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究竟何谓‘仁’?”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
子张又问:“怎样做到恭、宽、信、敏、惠呢?”孔子解释说:“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情的心叫敏;没有苛刻的心叫惠。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点的谦让之心。即使老师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谦让(当仁,不让于师)。”
“礼尚谦让”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道德信条。然而“谦让”并不是一味地讲退让、忍让,在古人的观念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古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晋人王述被调任尚书令,当时尚书令握有国家大权,权比宰相,朝廷的任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述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儿子回答“:怎么不能胜任!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这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注意及时推销自己,该争取时当仁不让。
社会的文明进步,确实需要人们具备相竞之心,古人看到了竞争在社会发展中,不可以没有,而又不可以发展到极端,因此人们在崇尚谦让的同时,又鼓励人们竞争进取,并以一定的礼来加以规范。
有这样一个故事的经验告诉我们,你可以很踏实,但在必要时该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栗达曾经接受过一个小部门的主管,他第一次管理一个部门。栗达的部门只有他和另外两个同事。在大家的努力下,他的部门不断地争取到了新的合作项目。业务量也增加了三倍。
栗达及部门同事们一则喜,一则优。喜是,业务量的增加,可以为公司挣得更多利润;忧是,业务量的增加,人手不够用,累得的打架喘不过来气。
一日,大主管看到面色难看的栗达,问其原因。栗达才道出任务量大,部门人手不够事情。
大主管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我一直等着你来向我多要几个人呢?没想到,你居然没说话。
后来栗达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找大主管的真正原因是担心自己被大主管误认为无能。职场中,和栗达一样闷葫芦不少。如果,你总是推卸责任,当然不太可能被主管信任,但是如果你不懂得争取赢得的,累坏自己,又能怪谁呢?
有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能力很强,但是总是平平无用,究其原因是在关键时刻,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表现自己。
曾看到一个关于博弈论的实验。一位学者设计了一个“尔虞我诈”的游戏,请一大群参与者重复地做试验,几份差着淘汰出局。结果发现,总是使出陷害别人的坏点子的家伙,得分最差,总是被淘汰出局。
然而,那些碰到别人使坏,却犹豫着不敢怀疑颜色的家伙,也会沦为被剥削的一群,也会被淘汰掉。最后幸存者,都是那些心存善念,不先使出坏点子,但在对手使出坏点子之时,还以颜色。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善良的人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赖。善良者赢得了信赖,不要总是等待馅饼从天上掉下来,要积极去争取。
很多成功人士总结人生时常说:“人就这一辈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卡耐基说:“要时刻寻找机会,在机会降临时要果断,及时地把握它。当机会握在手中时要善于充分利用它,并去争取成功。”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时的借鉴别人的人生经验、需要用智慧填满自己的心灵,用心灵去完善自己的一生该争取时,一定要当仁不让。善待自己的人生,使自己人生的乐章从容不迫的奏响,使人生的华章波澜不惊的书写,使人生沿着它应有的轨迹朝向理想的彼岸驶去,并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