家长既不能对孩子严加斥责,也不可让对方给哭闹的孩子让步。家长应让孩子自己和对方想办法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