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素描】
他是一位极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国学大师,他在私塾教育中学文习武,青年时便文武双全。他没有拿过一张文凭,却是著名教授、国学大师。他当过兵,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他出过家、当过和尚,是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的学问融汇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兼具“诸子百家”之精髓,被人称之为“通天教主”。世人对他的评价也很传奇:“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有人说他的学问: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有人说他“挂羊头、卖狗肉”,尽是迷信思想。而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一无所成、一无是处。然而,他很火,火到台湾青年结婚时互换他的书做爱情的信物。
他就是南怀瑾,一个传奇的国学大师。一位处处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大师,一位捐资修建金温铁路的爱国大师。这里,我们将感受他从传统国学里,去粗取精后浓缩的智慧精华;我们将感悟到是他深入浅出的国学经典讲解,和发人深省的思考、醍醐灌顶的顿悟。
第一章 国学大师讲述的“孝的智慧”
我们古人说:“人不孝其亲,不如******”,中国历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的国家,孝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神之一。而如今,生长在父母的宠爱中的我们,似乎忘记了“孝”这一古老的美德。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弘扬者,他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孝的智慧”,品读它,你会发现“孝”不仅是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世上惟有孝顺不能等待
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谈到《论语》中孟武伯问孝一节时,对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样解释到: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因为那种心情是恨不得代替儿女承受病痛的折磨,而想尽一切办法,十分着急和迫切的心情。只有当作为子女的年轻人体会到父母的这种感受,同样以着急、迫切的心情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养育之恩时,才懂得了真正的孝。以下是南怀瑾先生在一次给大学生的课堂上讲述的一个有关与“孝”的故事。
子路年轻时家境贫寒,家人经常吃不饱饭,有时甚至要到野外采摘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听见年迈的父母随口念叨着许久没有吃过饱饭,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好了。子路闻言心中十分愧疚,可是家中早已无米下锅了,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子路想到山那边的舅舅家里还比较富足,如果翻过那几道山梁到他家借点米,舅舅一定肯借。虽然山路崎岖,但是想到能够满足父母的小小要求,子路打定主意出发了。
他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随即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子路虽然疲惫不堪,但能够以自己的辛苦,让父母得到些许的满足,他无怨无悔。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官晋爵,此后子路家中余粮万钟,富贵显赫,衣食无忧。然而,子路总是不能忘怀昔日父母的劳苦,感叹说:“如果父母还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样吃野菜,再要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回来赡养父母双亲,我也心甘情愿!”
南怀瑾先生通过这个故事,告诫广大青少年朋友们:孝敬父母,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孝敬父母不分年龄大小,也不分能力强弱,现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而空留遗憾。毕淑敏曾经说:“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有一位教授曾给他的学生留下一道家庭作业:“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而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对其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句话的人。”
下一堂课程开始前,教授问他的学生们:是否愿意把他们对别人说爱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个学生站起身,开始说话了:“教授,上礼拜你布置给我们这个家庭作业时,我的一个念头一闪而过,自从3年前我和我的父亲争吵过后,我们就开始彼此躲避。除了在春节或其他不得不见场合之外,我们避而不见。即使见面也从不交谈。所以,回到家时,我告诉我自己,我要告诉父亲——我爱他。”
“在我做了这个决定后,忽然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似乎一下子减轻了。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急忙起床了,整晚都在想这件事,辗转难眠。第二天9点钟时,我打电话给爸爸,说他下班后我有些事想要告诉他。父亲以暴躁的声音回答:‘又是什么事?’我跟他保证,不会花很长的时间,他同意了。下午5点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门铃,祈祷爸爸会出来开门,如果是妈妈来开门,我恐怕会丧失告白的勇气。但幸运的是,爸爸打开了门。我没有浪费一点时间,踏进门就说:‘爸,我只是来告诉你,我爱你。’”
“父亲听了我的话,不禁哭了,伸手拥抱我说:‘我也爱你,儿子,原谅我3年来一直没能对你这么说。’那一刻如此珍贵,我甚至期盼时间停止。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两天后,从没告诉过我有心脏病的爸爸忽然病发,在医院里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一刻来得如此突然,让我毫无防备。如果当时我迟疑着没有告诉爸爸我对他的爱,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现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不在了而空留遗憾。古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等自己长大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时,父母已经等了很久了。孝敬父母要及早,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顺,那已经为时已晚,只能空留遗憾。
青少年朋友们:世上很多事情可以等待,但是唯有孝顺不能等待,为了不让自己的孝心留下遗憾,现在就去对你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声:爸妈,我爱你们!
在自己脸上画一幅“孝”的图画
父母的爱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丝毫的改变,也不会因为你的误解而有丝毫的减弱,父母的爱,像一块无瑕的宝石,任凭时光的洗涤,它依然晶莹剔透,依然璀璨夺目。父母爱的图画是永不褪色的。但是,作为子女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对父母爱的图画是怎么样的呢?
在《论语》中就有一段关于孝顺的态度和颜色(脸色)的精辟论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子夏问孔子孝的问题,孔子回答道,(孝顺的)态度是最难做好的。父母在干活的时候,儿女接过父母手中的活代劳;有好吃的东西时,先拿给父母长辈吃。这样就是孝吗?其实,仅仅替父母长辈做事,将美味佳肴给父母吃,不一定就是做到孝顺了。在孝顺父母长辈的时候,态度才是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做到好的。比如儿女放学回家的时候,疲惫不堪的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几上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父母见到儿女这样的态度时,虽然喝着儿女倒的茶,可是心里又将作何感想呢?
说道孝与态度的问题时,忽然想起老一代革命家陈毅的一件小事。陈毅一生十分孝敬父母,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写信回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这年春天,他工作途经成都,当时,他的老母亲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陈毅的弟弟家中。当天下午,他就与妻子张茜前去看望。由于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房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的裤子。母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尿裤藏起来,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
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道:“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只好将事情的原由告诉儿子。
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对妻子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陈毅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应该发自你的内心,而且态度一定要非常的诚恳,这样父母才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才能享受到来自你带给他们的一点点幸福。
孝敬,要做到发自内心。有一位诗人曾经写过:人类的美是以爱来呈现的。而孝敬感恩的心灵,是人类最美丽的种子,它发芽之后,开出最美的爱之花,结出最美的爱之果。所以,千万不要对父母感到厌烦。做子女的欠父母的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即使心中有怨言,也不要在态度上流露出来。因为爱在态度上,你对父母爱的图画,就描绘在你自己的脸上。
用爱来感动“天下有不是之父母”
曾有人说,天下只有不是的子女,没有不是的父母,其实不尽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贤都会犯错误,何况我们的父母还是普通人呢?那么当自己的父母犯错误时,我们应当如何做呢?南怀瑾先生在这里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在《东西文化的“爱”和“孝”》一文中南怀瑾先生这么写到:做父母的,虽然对子女有不是的地方,但在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而为父母斡旋过错。所以孔子也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对于孔子说的这句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解释为:“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孝顺,孝顺,顺从有时便是孝。当然,前提在于不违背“仁”与“礼”的标准,盲目地顺从有时也会让儿女的生活蒙上阴影,这也肯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当儿女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经常口不择言,其实,即便是父母的错,为人子女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同父母争辩,而不应与父母致气。这就是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在面对“有不是”的父母时,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或许我们看了之后,会更加理解南怀瑾先生的意思。
倩倩跟母亲吵架了,她一气之下,冲出了家门,走进茫茫的夜色中。漫无目的地走了一段路后,她发现走得匆忙,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夜色渐深,倩倩饥肠辘辘的感觉越来越强,忽然一个小小的馄饨摊映入眼帘,一位老婆婆在摊前忙碌着。馄饨的香气扑鼻而来,倩倩咽了一下口水,又看了一眼锅中翻滚的馄饨,慢慢转身离去。老婆婆早已注意到徘徊不定的倩倩,她热情地问道:“小姑娘,吃碗馄饨吧!”倩倩转过身尴尬地摇摇头,说:“我忘记带钱了。”老婆婆笑了笑:“没关系,我请你吃!”
片刻之后,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倩倩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小姑娘,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询问。“哦,没事,我只是感激!”倩倩拂去脸上的泪花,“您跟我互不认识,只不过偶然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馄饨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说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对我这么好,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婆婆听了,语重心长地劝她:“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馄饨,从小到大照顾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为什么还要跟她吵架呢?”倩倩听了这话,默默无语。是啊!一个陌生人为我煮了一碗馄饨,我尚且如此感激,而母亲辛苦把我养大,我为什么心中没有感激之情?为什么还要与母亲争执?
倩倩慢慢吃着馄饨,脑海中显现出许多儿时的画面。馄饨吃完,她谢别了老人,朝家走去。当走到自家胡同口时,倩倩看到妈妈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正焦急地左右张望……看到倩倩回来了,妈妈长舒了口气,说道:“倩倩啊!你让妈急死了!赶紧回家吧!饭菜都凉了!妈以后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此时,倩倩的泪珠再次滑落。
父母总以宽广的心胸包容着儿女的一切。但是有时,父母也会有过错,而此时,做儿女的我们是否想过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包容父母的过错呢?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讲述的孝子闵子骞的故事,也许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的“不是”了。
闵子骞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逝了,不久闵子骞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也就是他的继母。这位继母对待闵子骞非常不好,冬天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继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用很好的棉花来做棉衣。在给闵子骞做棉衣的时候,却用非常便宜但不能抵御寒冷的芦花来做。寒冬腊月的天气里闵子骞冷得瑟瑟发抖,很多邻居见了闵子骞继母的所作所为都非常地看不惯,经常为闵子骞打抱不平。闵子骞长大后明明知道自己的后母对自己不好,但是他依然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照顾后母。而且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十分的关爱。当很多人为自己打抱不平的时候,闵子骞总说后母以前可能是对自己不像亲生儿子一样,那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对我的养育之恩那比山还要大啊!就这样闵子骞不但赢得了别人的赞誉,也营造了和睦的家庭氛围,一时传为美谈。
青少年朋友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亲情总与我们相随。它就像一条涓涓的溪流一样缓缓地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虽然,有的时候父母的爱有会有我们难以接受的时候,但是只要你想想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那一点小小的错误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当你用你的爱心来包容父母的错误时,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亲情是如此的珍贵。
第二章 听“通天教主”讲“百家讲坛”里的为人智慧
南怀瑾先生被称为“通天教主”,总给人很高深莫测的感觉。他晓“禅道”,讳莫如深的禅机让人能瞬间顿悟。他通“佛理”,心灯如莲的佛言佛与能让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精“国学”,儒家思想、道家方略、名家巧辩、墨家兼爱在他口中都能化古老为新奇,让人受益无穷。这里,我们这位“通天教主”开了个他一个人的“百家讲坛”,将深奥的禅、道、儒、佛等等深奥知识深入浅出地化为朴实而形象的比喻,指点青少年如何学会做一个有志向、诚实、明智、高尚的人。
志当存高远,莫学李斯的“老鼠哲学”
所谓立志,就是立下未来的人生理想。谁都想在这个社会上顽强地站立起来,为自己立起堂堂正正的口碑,立起轰轰烈烈的事业,立起体体面面的人生。而若想切实立起这一切,就必须首先在人生旅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这里的“立”是独立的意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指出:“三十而立”的“立”就是不动,是做人做事以及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的意思。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有所作为,便要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立下伟大而切合实际的志向;立起坚强而勇于奋斗的品行、立下正直而高尚无畏的道德。
南怀瑾先生在谈到立志的问题时,特别推崇儒家学者们的志存高远。他将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解释为:人在立下人生的志向时,要把道义的实现作为志向的目标,选择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来规范自己,以仁义为己任和为人处世的依据。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树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意识,帮助自己立起高远的志向。在《李斯的老鼠哲学》一文中,南怀瑾先生便给我们讲述及这样的一个故事。
少年时期的李斯,跟着师傅荀子念书。李斯很穷,学习时经常吃不饱饭。他有一天上厕所的时候,看到粪坑中的老鼠,又小又瘦,见人惊逃的仓皇样子,十分可怜。过了几天后,李斯去米仓替老师盛米,又看到了一只在米仓中偷米吃的老鼠。但这只老鼠又肥又大,见着李斯不但不逃跑,反而瞪瞪眼很神气的样子看着李斯。李斯觉得很奇怪,心想:“为什么厕所中的老鼠见着我拼命地逃跑,而这只老鼠见着我不逃跑,反而拿眼睛瞪我呢?”
一时间,李斯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以至于忘记了盛米做饭的事情。后来,李斯通过两只老鼠间的巨大差异,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又小又瘦的老鼠,是没有本事没有靠山,被人或者被其他老鼠欺负惯了的老鼠;而又肥又大见人不避的米仓老鼠呢?欺负其他老鼠欺负惯了,认为自己很有本事,很有靠山,所以敢见人不避目空一切。想到这点时,李斯突然觉得自己就像厕所中的那条小老鼠一样,非常地可怜。于是,自己在内心里暗暗地发誓:做人也像老鼠一样,要做就做米仓中的大老鼠,管他什么偷吃不偷吃,而不要做那条可怜的厕所中的老鼠,不但吃不饱,而且肮脏受人欺负!这便是李斯的“老鼠哲学”。
悟出这个道理以后,李斯便告诉老师荀子自己不读书了。荀子问他不读书要去干吗啊?李斯说自己要去游说诸侯,求得功名富贵。荀子语重心长地对李斯说,你的学问还没有学好,怎么可能求得功名呢?李斯说,我现在穷到饭都没得吃了,求学的事情还是等以后再说吧。就这样李斯半途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开始了追求富贵功名的人生。
后来,李斯来到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当上了丞相的职位。享受着荣华富贵的李斯,把自己的一切归功于启发他的那条米仓中的老鼠。在生活中也奉行自己的“老鼠哲学”——仰仗着秦始皇的信任和自己的地位,打击陷害和自己不和的忠臣良将,贪赃枉法,肆无忌惮。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等秦始皇死后,李斯也像自己陷害他人一样,被宦官用诬陷,而招致满门抄斩的可悲结局。
南怀瑾先生向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立下的志向对我们的将来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尤其是求学阶段,是人生志向的确立时期。这一阶段确立起来的人生志向决定着你以后为之奋斗的人生。李斯后来的悲剧,归因于他年轻时所立下的志向,为了一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地像一只仓中的老鼠一样贪得无厌,肆无忌惮。殊不知,老鼠毕竟是老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因为,老鼠不劳而获,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大肆破坏,且会传播鼠疫,危害人类的生命罪大恶极。李斯后来做到了丞相的职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的内心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断地干些贪赃枉法不得人心的勾当。最终的结果,把自己和家人推向了断头台,落得遗臭万年的可悲结局。李斯的悲剧源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立志,在立志这点上尤其应该引起青少年们的深思。
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人在立志的时候,就应该以符合道义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而绝对不能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将自己的目光局限于小小的事业中。这便是我们青少年在立志的时候最应该考虑的事情,因为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我们的将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个有远大理想、有高尚追求的人,一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志向,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因为有了明确的人生志向,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他会将自己的志向做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感到内心的踏实,生活的充实,不再被许多微小、繁杂的事所干扰,也不去奋力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干什么事都显得成竹在胸。
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成功者总是那些有伟大志向的人,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无头苍蝇一样在人生之旅中四处碰壁的人头上。
青少年朋友们:人生在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选择。在你步入社会之前,确立人生的志向时候,应当志存高远,千万别学李斯的“老鼠哲学”。
诚实的人,绝不让错误的枝头开着借口的花朵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否有这过这些情形:当你打碎了家里的碗,会不会怪碗没有洗干净太滑了?当你不愿意做一些事的时候,是不是会说“我不会做”或者“我做不了”这件事?当你不想参加某节体育课的时候,是不是会向体育老师说“我病了”这样的话?当你做错了事,面对别人的指责,是不是打死也不承认自己错了,或者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相信很多青少年朋友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口是如此的普遍。每天在我们身上都会发生很多次。当我们犯错的时候,又经常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来安慰自己。我们所犯的错误出现得如此频繁,以致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借口的危险性,而且总是在借口的包庇下,将自己的错误不了了之。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错误呢?南怀瑾先生给了我们答案。
在《论语别裁》这本书中,南怀瑾先生解释孑L子“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时说:人1艮容易发现自己的过错,但是人类总有个通病,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仍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越想自己越没有错。而君子知道自己错了就会承认,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错误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而不加以改正,找许多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在《圣经》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有两个人因偷羊而被捕,得到的惩罚是在他们的前额烙上两个英文字母ST,也就是“偷羊贼”(Sheep Thief)的缩写,然后他们就被释放了。
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羞辱,就躲藏到别的国家去了,可是碰到的陌生人,仍旧不停的问他这两个字母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了掩盖自己曾经犯下的罪,他不断地撒谎。日复一日,渐渐地他的内心更加不安,痛苦不堪,最终没有逃过前额的这两个字的阴影。最后他抑郁而终。
另一个人被释放后,心想:“我虽然无法逃避偷过羊的事实,但我仍旧要留在这里,赢回邻居们对我的尊敬。”
一年一年过去了,这个人又重新建立起正直、诚实可信的名誉。
有一天,有一个陌生人看到这位老人头上有两个字母,就好奇地问当地人,那究竟是什么意思。
当地的那个人告诉这个陌生人:“他的额上有两个字母,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我也忘了这件事情的细节了。不过我想那两个字母是‘圣人’(Saint)的缩写。”
正如卡耐基所说:“若能抬起头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错误也能有益于你。因为承认一桩错误,不仅能增加四周人们对你的尊敬,而且将增加你自己的自信。”而像故事中的那个远走他国的人,就算他走到哪里,不断地编造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遮盖自己的错误,最终仍然走不出错误的影子。
人总会犯错,诚实的人,当意识到自己做错的时候,首先做的不是如何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自身找原因,不推卸责任,责怪他人,勇于承当自己的责任。只有这些诚实的人,才能走出错误的阴影,才能最终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成功。南怀瑾先生就曾经告戒广大青少年:勇于承认错误是做人难得的情操,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成型的关键时期,更要培养勇于承认错误的情操。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误不可避免,但是却可以减少。勇于承认错误而不讲任何借口,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智慧,它会让你得到正确不能给你的荣誉;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找任何借口是一种情操,它会让你的青春花朵尽情绽放。所以,青少年朋友,如果错了,就主动承认吧!做个诚实的人,不要让错误的枝头开着借口的花朵,只有这样,你的青春才会更加绚烂多彩!
明智的人,善于从他人的怒火中获取温暖
青少年时期,由于生活的阅历和经验都比较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有一些局限性,遇到烦心的事情或者别人的攻击冒犯在所难免。而面对这些情况时,很多青少年朋友们,特别冲动,他们在自己愤怒情绪的推动下,便和别人大打出手。结果要么自己被人打,要么别人被自己打,而自己垫付医药费用,弄得两败俱伤……
那么在面对他人的侵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明智的人,学会从别人的怒火中获取温暖。
下面这个故事,是南怀瑾先生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的,它讲述的就是“明智的人,善于从他人的怒火中获取温暖”的道理。
战国时期,梁国和楚国相邻。两国因为领土问题颇有敌意,于是,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两边的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上西瓜。梁国的亭卒们很勤劳,锄草浇水,瓜苗长得非常好。楚国的亭卒们懒惰,不锄草也不浇水,瓜苗又瘦又小。
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楚国的亭卒觉得很丢面子,于是在一个夜晚,他们偷偷地跑到梁国的西瓜地里,把西瓜苗都给踩断了。梁国的这些亭卒们第二天发现之后,非常气愤,就报告他们的长官宋就,说要以牙还牙,过去把他们的瓜苗也全部踩断。宋就听说后说道:这样不好,如果我们也学他们一样,未免显得我们梁国人器量太狭隘了,要是我们也那么做,那和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分别。然后他要求亭卒们不但天天依旧给自己的瓜苗浇水,趁夜晚的时候顺便也给楚国的瓜苗地里浇点水。
梁国的亭卒们听后,非常的不解。但是也只好照办。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两国边境的西瓜长势都非常地好了起来。楚国的亭卒非常的纳闷,因为每天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西瓜都被人给浇了水。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梁国人给自己的瓜地浇的水。楚国的亭卒们一时觉得非常的羞愧。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楚王也深感羞愧,同时认为这是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于是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敬意。结果不但解决了两国的边境问题,而且使两国成为了友好的结盟国家,而宋敬也因为这件事情得到了梁王的重重赏赐。
南怀瑾先生说,宋敬不但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宽广的胸怀,而且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因为他不但有一颗宽容的心,而且善于从楚国亭卒们的无礼之举中,发现改善两国关系的机会。当时楚强梁弱,如果按照梁国亭卒们的做法,以牙还牙的话,那么势必导致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甚至使两国发生战争。那样一来,梁国势必陷入危难之中。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别人的怒火,你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智慧。其实,生活里处处都隐藏着无穷的智慧。要学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你的一颗包容之心来宽恕他人的过错是非常重要的,南怀瑾先生在解释孔子的“不念1日恶,怨是用希’、“不迁怒,不贰过’这两句话时就曾说:“过去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过去了就算了,而不怀恨在心;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了别人,所以和别人之间的仇怨也就没有了’,“(做人应该)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两句看似非常简单的话语,做起来是多么的困难,但是只要你怀着一颗博大的包容之心,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当你宽恕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的过错有时候对你来说,其实是一种福气,让你得到的更多。
公孙子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商人。由于自己的辛勤经营和坚持诚信的经商原则,在市场上他的商店总是生意特别的好。这便引起了其他商店小贩们的嫉妒,他们便时常有意无意地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把一些垃圾扫到公孙子龙的商店前面。
然而,每次公孙子龙看见之后总是宽厚地笑笑,而不予计较。反而自己把那些垃圾清扫到自己商店旁边的角落上。一天,一个管理市场经营的小官看到了这一幕,就去问公孙子龙。
“你为什么对其他的小贩这种行为如此默默忍受呢?你是怨恨他们吗?”
公孙子龙笑了笑说:“我并不怨恨他们啊!相反,我还要感谢他们呢”。
这个小官听了之后非常的疑惑不解。公孙子龙接便对他说道:“他们每次都把垃圾往我店门口扫,别人看起来的确是对我的一种侮辱。但是,正是因为他们都把垃圾扫到我的商店前面,使经过这里的客人们,每天都看到我的店前堆积着这么多商品的包装和果皮垃圾。这样,客人们心里便会想:我家的商店每天卖出去的东西是那么的多,以至于我店的前面才会有那么多垃圾。这肯定说明我店里的商品货真价实,所以每天来购买的客人非常多。这样一来,我店里的生意就越来越好了!所以我应该该感谢他们才对啊!”
青少年朋友们,这是一个多么发人深省的一个故事啊!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挑衅和侮辱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以一颗宽广的包容之心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或许此时别人的怒火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灼烧的痛苦,而是十分的温暖!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感谢别人的怒火,做一个善于从他人的怒火中获取温暖的智者吧!
聪明的人,懂得在心中让无私和自私展开PK
自古以来,人们都渴望公正、赞美无私。很多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在与人交往和集体的生活中,能以一颗无私的心来做事,他总会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拥有威信。而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时时地表现出自己自私的一面,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所有的朋友和别人的信任,最终变得非常的孤立无援。
南怀瑾先生针对“无私”和“自私”的问题,曾经指出:要求人不能有任何私心是不可能的,我们讲的“无私”应该是相对的。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面对自己的家人、朋友、集体,国家的利益时,应该以一颗无私的心来处理各种事情,时时要求自己不要落人自私的泥坑中,要向古代的先贤学习,培养自己坦荡荡的为人处世作风。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祈黄羊的处世作风,便是南怀瑾先生所特别推崇的。
春秋时期,晋平公做晋国国君时,南阳缺一个地方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让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然而虽然时隔千年,祁黄羊的这种大公无私又有所“私心”的做法被后人广为推崇。南怀瑾先生在《孟子旁通))一书中说:人的自私和无私其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人应该抛弃的是贪婪的欲望,不要使自己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我们需要做的是经常以一颗无私的心来荡涤自己心中自私的贪欲。这便是孟子所讲的“强恕之道’。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他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一吸水器,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水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自己的水袋和那个水壶都装满水。塞上壶塞,然后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按照纸条上的话去做,不但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还能拯救其他像你一样的人。”
青少年朋友们,故事中的人,在面对生死的考验时,让无私和自私在自己的心中,进行了激烈的PK,最终他的无私之心战胜了自私的欲火,品尝到了甘泉的甜美。倘若那时的他,没有在自己的心中,展开一次无私和自私的PK,那么喝光那壶水后,他肯定还是不能走出沙漠,而对于后来的需要水的人来说,无疑是场灾难。
生命的意义不是在自私中实现的,一个自私的不但会伤害到自己,而且会伤害到他人;而一个无私的人,不但给别人带来很多帮助,也会得到别人的巨大回报。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要求自己毫无私心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是经常在自己的心中,让“无私”和“自私”展开激烈的PK,把不该有自私之心从我们的心中赶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中才会永远充满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