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能换回这么多宝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该换回多少宝贝!”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酋长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声称要送给他最珍贵的东西。富人心中暗自得意。一抬头,富人猛然看见酋长双手捧着的“珍贵礼物”,不由得愣住了:它居然是穷人用过的那只旧木碗!原来木碗在这个岛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最珍贵的东西。
而“木碗与钻石”的故事也可以用边际价值理论来解释。一般情况下,随着人类手工业的发展,只要有木材,就能造出木碗,于是木碗却比比皆是,但人类社会的宝石极其稀少,因此,最后一只木碗对于人们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最后一只木碗对人增加的效用是极小的。所以,钻石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木碗。
而这个海岛上的情况却完全相反:钻石数量极多,木碗仅此一只。对于这个海岛上的人来说,木碗不仅造型奇特,还具有实用功能,显而易见,木碗的边际效用价值远远大于宝石。
因此,我们也可以用边际效用解释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常见现象:某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大,但是却廉价,而另一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不大,但却很昂贵。
牛肉面的价格能限定住吗——最高限价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一般来说,限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实际上,政府制定最高价格的原因一般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如在战争或饥荒时,政府会为生活必需品制定最高限价,使穷人能够负担得起,以利于社会稳定。
2007年,兰州市民发现,他们钟爱的大碗牛肉面竟一夜之间上涨0.5元。小碗牛肉面由原来2.3元上涨到2.8,大碗由原来2.5上涨到3元。许多市民惊呼:吃不起牛肉面了!兰州物价部门在 “掂量”了“牛大碗”的轻重厚实后首次限定:凡兰州市普通级牛肉面馆,大碗牛肉面售价不得超过2.5元,小碗与大碗差价为0.2元,违规者将严厉查处。
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保持人民生活的基本安定,并且体现国家的价格政策。但是,老百姓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发现政府强行限价,即使牛肉面降了价,牛肉面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市民很难吃到一碗真正的牛肉面,最后,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在牛肉面限价的问题上,政府可能是好心做了错事。作为一个消费者,他永远希望东西越便宜越好,作为一个生产者,他希望他的东西越贵越好。这都是市场的问题,政府不能说老百姓要求降低价格,你就强迫生产者降低价格,这两者之间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平衡,而不能只听消费者的,比如去吃面,所有人都希望面是便宜的,但是希望和事实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另外一回事情。要想牛肉面便宜,其实在牛肉面生产的价格贵了以后,生产的厂商多了,牛肉面的饭馆多了,他们会把牛肉面的价格竞争下来。
“牛肉面限价”作为一种最高限价,在经济学上,叫做价格天花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通货膨胀,不少地方政府对肉类、蔬菜产品等就制订过不少最高限价,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压抑物价上涨,二是平息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抱怨。如果牛肉面的分量、质量下降,政府就很有可能卷入本应该由市场来完成的活动中。显然,政府不喜欢商家“短斤缺两”、“粗制滥造”,可是,如果一定要将政策贯彻到底,就必须派出大量工商执法人员定期抽查,这样的结果无外乎有两个,要不指令被变相架空,要不付出极高的监督成本。
牛肉面限价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不过小问题折射大道理。就拿房屋来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套二居室的房屋,几万块钱就能搞定。但现在今非昔比了,不要说几万块钱,几十万块钱在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也买不了一套房子。很多人只能望房兴叹,能贷款的人,也为每个月的月供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来调节这一价位的波动——限制价格。
我们可以利用住房的限制价格为例来说明限制价格的作用:
第一,限制价格导致住房供给严重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决定住房供给的并不是价格,而是国家计划。所以,住房不足的基本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租金的高低,但应该指出,除了计划失误外,房租过低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房租过低,甚至比住房的维修费用还少,这就造成住房部门资金严重不足,建房困难。
第二,黑市和寻租。在房租受到严格管制,住房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黑市和寻租。在我国公有单位住房是由各单位拥有的住房占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想尽办法分到国家住房,这种想办法走门子。这种寻求活动增加了住房的交易成本。黑市活动包括两方面:以极高的价格租用私人住房,以及个人把分配到的住房高价出租。除了寻求活动和黑市外,在租金受到严格限制,住房采取配给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寻租现象。这就表现在,掌握分配住房的人,利用权力接受贿赂。
解决住房问题的出路,一是住房市场化。一方面通过有偿转让使公有住房私有化。另一方面开放对房租限制,由住房市场的供求决定房租。二是创造住房市场化条件。我国实行住房市场化,由于职工收入水平低,工资中实际不包括买房支出以及住房的分配不公平等因素,造成严重困难。因而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推动住房市场化。
根据上述实例,对于限制价格的利弊可以概括如下: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这种政策长期实行会引起严重的不利后果。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短缺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三,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产生寻求活动、黑市和寻租。
正因为以上原因,一般经济学家都反对长期采用限制价格政策,一般只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使用。
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了吗——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又称最低限价,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一般来说,支持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不管是国营还是私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就一个小城镇来说,如果要发展,必须抓住本镇的优势来创办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但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成本的投入。按本地的生活水平来说,能拿出这样一笔资金来经营这一产业,应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政府为了加快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些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比如对它们的产品给予最低的价格,以确保产品、货物不积压。如果一旦出现产品积压现象政府会主动收购,从而确保这些小企业的继续运转。经济学上把政府给予弱势企业的这一保护称作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的作用可以用农产品支持价格为例来说明:许多经济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家,由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克服农业危机,往往采取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农产品支持价格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缓冲库存法,即政府或其代理人按照某种平价收购全部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增加库存或出口,在供小于求时减少库存,以平价进行买卖,从而使农产品价格由于政府的支持而稳定在某一水平上。另一种是稳定基金法,即政府按某种平价收购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供小于求时使价格不至于过高。但不建立库存,不进行存货调节,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是稳定的,同样可以起到支持农业生产的作用。
美国根据平价率来确定支持价格。平价率是指农场主销售农产品所得收入与购买工业品支付的价格之间的比率关系。按平价率来调节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法国是建立政府、农场主、消费者代表组成的农产品市场管理组织来制定支持价格。欧共体1963年成立欧洲农业指导委员会和保证基金,用于农产品的收购支出和补贴出口。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支持价格政策,将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是存货调节。当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时,生产者把部分产品作为库存贮藏起来,不投入市场,从而不形成供给,这就会使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反之,当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生产者把原来的库存投入市场,这就在产量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供给,从而价格下降。这种自发存货调节,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作用,但也为投机倒把提供便利。二是地区套利。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往往是地区性的。这样在总体上供求平衡时,也会出现地区性不平衡。这种地区间不平衡所引起的价格差就产生了跨地区套利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把供大于求的价格低的产品运到价格高的地区。只要这种价格差大于运输费用,这种投机活动就不会停止。
我国通过最低保护价收购、免缴农业税、粮补、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连续多年丰收。粮食丰产,价格必然下降,国家又推行支持价格政策,成立于2000年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一举收购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使小麦成功地实现了顺价拍卖。
但是,支持价格是否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初衷了呢?实际上,支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很有限。按亩产800斤小麦计算,一亩地政府给补贴52元,农民实际得到了每斤2分钱即每亩16元的补贴,其余36元作为中储粮的小麦收购、仓储的费用。可见,农民仅从粮价上调中得到了20%的实惠,余下80%的好处却被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瓜分了。
另一方面,支持价格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它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产生误导,扭曲了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在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收购价的刺激下,农民会进一步扩大生产,导致粮食生产更为严重的过剩。
其次,支持价格政策会产生收入分配的扭曲效应。粮价上涨使得猪肉、鸡蛋、食用油价格也上涨。
最后,支持价格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表明,每收购一斤粮食,政府给予2.5分钱补贴;每存储一斤粮食,政府给予4分钱补贴,这就使政府财政压力加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支持价格对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是:第一,稳定生产,可以减缓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二,通过对不同产业产品的不同的支持价格,可以调节产业结构哦,使之适应市场变动。第三,实行对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政策,可以扩大农业政策,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不论是限制价格还是支持价格,都是政府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对商品供求实行的价格管制。限制价格是远远低于均衡价格的商品最高价格,支持价格一般说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前者的长期实行会造成商品持续的严重供不应求,后者的长期实行会造成商品的供过于求,二者都会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实现造成不利的影响。
东西越贵,越愿意去买——吉芬商品
按照正常的供求规律,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为什么绿松石的价格贵了一倍,却为什么销售一空呢?原来供求关系也是有例外的。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上升的商品——吉芬商品。
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称为正常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商品。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当人们的口袋越来越鼓时,他们就越来越在意消费商品的档次:在有能力“鸟枪换炮”的时候,人们通常不会浪费这种能力。据此,我们可以把商品分为两种: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对前者的消费会随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对后者的消费则恰恰相反。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高。
而爱尔兰的土豆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类的价格增长更快。
单就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很多“北漂”的人们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里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房屋一般比较简陋。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乡结合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城乡结合部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
东西越贵,为什么人们越愿意去购买?美国人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