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旅游胜地,新开了一家售卖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宝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各种价格高昂的银饰、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唯独一批光泽莹润、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脱手,老板试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绿松石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等。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徒劳无功。在一次到外地进货之前,不胜其烦的老板决定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在出行前她给店员留下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等她进货归来,那批绿松石全部售罄。店员兴奋地告诉她,自从提价以后,那批绿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货。“提价?”老板瞪大了眼睛。原来,粗心的店员把纸条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这里需要指出它的前提,即“其他条件不变”。这个不变其实涵盖了关于需求的许多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如果天降大雨,地铁口的雨伞尽管价格较平时上涨,但销量还在上升,我们分析关键原因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由于天空突降大雨,即“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这时“需求弹性”急剧降低,对价格已经不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价格还不是高得离谱,人们就会购买。试想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们可以赶到商店再去购买的话,小贩们的高价雨伞自然就无人问津了。这一道理对于爱尔兰的饥民同样适用。土豆价格上涨而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人们收入所限只能去选择土豆。同时,在饥荒的压迫下,他们预期价格还会再涨,于是就去抢购。从这一点上说,“吉芬现象”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吉芬现象总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当年的爱尔兰,人们越高越买是人们在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非常灾难时期,人们越高越买是出于一种恐慌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而一些首饰、服装、礼品等,人们越高越买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实,生活中的“吉芬现象”并不少见。最突出的就是这几年来的房市。房价涨得越来越快,而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借钱、按揭、攒钱……无不希望自己“有房一族”的美梦早日成真。其实在股票市场上也存在吉芬现象,如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候,人们都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人们越高越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吉芬现象还常常被商家利用。比如在“非典”时期,个别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哄抬物价。而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饭店里出现数十万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节市场
一场有秩序的游戏——市场与市场活动
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都会有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同时,在市场体系中的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那么,哪一类市场同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呢?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务市场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商品服务市场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常见的大、小商场,各种各样的理发店、家具店,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等,这些都属于商品服务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都在发展。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式的兴起,也促进了新的虚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市场具有相互联系的4层含义:一是商品交换场所和领域;二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和总和;三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四是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人们互相成为市场;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
从市场行为方面看,它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平等性,另一个是竞争性。平等性是指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形式给予社会承认。市场行为的平等性是以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它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它否定了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和等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等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合理流动。市场的竞争性来自要素资源的自由转移与流动,表现为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对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和个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大多数经济学家极力倡导自由的市场模式。在弗里德曼眼中,最理想的市场就是完全不受政府控制 、自由竞争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将是极其美妙的。曾经,他在文章中对自由市场有这样的表述:“自由、私有、市场这三个词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自由是指没有管制的、开放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具有如下的优点:
(1)能使交易的任何一方都获益
弗里德曼曾经指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里,任何交易的条件,都由参加各方协议。除非各方都相信他们能从交易中得到好处,否则就做不成交易。结果,各个方面的利益取得了协调。”所以,当一切运行正常时,自由市场能够让交易的双方都获益。
(2)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在自由市场下,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此时,市场能够将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很好地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3)能使收益达到最大化
在自由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浪费或者无效率生产。因为,企业只生产那些能让世界变得更富足的产品,所以其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将达到最低,并且有限的资源将被用来生产那些收益超过成本的产品。自由市场上收益远远大于成本。
(4)能让就业充分
在自由市场中,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市场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自然趋势。虽然这可能需要一定时间,但要比政府强制干涉的效果好。
设想中的自由市场存在需要条件,而其正常运行需要满足如下几点:
(1)产权明晰
在自由市场中,双方要进行交易,其行为的基础就是交易的标的产权明晰,而且在资本主义世界,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所以,就更强调对产权的明确。
(2)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呈自发状态
当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不受过多市场外因素的干扰,呈自发状态时,是自由市场正常运行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价格作为市场调度资源的信号,能最大化发挥其功能,使得供给和需求基本相适应。
(3)买卖双方掌握充分的信息
买卖双方作为市场上的交易者,应当彼此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使交易更具有公平性。
(4)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这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家常用的假设——价格接受假设,即市场上的参与者,无论是卖者还是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谁都不能影响价格。
由私人产权制度下的私人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自由市场中,既能够实现效率,也最有利于人们扩展自由。当然,经济学家也知道,绝对的自由市场在生活中是没有的,所以经济学家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以弗里德曼为首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也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中,对我们的自由施加某些限制是必要的,以免遭受其他更坏的限制。”但是,针对当时凯恩斯的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认为:“现在,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一点,当今迫切需要的是取消限制而不是增加限制。”
亚当·斯密对市场的看法是:“自由竞争市场能够自行准确地生产出社会最优的产出水品,完全没有必要再专门委托某位政府官员或者别的中央计划着去细心指导”。而现今的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强调的是小政府大市场原则,即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的干预越少越好。
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市场经济
简单来说,市场经济就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从本质上来讲,市场经济则必然导致以雇工经营和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制度。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农家庭增加消费,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中竭力排挤家庭手工业,从而促成小农经济的瓦解。
市场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由封闭走向开放。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像传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
(2)机器化。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
(3)科学化。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4)雇工经营。面对巨大的市场需要,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办法来雇佣自由民从事生产劳动。
(5)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厂商(或企业)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必然突破家庭经营的局限,使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小农家庭相对简单的内部结构,厂商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工精细的各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
(7) 利润是生产的目的。由于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组织市场经营,厂商生产的目的不再像小农经济那样以获取产品为直接目标,而是以利润为直接生产目的,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手段。
(8)生产要素资本化。随着利润成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相应地变成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通常所谓“资本”。整个社会经济从此都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受资本统治。
(9)实行市场机制。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种市场资源和劳动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来进行分配,即个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并得到各自的报酬,形成个人收入,个人再以其收入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厂商购买各种消费品。
(10)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1)规范化。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