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牵住工作的牛鼻子
领导者就要高屋建瓴、统揽大局,“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突破难点,搞活全局”,能在全盘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工作重点,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导,工作总是千头万绪、复杂多变,除了计划内的工作在日程表上排得密密麻麻,经常还会接到上级临时交给的工作,时不时地还有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需要去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如何才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牢牢掌握住驾驭全局的主动权?这就要求领导者工作要抓重点,提纲挈领地抓住了主要任务,工作局面就会纲举目张,一切就会顺水顺风。
唐朝末年,裘甫起兵叛乱,已攻占了几个城池,朝廷任命王式为观察史,镇压****。王式刚上任便命人将县里粮仓中的粮食发给饥民。众将官迷惑不解,都说:“您刚上任,军队粮饷又那么紧张,现在你把县里粮仓中的存粮散发给百姓,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式笑着说:“反贼用抢粮仓中存粮的把戏来诱惑贫困百姓造反,现在我向他们散发粮食,贫苦百姓就不会强抢了。再者,各县没有守兵,根本无力防守粮仓,如果不把粮食发给贫苦百姓,等到敌人来了,反而会用来资助敌人。”叛军到达后,百姓果然纷纷抵抗,不到几个月的功夫,叛乱就被平定。王式眼光敏锐,发现了粮食这个工作重点,轻而易举就平定了叛乱。
日本著名经营管理学家镰田胜说:“优秀的领导者,都是把力量集中到一点上,靠全力以赴攻关才取得了二般人不能取得的卓越成果,其秘密就是如此简单。”他还说: “如果一个领导在一个岗位干了很长时间仍不知道关键的工作,那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这段话很中肯,领导者如果心无定性,遇到什么事情就干什么事情,不能分清工作的主次、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到了最后肯定是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提纲挈领地开展好工作呢?应该注这么两点:
1.集中突破
打仗的时候,有“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说,领导干工作时,也可以运用这个军事原则,那就是找准重点工作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健全组织机构、抽调优秀人才、加强舆论引导,目的就是全力以赴地攻关,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让上上下下都能看见自己的政绩。如此一来,向上可以争取政策与财物,向下可以激励人心士气,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带动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所起色。
2.心无旁骛
中心工作是一个团队在某一个时期全部工作的灵魂,一切工作都应该为中心工作让路。如果领导同时搞几个中心工作,或者时不时地追加几个中心工作,会让大家迷惑到底该先干什么?俗话说“将军赶路不打野兔”,“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想干好,什么都想抓好,结果什么也没有抓住。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看,虽然忙忙碌碌,但政绩依然平平。
能在全盘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工作重点,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领导者与平庸领导者的差距或许就在这个关键上。“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突破难点,搞活全局”,这历来就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这种领导艺术,人们更喜欢用“牵牛鼻子”来做比喻。一头硕大的水牛,怎样驱使它?推它、打它都不灵,唯有牵着牛鼻子,牛才会乖乖地听人使唤。领导干工作也要善于抓住要害,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才能推动全盘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组建最有效的合作模式
搭配人才,也是管理者的必修课。将各种各样的人才合理搭配,既能让每个人才各展所长,又能让组织结构务实高效,还能让整个团队更具有战斗力。
恩格斯曾讲过一个关于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作战的寓言。
骑术不精但纪律很强的法国兵与善于格斗但纪律涣散的马木留克兵作战,若分散而战,三个法国骑兵战不过两个马木留克骑兵;若百人相对,则势均力敌;而1000名法国骑兵必能击败1500名马木留克骑兵。原因在于,法兵在大规模协同作战时,发挥了协调作战的整体功能,说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状况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个寓言说明的是领导者对于人才使用,要争取做到整个队伍的构成呈优化组合状态。所谓优化,绝不是最优秀人才的聚集,而是各类专门人才的汇总。通常来说,一个团队中要有这样一些人才:有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具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指挥型的;有善解人意、忠诚积极、埋头苦干的执行型的;有公道正派、铁面无私、心系群众的监督型的;有思想活跃、知识广博、善于分析的参谋型的……如果团队中全是同一种类型的人才,那肯定搞不好工作。只有合理地搭配人才队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展所长,整个团队
才更具战斗力。
李嘉诚就是一个精于搭建科学高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的优秀领导者。在他组建的公司领导班子里,既有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港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洋人;既有公司内部的高参、助手和干将,又有企业外部的智囊、谋士和客卿。
评论家对此评论是:“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价值连城的钻石和普普通通的石墨,一个坚硬无比,一个柔软细腻,但两者的构成元素却是一样的。同为碳原子,仅仅因为排列的不同,就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物质。同样,合理安排人才的组合方式,既能让每个人才超水平发挥作用,也会使整个人才队伍的能量成几何数增长。
一台发动机或者一辆汽车,甚至一架飞机,拆散了不过是一堆机械零件和螺丝钉,没有计划、没有组合地堆积在一起,只能算作一堆废铁。正因为组合得好,所以才价值不菲。用人如用药。老中医因为熟悉各种药材的药性,配药得当,常能取得奇妙的功效。同样,对于每个下属在能力、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领导者也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人才合理搭配,使得个人和队伍都能够发挥出最佳的人才效益。
唐太宗就很注意合理搭配使用人才。他将手下个性迥异、能力有别的人才一个个都放在了适合的位置上,从而使得人才队伍构成合理、组织结构务实高效。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对于国家大事,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却不善于整理,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于是唐太宗将他们俩搭配起来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的人才结构。
此外,唐太宗任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为谏议大夫,任用文才武略兼备的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都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的合理搭配,既各得其所,尽展风采,又让大唐初期的这个管理层在历史上有口皆碑。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尽人皆知的简单数理逻辑,可是用在人才使用的组合上却不一定。如果搭配得恰当,一加一不但等于二,很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一千、一万。可是,如果调配不当,一加一不但可能等于零,还可能得出负数来。所以,领导者不但要考虑到下属的才智和能力,还要特别重视人才搭配要合理才行。
学会“抓两头带中间”
通过长期的领导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总结出一种发动与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抓两头,带中间。他认为:“抓两头带中间。这是一个很好的领导方法。任何一种情况都有两头,即是有先进和落后,中间的状态又总是占多数。抓住两头就把中间带动起来了。这是一个辩证的方法,抓两头,抓先进和落后,就是抓住了两个对立面。””
在运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中,******特别注重典型的引导作用。他说过:典型是一种政治力量,树典型等于插旗帜,典型产生后,通过宣传、表彰等舆论导向,推动广大群众向这些“好样的”学习,由一到十,由点到面,逐渐形成一种气候。
“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对于企业来说,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任何有人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要发动员工,可以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说过,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骨干,并凭借这些骨于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
树立典型的实质就是将一些值得提倡的精神,必须坚持的原则,需要推广的经验,具体化到一个或几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或事件上,井通过他们教育员工、感染员工,成为广大员工学习的榜样。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学很推崇美国施乐公司首创的“标杆管理法”。
所谓“标杆管理法”就是寻找一个比自己先进的单位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分析原因,找到并落实逐渐缩小与先进差距的具体办法,从而提升管理水平。“标杆管理法”的基本原理与抓典型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将先进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习和掌握,通过模仿和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管理者在关注先进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消极、落后的人。先进和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管理者不仅要从道理上承认这种转化,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创造条件,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防止先进变后进,后进更落后。
诸如:不断帮助先进找差距,总结经验,看到“天外有天”,不能满足,注意谦虚谨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后进,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帮助他们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振奋精神,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改变落后面貌。不能歧视后进,更不能任意批判、讽刺打击后进的群体与个人。
为什么两头一抓,整个群体就动了起来,向着领导者希望的方向发展呢?因为任何事情,总会有人赞成,又有人反对,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而最积极赞成的和最消极反对的都是少数。关键就在中间的那一大部分人。他们随大流,看两头哪一头占优势、处于有利地位,他们就向哪头运动。你把两头一抓,中间那动摇不定的一大群人就知道该往哪边看齐了。于是中间部分发生分化,积极分子、拥护的人越来越寥,而消极分子、反对的人则越来越少。这样,三部分人就都会按照领导者的意志行动起来。
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广泛学习运用这一工作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到处都是先进典型。典型多了就不是典型了。典型的庸俗化,势必失去感召力。同时,对先进的鼓励还要搭配对落后典型的批评。抓住另一头,使两者的对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共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别在用人上出现错误
人事决策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决策。任何任务和计划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任何目标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如果管理者用人不当,就会南辕北辙。无论什么事情,如果想要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必须派合适的人去做,否则,将可能因不合适之人的失误而功亏一篑。
范蠡在功成身退后来到了齐国,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丰厚的财产。齐国国王听说他很有才能,于是设法请他做官,范蠡认为做官总不是长久之策,于是在广散财产后隐居到定陶。后因其头脑聪明,经商又一次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上亿财产,人称陶朱公。
陶朱公定居在定陶时,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关进了大牢。陶朱公知道后说:“杀人者死,这是本分。不过我听说千金之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死。”于是就命令自己的小儿子带了千镒黄金去楚国解救。就在小儿子要出发时,陶朱公的大儿子却死活不同意自己的弟弟去,他对陶朱公说:“父亲大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家里出了事理应由长子出面解决,父亲今天不派我去,就是对我不信任,说明我不孝顺,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一头撞向墙壁,被陶朱公一把挡住了。
这时范蠡的妻子也说:“今天你派小儿子去,还未必能够救回二儿子,而把大儿子先给气死了,至于这样做吗?”最终,陶朱公被母子俩闹得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派大儿子去了。临行前,陶朱公写了一封信给在楚国居住的老朋友庄生,让大儿子带着信直接去找庄生。他又再三叮嘱大儿子,到了后不论任何事情都要听从庄生的安排,切忌与其发生争执。大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自己又私自带了几百镒黄金放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
大儿子到楚国后找到了庄生,发现庄生穷得一塌糊涂,房前屋后杂草丛生。他于是按照父亲的交代,把千镒黄金交给了庄生。庄生听说了他的来意后,便叫他马上离开,还叮嘱他即使他的弟弟给放出来了,他也不要问什么原因。然而,大儿子虽然表面上听了庄生的叮嘱,但他看到庄生的那一幅穷相,并不相信他能够办成这事,于是自做打算留在了楚国,并把私自带来的黄金献给了楚国的一位权贵,以求门路。
这个庄生虽然生活贫困,人却非常正直,在楚国朝中非常受尊重。至于陶朱公送来的千镒黄金,他其实并不想接受,只想着等事成后再还给他,于是让妻子给暂时保存了起来。但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却并不知道庄生的真正想法,还以为把黄金给庄生这样穷酸的人没有任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