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与多家伙伴单位联合主办过多项征文,也办过各种摄影比赛。我们惯常所办的活动,主题大多为“抒情讴歌型”或“展示成就型”。而把目光投向那已逝的历史—尤其是用镜头定格的方式来回眸昔日的瞬间,可说还是头一回。
勾勒老城市概貌
表现海口昔日概貌的老照片是参赛作品的重要部分,也是海口市城建档案馆尤其关注的部分。我市的城建档案馆成立于建省前的1987年,而在不长的年岁里所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如此,档案馆仍然希望不断发现有反映海口旧貌价值的老照片。本次征集的作品中,除了陈得胜的《1975年的海口市区》《昔日海甸岛》等作品外,还有其他作品表现了昔日旧机场、70年代白沙门、70年代的大同路和建省之初滨海大道等。其中林忠的《建造天桥前的和平南路路口》,回眸了道路设施的欠缺致使昔日交通的无序状况;林碧泉的《新埠岛码头:野渡无人舟自横》把镜头对准新埠大桥没建前的新埠码头,一只横摆的渡船说明了城乡交通的隔阻……
记录历史事件
反映历史事件或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种种人文情态,可说是本次老照片征集比赛的一大收获。
由洪岳提供的组照《庆祝海南解放》,以其极生动的画面和多角度的构图,把已经载入史册的1950年解放海南的战斗以及随之而来海口人民狂欢胜利、喜庆解放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老读者目睹这组珍贵的老照片,重温起50年前的往事:刚猛骁勇的渡海大军,狼狈不堪的国民党俘虏,已被解放军攻占的国民党“长官公署”的旧址旧楼和被击落的国民党飞机残骸,还有以冯白驹将军为首的琼崖纵队,擎着23年不倒的红旗与渡海解放军会师等,无一不唤起人们的激情。
在反映“文革”时期的老照片中,陈小妹提供的《1969年:在公园跳忠字舞》和王涛提供的《60年代末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表彰会”》使那段历史的特定用语,社会组织建制,群情的集体无意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显示;李茂林提供的《在红旗下成长》是1970年的六位初中毕业生的合照,这种手握“红宝书”站出马步,弓臂向前的造型,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做戏”的历史;冯健乐提供的《舞台上的抓革命、促生产》是一张参加1972年海南行政区文艺会演的剧照,从舞台的气氛到人物的亮相,均打着浓烈的时代烙痕。
“文革”时期的照片当以陈达清拍摄的两幅“知青”题材的作品为最生动。其一是摄于1970年的欢送知青上山下乡的热闹场景;其二是获二等奖的这幅《知青与墙报》。作品1974年摄于海口市罗牛山农场,照片中的几位女知青扎着又粗又长的辫子,她们正在贴墙报,从“扎根书”“决心书”“铁心书”等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字眼中,叫人推知了大同小异的文章措辞。关于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当年的知青们今天不管持哪种观点,看到类似的老照片总会勾出充满杂味的记忆。
地域背景与特色摄影
蔡自强、陈达清、林树强有几幅表现海口市几家工厂的作品,人们凭此可以追溯海华橡胶厂几易厂名的历史,也可领略海口椰雕厂一位老雕塑家的风采,还可以欣赏到海口糖奶厂给新工人上的第一课是《认识椰子……》。
海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曾被称作“不沉的航空母舰”,可见海南长期以来都担当着“前线”或“前沿阵地”的角色。地域背景使得海南长年都异常重视战备工作。读者在蔡自强的《海滩练兵》和蔡自强、林树强共同提供的组照《七八十年代的海口民兵》中,便深刻地领略到这一点。这组民兵剪影,既有历任市领导身体力行置身于军事训练之中,也有海口市橡胶二厂民兵、新海乡电海村民兵和农垦民兵等分别进行高炮、刺杀、夜间侦察和无线电报告等项目的训练,照片自然直观,逼真可信。
以民兵训练为经线,还可以追溯到1964年的“海南首届民兵比武大会”,邓其兴提供的《马白山将军接见民兵代表》,讲述的是来自琼中县的苗族女民兵陈月莲,她在女子飞碟射击项目比赛中,技压群芳,独占鳌头,因而被马白山将军接见和勉励。
摄影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瞬间定格来展现某段岁月,用无言的镜头使岁月得到珍藏;它用一定的影像科技手段让历史进程得到梳理,使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得到最客观、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