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来源
从来源上看,正式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教师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是由民办转正的和非师范专业招考过来的。在S乡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由正式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41名,占36.3%。他们原来户籍基本上在本乡,毕业后按照“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原则回乡任教。民办教师是S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力军。20个世纪50-70年代,为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大批高初中毕业生甚至是小学毕业生被吸收到农村中小学当民办教师。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转发河北省关于整顿民办教师队伍经验的通知》,先后提出整顿民办教师队伍的问题。虽说是经过整顿,但最终结果是几乎所有的民办教师都予以转正。目前S乡中小学民转公教师有36名,占31.9%。此外,从1993年开始,永嘉县连续五年通过招考的方式转正了一批已在本县任教三年以上并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代课老师(转正后签订在农村中小学服务10年以上的协议)。2003年开始,为了补充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缺编,永嘉县教育局又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从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农村中小学教师。这类通过招考方式进入教师队伍的,在S乡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也占大部分。目前,全乡有此类教师24名,占21.2%。除此之外,全乡还有代课教师12名,占10.6%。
(四)职称结构
S乡中小学教师在职称上,普遍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差,制约与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如上面所述,业务水平高、职称高的农村老师调走了。目前,S乡中小学大多数教师还只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教师41名,占36.3%;中级职称教师56名,占49.5%。全乡有史以来还只评过一名高级教师,但是去年也被调离到县城了。此外,还有未评职的初任教师和代课教师16名,占14.2%。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学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通过上述对S乡中小学教师自然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可见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尚存在某些学科专任教师缺编、学历和职称偏低、年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很难达到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遭遇的尴尬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还在实验与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教师们正在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中摸索着、尝试着、实践着。新课程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学科内的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能力上,要求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研究能力上,要求教师能针对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成为研究者。在教学手段上,要求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陷入尴尬的境地。
(一)培训学习想让人说爱你不容易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占相当比例的民转公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其中还有一部分老教师只有初中毕业水平,对于教学理论、教学规律一知半解,对新的教学思想接受缓慢;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后,他们理论知识较丰富,有热情、有干劲,但知识面太窄,业务能力同担负的任务要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部分学校还存在非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和代课教师,而这部分人整体素质更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系统学习过,不少教师的知识仅限于本学科或书本知识,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开展。调查显示,有4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原有知识已经过时,不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有30.9%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原有知识基本过时;有11.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尽管没有过时,但也达不到新教材的要求;只有10.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没有过时,能胜任新教材教学。在C小学蹲点调研时,黄老师非常实在地跟笔者透露了心里话:我是本地人,初中毕业那时,上头提出要把学校办到家门口,于是村村办起了小学。乡村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我就混入教师队伍当起民办教师。在这山头教了大半辈子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许上头看到了这一点,把我们挨个儿都转了正,我得感谢党,感谢政府。但是,说句心里话,我有时也觉得对不住党和政府,也对不住家乡的娃儿们。因为我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入伍后又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怎样备课、怎样上课心中一直没个谱。说句实话,我是个“骗饭吃”,我都是靠蒙混过来的。传统教学靠蒙混算是勉强过了关,如今搞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可难倒我啦。
什么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什么对话教学、主体性教学、参与式教学,什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新课程培训会上听到的五花八门的新词,别要说去做,就是记记名也把头记大了。哎,我原有的那一丁点知识怎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极度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技能高要求的发展趋势加快,竞争非常激烈。那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传统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接挑战,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高素质从何而来?只能从学习中来。故此,学习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乃至生存的通行证,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当下,教师参加培训,接受再学习对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新课程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政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能力需要有更大的提高,培训的价值愈加凸显。
因为农村相对于城市,在信息、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新课课程培训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渠道。对此,大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深刻的认识。在“您同意教师需要不断的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很难达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这项问卷调查中,回答“非常同意”占56.7%,回答“基本同意”的占28.3%,回答“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分别只占11.5%和3.5%。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关的培训对于农村中小学老师的意义,S乡中心小学的教务处主任潘老师是这样认识的:
我们农村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十分缺乏,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到底如何进行,我们手中无章,心中无数。
面临课程与教学改革,我们农村教师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因此,我们亟须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亟须专家对我们的指导。培训对我们来说就像夜行人手中的探路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农村中小学教师亟须参加课程与教学改革相关方面的培训,那校长是怎么考虑的呢?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师资数量有限,外出培训学习就要严重影响校内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农村中小学不可能经常性地派遣教师参与培训。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经费匮乏,学校并没有充足的经费可用于教师的培训。基于对农村实际条件的考虑,大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是不支持教师参加培训的。在访谈中,S乡中心小学校长向笔者倒了苦水:老师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欲望,毋庸置疑,这是好事。对于农村老师来说,外出培训学习尤为重要。但是考虑到学校实际条件,就只得委屈他们了。因为农村学校的教师都是超负荷工作,特别是村小,都是包班教学,一位老师派出去培训学习了,他的功课由谁来顶?再者学校现有的经费非常紧张,只能是勉强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哪有足够的钱来支付老师外出培训学习。加之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交通不便,而培训地点更多集中在市区或县城,我们去城里,光往返一趟每人就得要八十多块车费。除此之外,还要掏住宿费、资料费等。我不能满足老师们外出培训学习的要求,有些老师埋怨我太抠门,有些老师上书反映我卡他们,有的老师甚至当面跟我吵架,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解释说这是我的无奈之举啊!
除了受条件拘囿外,农村中小学校长不支持教师参与培训还有另一大重要缘由,那就是当下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弊病,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先来说学历教育吧。学历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培训形式,许多第一学历只有中师(高中)或大专学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了达成晋升职称等目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然而,当下的一些学历教育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很有限。在对S乡中学校长访谈谈到学历培训的效果时,他感慨万千。
学历教育把关太松了。目前的函授也好,电大也好,却是以经济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了。现在的大学成人教育成了尽人皆知的创收教育,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之间往往形成了“招生大战”。为了吸引生源,好让学员毕业,许多成人教育学院还对学员降低各种要求,因此陷进了“多快好省”的斜路。在这种培训制度下,致使许多老师获得了文凭却没有水平。许多中小学老师虽然获取了大专或本科文凭,但实际有多少提高呢?
非学历培训的效果也不明显。就培训内容而言,施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了解不够,“纯理论化”而脱离实际的施训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施训教师的知识结构所致。很多施训老师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教师,并不具备对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的知识结构,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教师听得一脸茫然,不知言者所云。S乡中学林老师是如此解读施训老师和培训效果的:
说起专家,他们的水平的确很高,朗朗上口的一连串新名词脱口而出,“建构主义”、“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等等以较高频率的主题词的“身份”出现。还有些专家动辄就冒出几句英语,似乎只有如此方能证明自己“高品位”的学术。但是他们原本没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又不愿进中小学课堂潜心钻研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而是沉浸于各种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遐想之中。
因此,在培训时他们沾沾自喜地讲解自己擅长的“理论”。我们听得云里雾里时,他们反而嘲笑我们理论基础差,底子薄,无法与他们对话。可以想象,这样的培训除了教给我们一线老师一些捉摸不透的理论之外,并不能对我们的教学予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与指导。脱离教学实际的培训,与我们的期望相差较大,尤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亟须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希望培训能够给以解决,但实际内容简直令我们失望。
下面是S乡中学季老师关于参加一次新课程培训会见闻的日记,更能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当下一些培训会的实况。
2006年9月18日阴有时有小雨
我们学校校长借口经费紧缺,多次没有让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听说这次教育局发了“脾气”,学校才肯送教师参与培训。淋着入秋以来的第一场冷雨,我来到县城名牌初中——城关中学参加新课程教师培训会。交了一百二十元培训费,中饭算有了着落。
上午听了三堂示范课。第一位老师像作学术报告,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第二位老师主要运用探究法,学生活跃,讨论热闹,但课堂乱成一团;第三位老师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很快把我们带入了课件迷宫。
最令我羡慕的是他们上课都不用粉笔,只用鼠标。
下午是“专家引领”。主持人是县教研室副主任。讲课者是某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他长篇大论,使我们听得晕乎乎的。半个小时后,参培的同行陆续退场……
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农村中小学领导不让教师参加培训是不争的事实。在“您校领导支持教师培训与进修吗”的问卷调查中,有49.6%的教师反映学校的领导不支持教师培训,38%的教师反映领导基本支持但要附加条件,反映完全支持的只占12.4%。
S乡中心小学的一位老师反映说,学校同意让老师外出学习就算万幸了,至于外出培训学习的费用都由自己支付外,还要向学校支付“代课金”。
此外,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培训学习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往往将假期看作“苦修期”,每天奔波于家与培训基地的路上,当他们到达培训基地时往往只有疲惫和困倦,再无精力和欲望去听课,这样的培训与其说是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养,还不如说是对教师的身体素质的培训,致使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培训是“费时费力费财”的无益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