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是一名初中生,担任班长职务,平时他学习成绩中等,可是对于工作却是认真负责。期中考试后,学校要召开家长会,老师印发了家长会通知单,要求每一位家长要按时参加。可是到了家长会,王超的家长却没有来。王超告诉老师说父母最近工作忙,抽不出身,等过几天再来学校。可是过了一周,家长还是没来。老师再次问他原因,他有点紧张说再过两天应该会来。这时老师心中有所猜测,认为王超在说谎。于是老师问他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他迟疑了一会儿,神色慌张,低声告诉老师他还没跟爸妈讲,父母到现在还不知道开家长会这件事情。
以上行为很典型,在现实中很常见,在青少年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说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经常说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后没有正确引导,说谎行为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问题行为,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发展和道德品质。
对于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意志力较弱,自控力不强。他们的说谎行为往往具有随意性,他们会不假思索去说谎,很容易让人看出破绽。每当做错事后,孩子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是还会心存侥幸,用说谎来观察家长的反应。刚开始他们还会带有一定的试探性,如果通过说谎他们顺利躲过惩罚,尝到了说谎的甜头,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形成说谎的习惯。一旦说谎的行为形成习惯,撒谎行为就会经常反复出现。如果青少年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不再说谎,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自古以来,诚实是人类的传统美德之一。诚实的品质有利于青少年恰当处理各种关系,让他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父母和老师要在不断的教育与引导中加强对青少年诚实美德的训练,加强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样他们就会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大有帮助。
周云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了全班第一名。当试卷发到同学们手中的时候,周云十分高兴。可是当他加总分的时候,发现判卷子的老师多给了他三分。要是换做其他人,一定会悄悄地,不向外人泄露。可是周云觉得自己要敢于讲出事情的真相,即使他会因为这三分不再是全班第一,居于第二名。但那也是光荣的。于是他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知道后做出了纠正,最后周云获得了第二名。周围的同学都觉得他太傻,因为一般人是隐瞒不报的,可是周云却讲道:“人贵在诚实,人无信而不利。我如果不报,拿了第一,我也会心里不安的。现在得了第二名,我换来的是诚实和尊重。”
父母要给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孩子之所以说谎,无非是家长要求过严、惩罚过重,所以家长教育要多点“民主”,少点“专制”,让孩子能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期,犯错误在所难免。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知错能改。如果父母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他们会减少说谎的次数。学校教育也应注意宽容,允许学生改过、给予台阶,给学生有机会向老师道歉。这样的效果会比“严字当头”效果更明显。在宽松的氛围下,父母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就会宽容以对,友善面对,孩子与学生会主动和老师或者家长谈心,交流心里的想法,分清利害,明辨是非。
李清的父母十分开明,当家中遇到事情需要商量的时候,尽管他才十三岁,可是父母会参考他的意见。有一次,父母准备给家中配置一台电脑。李清向父母提出要求,电脑要用台式机,让他也可以上网。同时,父母也认为买上电脑后,要控制李清的上网时间,每天预计让他上网一个半小时,只有在周末的时候,他才可以打游戏。李清很爽快地答应了父母的要求。
正是这种公开的家庭环境让李清和父母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他有什么心里话都会和妈妈讲,妈妈会为他出谋划策,渡过难关。如果所有的家庭都像这样,那么孩子撒谎现象便会很少见的。
父母要了解撒谎的原因,才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孩子说谎有他们各自的原因。父母只有及时全面地了解撒谎行为的真相,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意识到说谎的危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玩电游,经常会为此耽误时间而上学迟到,某天再次迟到,老师问他为什么又迟到。他会说是堵车,老师并不信任他,认为他在撒谎,便批评了他,以为他又去电游室。事实上学生是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这会让他觉得很委屈。学生的谎言总是有原因的,如果他说谎是去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好事,家长或者老师要大加赞许,予以鼓励。尽管这种善意的谎言并不多见,父母也要注意方法方式,不可打击青少年做好事的积极性,也不可低估他们说谎的心态。
很多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有了说谎的习惯后,总是十分担心。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学会了说谎,长大后一定会很危险。实际上,家长也没必要过于担忧,更不能给孩子轻易贴上说谎的标签。因为孩子说谎的根源往往是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
周洋已经满三周岁了,有一天,妈妈的一位同事来他的家中做客。周洋告诉对方说他上学了。阿姨不信,他就拿出他的书包给阿姨看,而且还给阿姨讲学校里的一些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搞得阿姨半信半疑。结果一问洋洋的妈妈,才知道他根本没有上学,是他看到表姐上学就吵着要书包,他讲的学校里的故事是表姐讲给他听的,因为他非常想上学就说自己已经上学了。
孩子说谎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当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他们便开始无意识地说谎。研究表明,3周岁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说谎,到了4周岁的时候他们便开始策略性的说谎。不过这个年龄段的说谎是无意识的,主要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认知低。随着他们的长大,孩子的辨别力、想象力和记忆力逐渐发展,孩子无意说谎的现象便会消失。不过这并不是意味着孩子从此不再说谎,其主要是指孩子从此开始了有意识地说谎。
孩子处于成长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的幻想对周围的实物进行设想。他们对身边的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心。然而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会受情绪的影响而出现对事物分辨不清的情形,这会导致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难以区分两者的差别,这会让他们不自觉地“说谎”。
在一堂作文课上,老师问全班同学有谁去过北戴河。全班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表示没有去过。这时张宇站起来说:“我见过北戴河,那里的海景十分美丽,很多人走在沙滩上,十分高兴,还可以在那里住一晚上。”周围的同学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张宇。
课后,老师问张宇是谁带着他去北戴河游玩的。张宇这时才说出实话。原来他根本没有去过,只不过他在电视上看过北戴河的纪录片,所以他描述起来绘声绘色,让别人以为他去那里游玩过。
老师知道张宇原来说的是“谎话”后,说道:“小宇,你的描述很准确,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是你不应该逞能,骗大家说你去过,你可以和大家实话实说,告诉他们你是通过一个纪录片来了解北戴河的。不过老师相信等你长大之后,一定会有机会去北戴河,亲自欣赏那里海边的美景,享受海风吹的感觉。”
孩子的理解力有限,这会让他们不能够清楚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对它们产生心理错觉,将想象中的话当成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将给周围的人听,出现“说谎”的行为。对于这种谎言,家长不可批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分清现实和幻想,不要把两者混淆不清。
小孩子说谎,有时是为了表现自己,吸引众人的眼球。小孩子往往会有一定的表现欲,会在同学面前讲大话,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谎话。面对这种谎话行为,家长要鼓励和表扬他们在公众面前大胆发言的勇气,可是也要对他们所说的大话和假话加以引导,告诉他们要在现实中正确客观认识自己,通过大话来吹嘘自己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遭到周围同学的反感与排斥。
孩子之所以会进行有意说谎,和平时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重要的关系。孩子很多时候会为了躲避父母的责骂而说谎,难怪一位心理专家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当他们发现做错事后父母总惩罚自己时,他们便开始尝试捏造谎话来蒙混过关,以此来掩饰错误。尽管父母整天口口声声教导自己要做诚实的孩子,要说真话、讲实话,可是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现实中讲实话会受到批评,他们的心中便会产生一种矛盾。当自己犯错后究竟是向家长承认错误还是通过说谎来隐瞒,这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可是事实证明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因为即使他们主动认错,父母还是会责罚他们。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犯错后向自己承认过错时,家长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表扬孩子的诚实,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理解自己,愿意和父母交流。
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有自己的要求。当看到周围的朋友有了最新的玩具后,他们便向家长提出购买的要求。而父母往往会表示反对,这时孩子为了得到玩具,便会找借口来获得自己中意的东西。当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们便会谎称自己今天身体不舒服。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观察孩子,看他今天是否真的身体不舒服。很多时候,家长面对孩子的央求,会答应孩子,把他留在家中。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觉得说假话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这种说谎行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告诉孩子说谎的危害。如果家长纵容孩子,不去制止,只会让孩子日后增加说谎的次数,把说谎当做是一种习惯。
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只要孩子达到了父母的标准,家长便会满足孩子所有要求。而若是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家长便会严厉训斥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去说谎。如果父母不了解具体情况,让孩子尝到了撒谎的益处,他就会屡屡说谎,达到自己的目的。
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家长要想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于严格,期望是不是超出了孩子能够承受的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家长就要作出调整,不要让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以至于发生一些不良行为。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撒谎,既不能够置之不理、麻痹大意,也不可以严厉批评、拳打脚踢。父母需要做的是深思撒谎背后自己教育方式是否有不当之处,及时予以纠正,给孩子创造一个利于成长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