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会诗,活学善用古今智慧
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女秘诀
诗姗,日子如白驹过隙,昨天天空中还充满夏的燥热, 今天的风中就现出一抹秋的凉意。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就像每一个人,经历春的稚嫩和夏的浮躁,终于要沉淀下来,细细的思索。
优雅的仪态、得体的穿着,愉悦的心境,这些说到底还只是外表。如果没有深厚的根基,它们只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要练就这内在的本事,除了静心修德,养成良好的品质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女孩子永远也成不了才女,而一旦书读多了,才女的气质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苏轼的名言,就用来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
确实,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所有有异的事情都亲历亲为个遍。如果我们总是要从砖木取火开始,那么文明就无法累积到今天这样发达的地步了,我们总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看待问题,了解事情,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现和发明,才能写出“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样的佳句。而书籍,就是前人为我们搭建的“阶梯”。
书浓缩了人类精华。书读得多了,对人世,人生,人性,人间等等,都能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即书读到一定境界,已像站在高处向下看,便能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而能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来解决问题。
严文井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是的,在更多的时候,读书不只是与未来的仕途光荣相连,它是人的风骨的基石;它是文明的卫士,守卫在没有痰迹的风景线上;它是我们行为风范的精灵,不会使我们把商品和零钱扔给柜台外边的顾客,惹恼了他们后,还不知道为什么;它也是青春智力的储存器,使我们未来不为肤浅的电视节目浪费青春;它也是人类经验的车船,像培根描述的一样:“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
读书是一种美丽的行为。在读书中,天上人间,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脚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观。读书,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读书,让我们丰富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突破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诗姗,如果你去过图书馆,你就能感受到爱书人的激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仿佛沉浸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他们时而微笑,时而哀叹,甚至流下眼泪,他们完全从书本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中,那是怎样的一种魔力!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提出了一个经典问题:敢问图书馆里的诸君,年少时,谁不曾梦想浪迹天涯?爱书,就是爱上远走高飞的幻想,爱上年轻而自由的心。
诗姗,当你晚上回家写完作业之后,先不要忙着打开电视机,你可以在家里为自己辟出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好好享受一下安静和温馨的感觉,听一听大师的声音。
如果你的中学时光都只是在教材中度过的,那么你到了大学会觉得毫无方向,但如果你能从现在开始爱上读书,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虚度自己的青春。我知道你的课业压力也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的、有价值的利用。
因此,你的阅读不妨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你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你喜欢文科,可以定期阅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加入你有爱好理科的同学,可以推荐她定期到阅览室浏览有关的报纸杂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学长或同班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另外,也许你身边有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味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和所谓的“青春文学作品”。但这些东西就像薯片一样,营养含量是很有限的,它们无法让你真正地“腹有诗书”,长期读这类的东西,只会让自己“营养不良”。
诗姗,你明白了吗,读书就是我们的精神在进食,也需要按时、合理、营养均衡。可别再像过去那样敷衍着自己去读书了。
21徐静蕾:做一个清醒的杂家
提起徐静蕾,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诗姗,你也许会感到有些惊奇,在超女、快男层出的时代,在喧嚣的娱乐圈,竟然真的有这样一个一直被记住、被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所喜爱的女性,她从来不让人惊艳,但那种淡淡的美在人们的记忆中长久地停留。插图21她大气的书法、幽默的文字、自然的表演和严谨的导演让人们不得不称她为娱乐圈里少见的才女。有人说,徐静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说她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清凉回味长久……这些个性,使那些错过追星年龄的人和像你一样的中学生,都会深深喜欢她。
通过写博客又一次声名大噪的老徐曾说,她的追求目标是,做一个杂家,而且是要快乐的生活。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一种独特的路径,也许老徐正是作为一个清醒的杂家而不断地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各种知识归根到底都是相通的,那么做杂家,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拉姆塞就是一个全面学习的杂家,1913年,他在化学学会国际会议上担任主席时,使全世界各地代表大为惊奇和愉快。他先讲英语,后讲法语,再讲德语,间或也用意大利语,无不流畅自如,从容清晰。
拉姆塞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多看、多学、多研究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1882年,英国化学家、剑桥大学化学教授瑞利开始研究空气的成分,他经过极为精密的定量分析发现,由氨制得的氮,总比由空气制得的氮轻5/1000,反复研究不得其解。于是,他将这一研究事实,刊登在英国《自然界》刊物上,请读者解答,但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拉姆塞得知瑞利的研究以后,征得了瑞利的允许,也开始研究大气中氮的成分,并很快地发现了惰性气体元素,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拉姆塞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始终秉承着自己全面综合地学习的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研究。在晚年,他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放射学的研究,在这方面的贡献也很大。
其实,不只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甚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补益的,先做杂家,广泛地猎取各学科的知识,对于自己所要主要学习的科目是一定有帮助。
诗姗,这个道理不仅对于徐静蕾所从事的导演这个行业很重要,对于你所希望从事的写作尤其重要。当然了,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不是全面平庸,一个优秀的杂家必须很清醒,知道自己最终要做什么,抓住一个重点,其他的内容都是为这个点来服务的。
古希腊诗人阿奇洛克思讲过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英国政治哲学家以塞亚·柏林根据狐狸和刺猬不同的认知方式,将学习者分为两类:刺猬型和狐狸型。狐狸型学习者追求的是知识的广度,追求“知道很多事情”。他们博览群书,提倡开卷有益,重视知识的量而往往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由于追求太多的知识而往往独立思考不够。换言之,狐狸型学者强调知识的量而忽略或者说顾不上质。
刺猬型学习者则相反,他们不追求知识的量而特别注重知识的质。他们往往追求知识的专而精,而不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我们在学习时,要先做狐狸,然后再当刺猬,也就是说,要先当“杂家”,再做“专家”。
拿我们最熟悉的看书来举例子,鲁迅先生曾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浏览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博观对我们做学问、思考问题都很有帮助。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这些规则,用在学习的其他方面也照样很实用。
做一个杂家,就是要有一种励志看问题的角度。就拿我们学习历史来说,如果光了解历史制度,但是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质地貌全无了解,也是学不好历史的。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对历史学者突出要求,也就是常说的“史学三才”:有史才,有史学、有史识;而有史识就是要求学者能够从文化、政治、地理等等方面去综合地研究历史,得出结论。这就是要求学者应该是一个杂家。
如果你想要有真正的学问,还需要既有做杂家的决心,又有做专家的智慧。全面综合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这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
22自然处处皆“诗情”,李清照如是说
诗姗,看看中国历史,你会发现才女与诗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到谢道韫、朱淑贞,近到冰心、舒婷。一位美丽的女性,总是因为写诗、懂诗而备受人们的青睐。正如诗人艾青所说:“到世界上来,首先我们是人,再呢,我们写着诗。”不是吗?诗姗,生活中,面对父母的大爱、醉心的风景、好友的笑容、爱情的酸甜苦辣,你有没有这种冲动:拿一支笔,用真挚的语言、热切的情感、奇妙的想像,写一首动人的诗?
诗,最精粹而又蕴含丰富的语言,是爱做梦的少男少女的宠儿,是浪漫倜傥的诗人的女神,是一切热爱生命和美的人的歌吟。
屈原、李白、苏轼、徐志摩、拜伦、雪莱、普希金、海子……一个个风流绝代的天之骄子,以诗歌唱了一生。
大诗人歌德曾以八岁稚拙的童手在生日贺帖上为外祖父母写出了第一首诗,八十高龄的他又在故世前以苍老的手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也许你会无奈的感叹,自己并没有古人那种超人的才华,连平常的作文都是从《好句号段好篇》中拼来凑趣。亲爱的,千万不要因为这而看轻自己,古人作诗有时也要借助此类好词好句之类的类书。当然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古人的生活环境比我们更加单纯,更加贴近自然,他们的生活节奏较慢,因此可以用心体会生命中的种种悲喜。
拿李清照来说,她特别善于从自然中撷取诗情,一夜刮风,她便有了“应是绿肥红瘦”的猜想;桂花盛开,她发出“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感叹;思念丈夫,也曾以“红藕香残玉簟秋”来起兴;插图10凡此种种,让人们觉得她的诗词仿佛与自然之间有着天然的割不断的和谐关系。
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书,深入到自然中,游山玩水,看幽谷清泉、奇石怪草,或醉卧草地,其中有不尽的美和乐趣,足以荡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诗情。
我们每个人本就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有容易感动的纯洁心灵,有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明亮眼睛。只是,都市的灰白高楼大厦和穿梭的汽车挡住了原本敏感的视线,高高的围墙锁住了原本自由的灵魂,头顶一片蓝天,却极少有机会看到高山流水,不能闻见清香的野花绿草。诗姗,我们要时常走出拥挤的城市,去看看青草绿树,听鸟儿的脆鸣,听山泉叮咚。在这里,你内心的灵感就会喷薄而出了。
在自然中采摘的诗意,要随时加以记录。
俄罗斯伟大作家之一果戈里说过:“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舒适。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