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就怕“认真”二字
******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是人生中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哲理。只有认认真真地去对待生活,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收获更多。
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时光短暂易失,没有比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更加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对待了。不管我们的人生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更好呢?!结果也许是重要的,但与过程相比则算不上什么,人生原来也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力求将其做到最好。
过去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有朝一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某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有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得道即“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的确,认认真真地去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是的,也许“认真”是一项无法保证导致丰收的艰苦耕耘。认真是行而下层面的行为,它收获的往往是行而上层面的满足,它使人生的原生态得以展示,亦使人生的丰富性得以体现。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一生贫苦潦倒,以打磨眼镜片维持生活。白天,他在昏暗狭小的作坊里一丝不苟地淬炼、打磨、装配,每个程序都精益求精,劳动情状几乎比夜晚在灯下写哲学著作还要虔诚。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没有人意识到斯宾诺莎将是影响几个世纪人类精神领域的大思想家,却都知道他是手艺精湛的工匠。艰辛的劳动使斯宾诺莎双目失明,英年早逝。但若没有认真打制眼镜片的劳动姿态,也就不可能有在思考和写作中燃烧自我的精神境界。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寻求永恒价值的根基,后者是前者在另一种劳动形态上的升华。在为世人寻求光明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打制的每一副镜片与写下的每一页手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懂得事事都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都绝对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他的认真而变得丰满而充实。他的人生没有虚度,而且在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中富有了巨大的意义。
丰子恺先生在怀念弘一大师时曾说: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是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弘一大师那样认真对待自己生命中每天都要面临的每件事,我们怎么会不获得成功呢?
坚定立场,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过分的言辞,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明辨。
有时,人们过于迷信他人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其实,每个人的判断都像我们自己的钟表,没有一只走得完全一样,有时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且叫一个人去试他!”于是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老师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禅师真的是开悟了。
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境遇,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所听到的和表面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批评而迷失自己。
意大利著名女影星索菲亚·罗兰就是一个能够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在她的自传《爱情与生活》中这样写道:“自我开始从影起,我就出于自然的本能,知道什么样的化妆、发型、衣服和保健最适合我。我谁也不模仿,我从不去奴隶似的跟着时尚走。我只要求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属……衣服的原理亦然,我不认为你选这个式样,只是因为伊夫·圣罗郎或第奥尔告诉你,该选这个式样。如果它合身,那很好。但如果还有疑问,那还是尊重你自己的鉴别力,拒绝它为好……衣服方面的高级趣味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全的自我洞察力,以及从新式样选出最符合个人特点的式样的能力……你唯一能依靠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就是你和你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你对自己的估计,以及你愿意成为哪一类人的估计。”
索菲娅·罗兰谈的是化妆和穿衣一类的事,但她却深刻地触到了做人的一个原则,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
人生经验,边总结边提高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位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生命得到升华。但是如果不把它们放下,就会成为人生的包袱。
人生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明朝诗人杨基在《闻蝉》中写道:“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其实,在此提及的“人情世故”却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地懂得生活的意义,总结经验,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错误是过而不改
犯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了还不改正。这样故意而顽固的态度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过错。每个人都难免要犯错,而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偶然的过错就不肯原谅他。但是倘若你明知自己已经错了还不思悔改,那样的错误哪怕再小也不可饶恕。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有点像“初犯”与“惯犯”的意思。一个人初次犯罪,只要他的良心尚在,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原谅。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哪怕只是小偷小摸,可是他总是不悔改,那么他就不能让人饶恕。这里要提醒我们每个人的是,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因为一时的糊涂,犯了你认为“不可原谅”的错误,只要他的认错态度诚恳,我们不妨原谅他一次。
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思,让人反省,让人无限感慨。
女人的父亲是那所大学所在地的政府官员,母亲是一家研究所卓有成就的研究员。而男人呢,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的儿子拥有什么,谁都知道。
但是她却死心塌地地跟了他,放弃亲情和前途跟他回到了他的家乡。两个人分在一个乡村中学里教书。他们很满足,最重要的是她安心现在的生活状况,两相厮守,不慕浮华。
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又是县里唯一的名牌大学生,很快便在教坛上脱颖而出。短短十年内,他从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局长直到县长,一帆风顺。
当县长那年,他才39岁。对于丈夫的升迁,她感到宽慰,觉得自己当年没有认错人;而他也感谢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最需要的。
但身在官场的他却常常身不由己,每天都有对付不完的应酬,好在她对此毫无怨言。
一次酒醉后,一位崇拜他已久的靓丽而年轻的女人主动向他献身。事发后,他诚惶诚恐,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但当这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男人的血性便又被那个靓丽的姑娘点燃。在妻子出差的那段日子里,他默许了与那个近乎疯狂地爱他的姑娘同床共枕。
终于,他们偷情的场面****裸地暴露在了提前回家的妻子面前。妻子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微笑着放那个姑娘走,并且关照她不必太紧张,说着还帮那个吓得花容失色的姑娘理好零乱的衣裙。
偷情的姑娘走了,她却沉默了,从此不再单独和他说一句话。只有当他的下属来时,或是儿子在家时,她才会和他说话,而且显出十分恩爱的样子。别人一走,她就又变成了“哑巴”。其实他挺后悔的。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妻子的爱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他是爱她的,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他跪在她的面前向她忏悔,请求她饶恕。他这样努力地坚持了12年。12年中,他为此熬白了头发,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无论如何,妻子就是不说话。
12年后的一天,妻子第一次主动开口和他说话,她说:“我患了乳腺癌,医生说现在部分细胞已经扩散,我时日不长了。”他听完,泪如雨下,他抱住她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咱们可以找最好的医院去治呀!”
他把妻子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妻子弥留之际,对他说:“现在,我承认我错了,这些年,我不应该这样对你。我死以后,你就再找一个合适的女人,一起过吧。”男人号啕大哭。
女人死后三个月,男人也去世了。他患的是胃癌,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的,但他也没有告诉她。他临死前对儿子说了一句让儿子莫名其妙的话:“你妈妈原谅我了,我死而无憾。” 后来,他们的一位医学专家朋友对他们的儿子说:“你爸爸和你妈妈的病,都是因心情长期抑郁造成的。假如你妈妈早一点儿表现出她的宽容,事情也许完全是另一种结果……”
故事中的妻子惩罚了丈夫,却以失去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从妻子12年的沉默中,我们能感觉到她滴血的心,她受的伤害的确是深重的,她要让丈夫也承受同样的伤痛。而当她醒悟时,生命已不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