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人很穷,冬天来了,他没有钱买木柴,就去向一个富人借钱。富人爽快地答应借给他两块大洋,很大方地说:“拿去花吧,不用还了!”
穷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里赶。富人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富人打开院门,发现门口的积雪已被人扫过了。他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借钱的穷人干的。
富人想了想,终于明白了:自己昨天的举动是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让穷人写了一份借条,约定以扫雪来偿还借款。
穷人用扫雪的行动提醒富人,任何人都有尊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任何人都有渴望被尊重的欲望,即便是向你乞讨的人,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在帮别人的忙的时候,如果有“施恩”或者“施舍”的想法,那就根本不能得到别人的感谢。
即使有这种想法,也千万不要流露出来,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帮了别人的忙还会让他因为羞恼而恨你,那可是人情账户的一笔巨大损失,你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向一个陷入困境的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他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应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充分相信自己以后,才有决心去摆脱磨难,去证明自己绝不是一个弱者。
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和理解别人,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被人尊重,别人才会永远感激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和理解别人呢?这就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这是尊重和理解的一个前提,只有了解他人内心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给予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年终,主人预备大摆筵席,于是捉住小猪,小猪预感到厄运将至,撕心裂肺地号叫着,又顶又撞,猛烈地抗拒。绵羊和奶牛被这巨大的动静从午睡的好梦中惊醒,不满地训斥道:“喊什么?我们也经常被带走,就没像你似的怕成这样。”小猪流着眼泪说:“你们这帮没有心肝的家伙!主人捉你们不过是为了一点羊毛和牛奶,可是我呢?他要的是我的命啊!”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立场不同、遭遇不同,的确很难了解别人的想法和内心;如果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等不加体谅,只会加深在他们心中的坏印象。就像故事里的绵羊和奶牛,因为没有了解小猪的真实内心,只能说明它们自私而冷酷无情。这样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赢得别人真心的接纳和爱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了准确了解别人的内心和想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感受和体会。“会痛”就是心中的感受,即所谓的“感同身受”;然后,在这基础上加以“表达”,也就是让别人明白“我感同身受”。只要有心,不管从大处还是小处均可以揣测别人的想法和内心,不知不觉中你就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他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