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过程中,洒点幽默“调料”
出于需要,提出批评意见时,可以把本来直说的话,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一般情况下,对人进行批评性的说服、劝导,应当正面说理,严肃认真;但从人的心理角度考虑,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往往不容易接受正面直言批评劝导,如果同他争辩,更易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然而,我们若能将批评隐藏在玩笑背后,把本来想直说的话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个酒店老板,脾气非常暴躁。一天,有个客人来喝酒。客人只喝了一口,嘴里便叫:“好酸,好酸!”
老板大怒,不由分说,就把客人绑起来,吊在屋梁上。这时来了另一个顾客,问老板为什么吊人。老板回答:“我店里的酒明明香醇味美,这家伙硬说是酸的,你说该不该吊?”
来客说:“可不可以让我尝尝?”老板殷勤地给他端了一杯酒,客人呷了一口,酸得皱眉眯眼,对老板说:“你放下这个人,把我吊起来吧!”
后一个顾客的回答是很机智的,他尝到了酒酸,但却不说“酸”字,幽默地请老板把自己吊起来。这样说,显得含蓄,既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很艺术化。
在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身上,也发生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1890年,马克·吐温和一些社会名流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就出现了大宴会上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同一时间讲话,慢慢地,大家便把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让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这样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而如果这一时间突然大叫一声,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会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他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装成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的样子,我就这样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说的话。
“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最后,除了我叽叽咕咕的声音外,其他什么声音都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多人。坐在我旁边的是XX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了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叫,会猛地吓你一跳。”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子上起义般闹哄哄的声音小了下来。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XX先生不做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邻座讲的事快讲完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她的长头发,她尖声地叫唤,哀求着,他把她的领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猛然一划……”
到这时候,马克·吐温的玩笑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他玩这个游戏,是要请他们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头上,从此要讲些礼貌,顾念大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一个人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只是个个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尴尬。
可见,当你欲批评他人,又担心伤了彼此和气的时候,不妨学学上面的例子,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你的意思,这样更容易使对方接受。
点石成金:
提意见从出发点来看是出于好心,但不小心就会得罪人。如果能把直言的意见变成幽默语言,就能够既表达自己的意见,又使对方在笑声中认识错误,听取你的意见。
私底下指出他人的缺点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有必要指出对方缺点时,选择私底下指出,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点,并且可能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来,破坏气氛。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是当场指出别人的缺点,还是先忍下,等到私底下再指出来?私底下指出应该是面对别人缺点采取行动的第一步。但有的人却常常要么容忍别人的缺点,要么就直接对外宣扬,让别人下不来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做人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得有位专家就说过,不要苛求别人,宽容才会让你自己不断完美起来。在别人的某些缺点比较严重时,我们应该以私下谈心的方式委婉指出来。急风暴雨不如和风细雨,当场训斥不如私下谈心。只有我们拥有了一颗宽容的心,别人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在我们指出他们缺点的时候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朋友之间,指出缺点总是要担负伤和气的风险的,但作为朋友应该承担这种风险。风险有大有小,关键是用的方法适当与否。从小处说,就是在私底下指出别人的缺点。人总是要讲点面子的,指出缺点应该顾及对方的面子,说话尽可能婉转一些,尤其不要当众给朋友生硬“挑刺”。即使在私下场合指出缺点和错误,也应充分考虑让对方愉快接受的方式,最好先聊聊其他事情,以便在沟通感情、融洽气氛的基础上再婉转地指出问题。
指出缺点更多时候是发生在角色地位并不平等的人之间,比如上司对下属,老师对学生。地位高的人可以公开指出地位低的人的缺点吗?当然也不应该,上司和老师照样应该维护下属和学生的面子。
当员工违背明确的规章制度时,当然应当众指出其过错,在让他认识到缺点错误的同时,也可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假若员工在工作上出现小小的失误,而且不是有意的行为,可在私下为其指出来,或以含蓄、暗示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样既能维护他的面子,又能达到帮他改正缺点的目的。
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缺点也要有一些“春秋笔法”。
刘老师班上有个女生很优秀,有一段时间内看到别人比自己成绩好,心里就不平衡。刘老师就通过网上聊天工具和她聊天,引导她克服心理障碍。这个女生很感激,顺利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对其他有缺点的学生,刘老师也尽量采取类似方法。刘老师照顾学生们的面子,学生们也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有一次,刘老师经过教室,听到一位同学用粗话骂老师,他装着没听见,事后私下把那位同学请到办公室,告诉他老师已经听到他说的那句话了,但不想当着全班人来批评他,是为了尊重他。于是学生很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师道歉,后来也变得很有礼貌了。
试想,如果刘老师当时走进教室狠批他一顿,不但自己下不了台,还有可能换来学生更难听的粗话。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评价刘老师:刘老师这样做是讲策略的,育人工程最艰辛,关键要用心!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一个人的自尊是最宝贵也是最脆弱的。很多谈话高手在批评别人时,都会选择一种委婉的方式,而不是不看场合、直言直语、大批一通。因为这样会令对方难堪至极,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日后对方也会对此心生忌讳。聪明人总是在发现对方的不足时,想办法找个机会私底下向他透露,而且批评也是较为含蓄的,甚至他会将批评隐藏在玩笑中,这样就能让对方很容易地接受建议了。
点石成金: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因需要而去批评他人。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欲抑先扬,批评前先夸一夸
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称赞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最后再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可以让对方比较舒服地接受你的批评。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未批先夸,实际上就是一种欲抑先扬的方式,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称赞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最后再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这种方法使人认为你的批评是公正客观的,自己既有过失,也有成绩。这样就减少了因批评所带来的抵触情绪,能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某领导发现秘书写的总结有不妥之处。他是这样批评秘书的:“小张,这份总结总的来说写得不错,思路清楚,重点突出,有几处写得很有见地,看来你下了工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个好总结来。”
这样说,秘书会感到领导对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满期望和信任,因而就会很卖力地把总结改好了。
当某人听到别人对他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对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比如,你刚在某人左脸上亲吻了一下,当他还在回味那甜蜜的感觉时,你再在他右脸上给一巴掌,这时他疼痛的感觉肯定没有只打不亲时强烈。
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一天对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轻迷人的小姐。”
女秘书受宠若惊,因为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但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以后抄写时标点符号要注意一下。”
像柯立芝这样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以表扬来营造批评的氛围,它能让对方在愉悦的赞扬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因为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某些长处的表扬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接受得多。
但是,我们往往在使用这一招式的时候会错误地加上两个字。
有许多人在真诚的赞美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小虎,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赞美之词。对他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小虎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我们改变一两个字,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小虎一定会欣然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直接明显的批评。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便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认为先讲赞扬的话,再批评,带有操纵人的意味,用意过于明显,所以不喜欢用。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你找到某人就表扬他,他根本听不进你的表扬,他只是想知道,另一棒会在什么时候打下来——表扬之后有什么坏消息降临。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许多人把表扬放在批评之后,当用表扬结束批评时,人们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态度。
范承祚是外交部一名翻译,一次参加******总理的外事活动。总理及友人谈到中国气候时,突然问范承祚:“你说台风来自哪里?”范嗫嚅道:“台风来自台湾海峡吧。”周总理听完神色严肃起来,当着外宾的面批评道:“我们外交部的翻译,一不学历史,二不学地理。哪有台风来自台湾海峡的道理呢?台风是来自菲律宾深海区域嘛!”
眼瞧着范承祚的尴尬,周总理的批评点到为止,话锋一转,又说:“范承祚同志是我的老乡,多次为我做翻译,我对他很了解。我今天这样批评他,并不是他平时的工作没做好。他还是积极的、勤奋的,为人很诚实。”
范承祚事后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总理这堂“气象课”上得及时,使自己从此更加勤奋学习了,以免再开“昏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